三位兒媳婦坦言:婆婆對我好,但我卻有點「不快樂」

2020-09-03 細說往事

青菜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想要對她人好,得知己知彼。

切莫把自己的喜愛強加於別人頭上,即便是出於好心也要有界限感。

人和人之間相處,拎得清,看得明白,才不會自討沒趣。

有些婆婆總是抱怨,明明我一番好意,兒媳婦卻不領情,真是傷了我的心呀!心裡覺得兒媳婦太不知好歹了,事實上兒媳婦心裡也可能很委屈。

對於婆婆的好意,假裝接受,那自然容易,但後面就會麻煩不斷。

給彼此造成不必要的苦惱,那就得不償失了。

這三位兒媳婦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婆婆的好心令她們大呼渾身不自在。

欣賞水平,眼光不同,別瞎買

婆婆人很好,對我像親生女兒一樣。在外面逛街的時候,遇上她認為適合我的衣服,包包,就會忍不住買回來。

能收到婆婆的禮物,我心裡自然很感謝她,可是一看她買的衣服簡直是一言難盡。

衣服要麼花花綠綠,要麼大紅大紫,我的穿衣風格一向簡潔,淡雅。

但我也只能硬著頭皮說喜歡,誰知婆婆竟說,那你明天穿著去上班吧!

第二天我只能在婆婆一臉陶醉的表情中,穿著這「俗不可耐」的衣服出門。

結果被同事們笑話死了,她們都說我腦子抽風,這衣服與我一點不搭。

我是哭笑不得呀!

後來婆婆再給我買衣服時,我穿出門又到公共衛生間去換掉,這樣也不傷婆婆的面子。

誰知有一次婆婆到我公司附近,看見我和同事們出來,她臉當時就綠了,回到家質問我,早上不是穿我買的衣服嗎?

怎麼偷偷又換了,不喜歡直說呀!把我當傻子一樣幹嘛?

我只能跟她解釋,這衣服不適合我。

但婆婆卻仍然認為這衣服,那麼漂亮,怎麼會醜。

每個人的欣賞水平,品味都不一樣,硬是要別人認同自己的喜愛,那是強人所難。

對於婆婆的好心,兒媳婦盛情難卻,但結果卻弄得彼此都不自在。

對一個人好有很多種方式,買衣服買包包這類吃力不討好,還浪費錢。

作為婆婆還是不要有這樣的好心,也會少些不必要的煩惱。

人各有所長,別強求,莫比較

每個人興趣愛好不同,有人心靈手巧能織毛衣,做手工是一流。有人會寫文章,但不善言詞,還有人工作能力強,但在生活上可能笨手笨腳。

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再正常不過。

但是我婆婆看著別人的兒媳婦,很會做手工,她就很羨慕。

那天她興衝衝地買來兩雙鞋墊,和毛線,讓我去跟別人學。

一個女人這些活學會了,總是沒壞處,你去學我幫你帶孩子,婆婆自告奮勇地承擔了我的任務。

我就這樣被趕鴨子上架,學了一個下午還沒整明白,看別人一針一線地來回穿梭,感覺挺容易。

但到我手上就不行,勾勒出的鞋子歪七扭八,就是看著怪怪的。

學了幾天也沒進展,這時婆婆忍不住了,在外面直接對我表示不滿,你也太笨了吧!這都學不會?

我被她這句話羞得無地自容,心裡很是不舒服,婆婆可能當時也是有口無心。

但卻像刀子一樣戳著我的心,讓我很長一段時間不能釋懷。

婆婆是一番好意,她一廂情願地希望我能樣樣精道,但事實卻令她大失所望。

兒媳婦是成年人,她感興趣的事自然會主動地學,婆婆不應該在邊上出謀劃策,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

尊重她人,才能被理解。

身為婆婆,要懂得看見兒媳婦的長處,不要拿她的短處去和別人比,即便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兒媳婦在這方面能有所進步。

省吃儉用,把日子過得很寒酸

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很多老人總是對子女各種擔憂,體貼他們賺錢不易。

想幫襯著她們,自己過起了縮衣節食的苦日子,讓兒女們心裡過意不去。

我的婆婆一門心思地為我們好,她總說:「在外賺錢不容易,只能省著花,這也是變相賺錢。」

但作為年輕人消費觀念和老人是不一樣的,即便是沒錢,但也不能太委屈了自己,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個人生活質量也要與時共進。

晚上我喜歡家裡通火通明,可婆婆總是把燈關掉,她心疼那點電費。

炒菜我喜歡用煤氣,但婆婆卻非要燒柴,每燒一頓飯弄得灰頭土臉不說,臉還會被火烤得通紅,一個星期臉就變黑。

剩菜剩飯,我都喜歡倒給雞吃。但婆婆總是吃了一頓又一頓,餐桌上每天都有剩菜,吃完舊的又來新的。

長期這樣,人的食慾也會降低,但婆婆仍是樂在其中。

剛買回來的新鮮水果,婆婆怕孩子們吃得沒節制,總要偷偷藏起來。

直到爛了才想起。

以上這些都還只是冰山一角,婆婆是一直在為我分憂。

不可否認,她確實是個好婆婆,這樣盡心盡力地為我們。

但說實話,和婆婆在一起生活,真的很壓抑,憋屈。

寒酸的日子令人很無奈,有時想要痛痛快快地吃,喝,玩,婆婆就會肉疼。

父母為了子女,真不該這樣委屈自己,人只有學會花錢,才會掙錢。

對於拿著固定工資的人來說,會省是好事,但千萬別摳,婆婆也理應尊重晚輩的消費觀念,不能一味地要求兒媳婦凡事照著自己的意思去辦。

結語:

遇上這樣的婆婆,說實話還挺幸運,至少她們是一番好意。

但倘若她們能自我意識到不足,就更好了。

婆媳相處,婆婆應該丟棄那句「我這還不是為了你們好。」

如若換個思維:「你需要我為你們做些什麼?」或許會更讓人容易接受。

對一個人好,以對方的需求為主,學會換位思考。

而不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她人身上。

當兒媳婦遇上這樣「不懂事」的婆婆,建議你要學會和婆婆好好溝通,別悶在了心裡,把自己的感受委婉地說出來。

但也千萬別把婆婆的好心當成了驢肝肺,對於真心實意為我們好的婆婆,請心存感激。

相關焦點

  • 婆婆幫忙帶孫子,需要給「帶孫費」嗎?聽聽三位兒媳婦怎麼說
    我特地採訪了三位兒媳婦,聽聽他們怎麼說。當事人,王大姐 36歲,工資4500,給婆婆3000塊「帶孫費」王大姐的老家是安徽北方某個農村的,早些年大家都種田種地,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種地了。去年,王大姐生了二胎,她老公把婆婆接到城裡後,王大姐就直接跟婆婆說了,希望婆婆能幫她帶孩子。
  • 那些對兒媳婦好的婆婆,現在過得怎樣?3位60歲的過來人說實話
    確實,很少有婆媳可以相處得親如母女,婆婆覺得兒媳婦兒搶了自己的寶貝兒子,兒媳婦覺得婆婆管的閒事兒太多。現實生活中,很多年輕的婆婆怕兒媳婦以後甩臉色,所以就刻意的刁難兒媳婦,相當於給兒媳婦一個下馬威。有的婆婆總是掏心掏肺地對兒媳婦好,自己可以吃點虧,但是兒媳婦是陪伴兒子走完下半生的人,不能虧待。其實換位思考,不管什麼情感,都是以真心換真心的,婆婆對待兒媳婦很好,兒媳婦也不是鐵石心腸,感受到了婆婆的真心,肯定會加倍的對婆婆好,那之前吃的虧,老了就是福報了。
  • 為什麼婆婆不喜歡兒媳婦,過節回娘家?2位婆婆說出了答案
    我這次在老家呆了一段時間,發現一個(其實應該說本來就有的現象)很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婆婆特別不喜歡兒媳婦回娘家。甚至連中秋節,國慶節都討厭,他們寧願兒子兒媳婦哪怕去上班,也不要去丈母娘家過節。這是什麼原因呢?為此清水特地採訪了2位婆婆,聽聽她們是怎麼說的。
  • 公婆幫忙帶孫子,該不該給「感謝費」,三位兒媳婦說出了答案
    雖然孫子是親生的,但是老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剛開始會對孩子喜歡得不得了,但是時間長了,兒子和兒媳不但沒有感恩,反而還各種抱怨老人沒有把孩子帶好,這種案例比比皆是,就造成了老人不願意帶孫子的想法,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沒有人願意做。如果兒媳婦每個月給公婆一定的「感謝費」,老人的心裡是否會更開心呢?
  • 公婆幫忙帶孫子,該不該給「帶孫費」,三位兒媳婦說出了答案
    雖然孫子是親生的,但是老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剛開始會對孩子喜歡得不得了,但是時間長了,兒子和兒媳不但沒有感恩,反而還各種抱怨老人沒有把孩子帶好,這種案例比比皆是,就造成了老人不願意帶孫子的想法,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沒有人願意做。如果兒媳婦每個月給公婆一定的「帶孫費」,老人的心裡是否會更開心呢?
  • 婆婆願意給兒媳婦帶孩子嗎?3位婆婆說出了心裡話
    那麼,婆婆會給自己的兒媳婦帶孫子嗎?這3位婆婆就說出了心裡話。我兒媳婦也說很放心把孩子給我帶,我帶得比她帶得還要好,她還經常自嘲,她帶孩子就像自己還是一個小孩子一樣。我兒媳婦也是一個不願意帶孩子的人,我的這兩個孫子,都是我一手帶大的,出了月子就把孩子放回了家裡,不管我有沒有精力帶孩子,都要我帶。我兒媳婦也是一個遠嫁的人,家裡離我們家可以說是有幾千公裡,我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比較理解她。可她這個人從來就沒有理解過我,對我從來都是大呼小叫的,我兒子也是一個怕老婆的人,什麼事情都要聽他老婆的,我真的是有苦說不出。
  • 女人「最愛」哪種婆婆?這三位結婚多年的兒媳婦說了實話,很有道理
    懷孕生娃的時候,婆婆過來照顧,於是各種生活習慣、消費習慣、育兒觀念不同等等分分鐘掀起一場場家庭的「腥風血雨」。很多兒媳婦,面對婆婆,都是怕了怕了,最好是不要住在一起。難道這世界就沒有好婆婆了嗎?當然不是,好婆婆也不少。這是三位結婚超過5年的女人從婚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最受兒媳婦敬重的幾種類型的婆婆。
  • 2位70歲老人坦言,年輕時別逞能,老了病了,還得靠兒媳婦
    農村老話說,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婆婆的今天就是媳婦的明天,媳婦的明天就是婆婆的今天。說白了,就是希望婆婆和媳婦將心比心,各自做好自己的本份,不要太過份了。婆婆不要說出養老不指望兒媳的話,媳婦也不要用不帶孩子不給養老威脅婆婆。
  • 大部分婆婆都不喜歡兒媳婦,為什麼?看3位婆婆怎麼講
    而且身邊的不少朋友和同事只要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就會變成「吐槽大會」,每個人都將自己和婆婆鬥智鬥勇的親身經歷分享給大家。兒媳婦吐槽自家婆婆,同樣,婆婆也會吐槽自家兒媳婦,我認識的一些阿姨,就是一見面馬上開始抱怨自己兒媳婦的各種不好,覺得兒媳婦完全不合心意,幹什麼都如不了她的眼。那為什麼大多數的婆婆會不喜歡自己的兒媳婦呢?兒媳婦的哪些做法,最不招婆婆的待見呢?
  • 60歲婆婆坦言:一粒藥,讓我看清婆媳本質
    「我那兒媳婦就是個掃把星,自打進門我們家就走背運」「我婆婆兩面三刀,在他兒子面前一套,背地裡又是一套」每每聽到類似這樣對婆媳的評論,讓人不免覺得:婆媳之間的水火不容已成千古難變的「真理」。難道,婆媳之間真的不存在體諒和感動嗎?今天,聽一聽一位60歲婆婆談一談她和兒媳婦之間的關係。
  • 年輕時被婆婆欺負,老了能不給婆婆"養老"嗎?3位女人說出實話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婆媳矛盾可以說是千古難題,婆婆遇上兒媳婦,怎看都不順眼,對兒媳婦會各種為難與刁鑽。媳婦遇上婆婆,有苦說不出,有理難訴,丈夫夾在中間如同夾心餅乾,左右為難。
  • 兒媳婦不做家務,婆婆應不應該說她?聽聽這5位過來人的經驗之談
    導語如果兒媳婦不做家務活,作為婆婆應不應該說她?聽聽5位過來人的經驗之談。1.張阿姨我覺得如果兒媳婦不做家務活,作為婆婆還是不說的好,以免產生矛盾。,作為婆婆,我覺得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要不要說。兒媳婦不做家務活,難道還要一大把年紀的婆婆來做嗎?那將來婆婆做不動了怎麼辦?難道還需要婆婆低聲下氣地去哄媳婦做?說都說不得了嗎?所以如果兒媳婦不做家務活,該說還是要說。
  • 「我不喜歡兒媳婦,但為了兒子要對她好」這才是最聰明的婆婆
    即便是相處的過程中有些摩擦,聰明的婆婆也不會過於顯露自己的情緒,即便不喜歡,成為了一家人,為了家庭的和諧,也要試著好好接觸,畢竟,人心都是肉長的,好也是相互的。雙方誰都不讓誰,據說最嚴重的一年,大東媽媽和婆婆一年都沒有說話,相處之間不往來。大東媽媽雖然性格開朗,但是生起氣來誰也不理。每次吵架,她就一直躺在床上,可以兩天不吃不喝,即便丈夫工作很晚回來,也不會給他做飯。婆媳之間的矛盾,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最難的,兩邊不落好,日子過得非常不愉快。
  • 2位70歲的老人坦言:人到晚年,靠的不是兒女,而是兒媳婦
    婆婆總有老的一天,而兒媳婦也總有強起來的那一天。那麼,人到晚年,婆婆與兒媳婦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為此清水特地採訪了2位70歲的老人,聽聽他們怎麼說。當事人:鍾奶奶 72歲 鍾奶奶年輕的時候,是在糧站做會計的,她生了一兒一女,這在那個年代,算是個體面人了。
  • 兒媳生孩子婆婆該不該給錢?三位婆婆說了真心話,現實很殘酷
    後來不知道是誰問堂妹,說她生孩子的時候婆婆給了多少錢。堂妹直接回:誰說生孩子婆婆必須給錢呀,我嫂子生我侄子的時候,我媽好像也沒給多少錢,就是給小侄子包了個紅包。當時嫂子也沒說什麼。我這生孩子,自己也沒要求婆婆必須給錢,人家孩子奶奶還是給孩子包了個1萬的紅包。有個稍遠一些的堂姐說,那是咱家人都懂事,也不強求。
  • 「你不養我老,我就跳樓」婆婆對兒媳婦說
    小康媽還在給孩子餵奶,結果她婆婆在飯桌上板著臉說:「還要吃好的,哪那麼多好的吃,現在肉多貴知道嗎?」小康媽當時的母乳並不多,需要補充營養,難以想像婆婆會說出這樣的話。小康媽上班帶飯,如果是她婆婆炒菜做飯,那麼飯盒裡的菜總沒有她老公的好。
  • 婆婆本來不是媽,到底要不要叫一聲「媽」?三位過來人說了老實話
    把公公婆婆稱呼為「爸爸媽媽」,是我們老一輩留下來的傳統,很多地方都流行的一種改口,有的地方一旦確定關係就會改口,但並不表示以後生活中,就是爸爸媽媽不離口了,所以很多老人在乎這個稱呼,以至於有時候因為這個稱呼,讓兩代人形成矛盾,更為嚴重的影響年輕人的婚姻,我採訪了三位當事人,看看他們怎麼說。
  • 58歲母親坦言:照料兒媳,我不會「盡心」待她
    58歲母親坦言:「照料兒媳,我不會「盡心」待她。「老人為何敢大大方方當眾說出這樣一番話而不怕被兒媳聽到生出嫌隙?一起來聽她自己敘述便知道了。聽上去似乎有點傷感情,但正是因為她的這種不盡心,反而使得婆媳倆關係和睦許多。她是這樣解釋自己的想法與行為的:「我兒媳新穎想法多,我如果憑經驗按從前陳舊的一套來對待她的話,她可能非但不會領情相反只有經常被嫌棄的份,太盡心反而容易有問題。
  • 兒媳婦的哪些做法,最讓婆婆受不了?聽聽這幾位婆婆怎麼說
    身邊有不少朋友和同事,大家只要坐在一起,便開始了「吐槽大會」,每個人都講述著自己和婆婆鬥智鬥勇的故事。但同樣的,我認識的很多阿姨,一見面就開始抱怨自己的兒媳,認為媳婦不合心意,處處讓她看不慣。為什麼大多數婆婆都不喜歡兒媳婦?兒媳婦的哪些做法,最讓婆婆受不了?聽聽這幾位婆婆怎麼說。王阿姨:兒媳「搶走」了兒子對我的愛。
  • 現在的婆婆為什麼都不敢得罪兒媳婦,這三個婆婆說了實話
    導語:現在很多婆婆,其實見到兒媳婦就像老鼠見到貓,總是不敢說話,怕不小心得罪兒媳了。為什麼現在的婆婆都不敢得罪兒媳了呢?聽聽這三個婆婆說的大實話。林女士:兒媳婦脾氣大得很,我要是得罪她,她轉身就跟我兒子提離婚,說婆婆虧待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