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筆:難忘鄉情我的大哥

2020-08-28 雲湛藍


01


前幾天,準備休息的時候,收到了一條大哥發來的信息,說了一件關於媽媽家裡的事情。說著說著,我們的話題回到了以前居住的老村子。


老村子地處山區,屬於原平市,用原平本地人的話說,就是西山上。在我讀高中的時候,原平縣城或者縣城周邊的同學在稱呼我的時候,總會用一個前綴詞就是西山上的。


大哥家的村子,不能算是我的家鄉,卻有我七歲以前生活過的軌跡,也是我夢繞魂牽的地方。聊著老村子的時候,我的思緒也回到了兒時,想起了和大哥一起度過的童年時光。


大哥不是我的親哥,是我奶媽的大兒子。想要掰扯清楚我們的關係的話,他應該被我稱呼為奶大哥才對,奶親兄妹就是我們之間的準確關係了。



可是我對大哥的稱呼從小就沒有帶過一個奶字,總是大哥大哥地叫著。在家裡叫,在外面叫。小時候叫,長大了也叫,大哥聲聲一直叫了56年。不說明的話,別人都以為他是我的親大哥呢。


在我眼裡,在我心裡,大哥就是親大哥,豈能用奶字隔閡的開呢,也沒有隔閡的必要,他就是我的大哥。


02


大哥沒有高大威猛的外在形象,只是一個中等個子長相不錯,外表穩重,還帶點書生的儒雅之氣的人。如果用我們的方言來描述的話,他這個年齡的男人已經被稱作老漢家了呢。


去年看新聞報導的時候,看到了有關大哥的採訪。花甲之年的大哥最近幾年被選上了村幹部,一直負責著村子裡的所有事情。配合鄉政府搞採煤區沉陷搬遷,土地復墾以及脫貧攻堅鄉村建設等工作。


特別是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間,一直工作在防疫一線,為村裡的事情忙碌著,經常上忙得腳不沾地,連家也顧不上回。



大哥是村裡難得的文化人,能擔起這副擔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擔心他別太勞累了而已。


說到文化人,大哥應該是當之無愧的。每次見到大哥,從他穩重的舉止言談中,我總是能感覺到一股儒雅的氣質。


讀到這兒你可能會有些訕笑,切,真能扯。一個村官不就是一個粗糙的鄉村老漢家嗎?怎麼會有儒雅之氣呢?


別急,且聽我娓娓道來。


記憶中,大哥沒有當過小孩子。不管是我五歲的時候,還是我七歲的時候,在我眼裡的大哥總是一個大人。玩呀跳呀的遊戲活動中沒有他的身影,依偎在父母身旁撒嬌也不是他的作派。處在少年期的大哥,總在做著大人們才做的事情。


我小時候看到的大哥,不是給家裡挑水、背碳、背糞、背土,就是幫著奶爹下地幹活。要不就是給生產隊裡打草掙工分,小小的身影總是在忙碌著的。


要說有點孩子氣,也是在上學讀書的時候才能看到。課外活動玩一玩,操場裡打鬧一會兒。只要放學回家,立馬就變成了一個有擔當的小大人了。


小時候的大哥特別喜歡讀書,不管在哪個年級大哥都是名列前茅的好學生。大哥讀書一直讀到高中畢業,還是縣辦高中畢業的。生長在七十年代的山村,能讀到縣辦高中畢業,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那個年代裡,我們那道溝的公社是沒有縣辦高中的,初中也就一兩個。想要讀高中不僅要有好的學習成績,還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讀高中得去三四十裡以外的另一個縣辦學校才行。


當年讀高中最難的是吃飯問題,吃不飽是經常的事。炒麵是家裡給他準備的輔助口糧,每個星期回家背一次,三四十裡的往返路程全憑著步行。


讀了兩年的高中,步行往返在學校和家之間,走過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我想像不出來,大哥也從來沒有敘說過。


03


高中畢業的大哥比我的文化底子厚實了許多,一手好字讓我至今都羨慕不已。大哥的鋼筆字寫的好,毛筆字也寫的好。每當過年的時候,大哥除了寫奶媽家的對聯以外,連二叔家鄰居家的對聯他也要寫的。


奶媽去世時的祭文,由大哥執筆一氣呵成。一篇四字祭文,把奶媽的一生經歷以及兒女的思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情真意切,起伏跌宕的這篇祭文,每每讀起總能讓我潸然淚下。這篇祭文我借用在《奶媽》一文裡發表。


《奶媽》是我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文章寫完以後,筆觸生疏字數少。左看不對,右看沒味,我沒有信心發表。於是找到大哥讓他幫我看看,沒有想到大哥會看得那麼認真。


大哥就像老師批改作業一樣,認真地給我的文章做了字詞句的調整和修改,連標點符號也沒有放過。經大哥修改以後的文章流暢了許多,我才敢拿出手發表的。



大哥還有一個技能會音律懂樂器,會拉二胡,會吹笛子會拉手風琴,敲鑼打鼓更是不在話下。唱歌跳舞甚至是編舞他也能做到,在當年的公社紅歌大匯演中,我們村的領頭人肯定是大哥,紅歌紅舞樣樣不落人後。每次看匯演的時候,我總會指著活躍在舞臺上的大哥給小朋友們介紹說,看,那是我大哥。


在我眼裡的大哥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山村裡的少年在哪兒學得這些技能我不知道,至今也沒有找大哥求證過,只是羨慕地注視著他。聰明大概是對大哥最好的註解了吧,這也許就是那股子儒雅之氣的來歷了。


高中畢業以後大哥回鄉務農,村裡的學校很快就把他調去做了教師。作為民辦教師的大哥,對崗位熱愛對孩子們教授認真,是村民們讚不絕口的好老師。


高考恢復以後,大哥也參加過幾次,可惜的是幾次高考大哥都失利了。這不知道命運捉弄人,還是滿肚子文化的大哥要受到的人生磨礪,有些可惜呀。


可惜之餘還有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讓青年時代的大哥臉上寫滿了驕傲。大哥教的學生有的考上了重點中專,有的考上了重點高中成績在全縣都是名列前茅的。


大哥的學生和我是同一年參加中考的,那年我的成績在本校不錯,也算是達到了分數線的,但是在縣裡還是排不上名次的。大哥的學生比我靠前了許多,作為老師大哥是個好老師,值得自豪。


很可惜,我那時不是大哥的學生。這種可惜就像落在我臉上的傷疤一樣,落在了我的人生路上。書多讀了三年,路又繞回了原來的起點。


不過有段小插曲,我記憶特別深。初中時期,縣裡組織我們職工學校的學生和公社學校的學生一起參加數學競賽的選拔賽,大哥是選拔賽中的監考老師。在那次考場中,每當大哥從我身邊走過的時候,我特別渴望大哥能停下來,給我指點一下,讓我能考個好成績,去參加競賽,每次的希望都落空了。


大哥本著監考的職責,在考場跟不認識我一樣,一點額外指導都沒有給我。考完以後看了我的考卷,大哥才給我做了幾次細心的指導。經過這幾次指導,給我的初中數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整個初中時期再也沒有為數學發愁過呢。


04


伴隨著成長的腳步,從讀高中開始我遠離家鄉遠離了父母,也遠離了奶媽一家人。人雖然走遠了,兒時打造的那份溫情還在,絲絲縷縷地牽絆著我的一生,難忘鄉情,我的大哥。


大哥是我的好大哥,也是個好姥爺。有一次聊天,他給我看了一篇小學生的獲獎作文,字字句句裡帶著一份靈氣。一問才知道,這是由他一手帶大的外孫女寫的。大哥的授業解惑才能連孫子輩也受益呢。


大哥還是個出了名的孝順的兒子,奶爹是大哥養老送終的,奶媽同樣也是大哥養老送終的。特別奶媽,晚年病臥在床也一直跟著大哥,直到去世。大哥對奶爹奶媽的盡心盡力,不僅我看了感動不已,連村民們也誇讚連連。每次家裡遇到有大事,總是大哥頂在前面扛了起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回憶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難忘鄉情,我的大哥。聊天的時候每當大哥開口稱呼我的小名,「二」的時候,心裡的暖意瞬間就升了起來。大哥在我的成長路上是親人,是朋友也是老師,溫暖著我兒時的記憶,也溫暖著我的生活。


每次奶媽家裡遇到有大事,總是大哥頂在前面扛了起來。大哥是我的好大哥,更是奶弟奶妹的好大哥。不管我多大,總能從大哥身上感受到一份難得的親情溫暖。



最近大哥又辦了一個養殖合作社,不僅自己致富,同時也是在為村民致富尋找出路。作為領頭雁,大哥又一次啟航,身體力行地工作著。


我的大哥不高大也不威猛,我們之間也不是血緣親情。但他就是我大哥,是我和奶媽家的親情牽絆,是能給我溫暖的大哥。大哥就是我的親大哥,用不著那個奶字。


用原創文字記錄生活點滴,讓溫暖在字裡行間自然流動。


生活隨手記,溫暖自然出。

相關焦點

  • 生活隨筆:難忘鄉情山路
    足跡和車跡沒有記憶,但能勾起腦海中的回憶,用筆帶著我重走山路,記住鄉情。以字代步,踏著我兒時的足跡重走山路,回羊圈溝老村看看。一道川兩面山是羊圈溝新村地理位置最好的寫照。山坡坡上的那個村子才是老村恰到好處的描繪。叮叮鈴鈴,星期六下午礦子弟學校的放學鈴聲響了,我有些興奮。
  • 難忘的鄉情,不捨得鄉愁!
    其實這個消息我前天都知道了,因為老家有一個微信群,村裡的喪事回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告知大夥。 在村子有個不成文的要求,看到喪事的消息後,近在縣城的,遠在西安的本村出去工作生活的成年男士大都會在情況允許下選擇回來幫忙,因為在農村注重鄉情,加上每個人都有父母長輩,遇到喪事回來露個臉和幫忙顯得尤為重要。
  • 鄉情散文:留在身上的鄉恩鄉情
    因為稍有點熱,我無意間撩起了褲腿。母親無意間看到我小腿肚背面的因小時燒傷而留下的疤痕。這大概瞬間勾起了她的記憶,就又向我說起了這疤痕的來歷,說是當時多虧了隊裡一個叫雙林的人把我從灶口的火堆裡救了出來,才有我的現在。母親儘管已到耄耋之年,但記憶清晰。唯一不足的是一件事總愛說他幾遍,生怕我們忘記。是的,這個叫雙林的人,是我小學、初中時的同村發小的父親。
  • 永遠走不出的是鄉情
    外婆在我眼中一向是通情達理的,怎麼這次卻如此地固執呢?照我們今天來說,搬進城裡算是一件值得拍手稱快的喜事,諸如生活條件,醫療條件,娛樂條件等都比鄉下好得多,何況外婆一向愛熱鬧!可她拒絕了。一個人買了一頭老山羊,每天靠牧羊來寄託餘生的希望,打發時間。
  • 情感美文:扯不斷的鄉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久別故鄉的人,就像一隻風箏,無論你飛多高飛多遠,鄉情永遠是那長長的線於是,當 滾滾的紅塵讓心靈駐足,暮然回首來時的路,許多往事已凋零在歲月的長河之中,而心中永遠不變的依然是那濃濃的鄉情……陽春的山花,夏日的蟬鳴,金秋的紅柿,冬雪的兔跡,還有那口清泉流淌的老井,遺落童年牧歌的山崗……大自然與人和諧的統一,孕育出純樸的鄉情,勤勞的鄉民。從春到夏,從秋到冬,農家人的日子在玉米和小麥的輪番生長中,滋滋有味!抬眼望去,驕陽下的故鄉,綠色盎然,蒼翠欲滴!
  • 鄉情綁架的中年
    相較於故鄉,我的上半生應該叫做漂泊,這一漂就是三十幾年,鄉情近怯的愧意湧上心頭。雖也時常回來,但想融入似乎也有一些難度。送走叔叔,心裡就莫名地惶恐起來。父母在院子裡開了一片地,種上了時令蔬菜,愜意的生活讓人豔羨。他說讓我也買一棟,和他做鄰居,以後老了,一起喝喝茶、下下棋,頤養天年,我訕訕而不無酸楚地說,有這個心,你送給我一棟,我笑納。看看,這就是社會的層次,經濟決定一切。當初我出來漂泊時,他還在家裡面朝黃土和莊稼互動,見面時讓我給他找個事情做,我剛好有個做工程的朋友需要人,也剛好他有這方面的天分,沒有幾年自己承包工程,別墅豪車應有盡有。
  • 《天府周末》年度圖書榜十大散文隨筆集|毛姆張賢亮閻連科……向...
    一千個讀者可能有一千種方法,但除開他們的小說、劇本、學術研究,記錄他們所思所想的隨筆散文或許是一條更為有效的路徑。2020年,我們看到尼爾·蓋曼、毛姆、張賢亮、閻連科、季羨林等人的隨筆、散文相繼出版,向我們敞開了通往一個又一個有趣靈魂的路。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創辦於1985年3月9日的四川日報《天府周末》副刊,編輯部對一年來新出版或再版的圖書進行盤點,精選出了10本散文隨筆集。
  • 鄉情的力量
    一次無意中的聚會,讓我有了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在酒菜上齊以後的開場白的講話中,本就沒有什麼想表白的,本就是一個六七個人隨意湊到一起的小聚,也不是同學間的聚會,也不是……,那麼總有聚會的理由吧,我在尋找著千絲萬縷的理由,有的只是春節前的問候,那是離春節還有二十天的日子。
  • 鄉情散文:扁擔裡的思念
    父親聽從了母親的話,就這樣父母二人就來到了我家,把扁擔跟行李放在我家,讓我在周六時候帶回家,父親準備明天到縣城醫院去做檢查。當時我也沒感到事情的嚴重性,也就聽從了父母的意見。我妻子又重新做了早飯,讓父母再吃一點。父母吃了點早飯回去了。我們跟妻子就跟平常一樣上班去了。
  • 《有人問,為什麼現在人們親情,鄉情不如以前人親了》?
    可見,不同時代人,親情,鄉情是不同的。這個事情管與不管,反映兩種親情,鄉情。年輕人為什麼不同意我管?反映出現代人親情,鄉情不濃了,沒有老一代人有濃厚的親情,鄉情。什麼原因呢?下面我想就這個故事,分析一下題主提出的問題根本原因是什麼?總體來說,現在人們親情,鄉情淡化,不如以前人濃,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作忙,聯繫少,忙於生活,等等具體原因。
  • 生活隨筆:話說家人
    生活隨筆:話說家人家人,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有血緣關係或者附則在血緣關係周邊的一群人,當時沒有看到信息,過後才看到,我不僅也有了疑問,學習交流的群難道不能分享生活隨筆得文章嗎?我用簡單的回覆跟群主溝通了一下,群主還是有些勉強,分享文章也就作罷了。順手翻看了群裡的聊天記錄,才知道這是一個以群主為主,對群友稱作家人的學習群。我在想既然你把群友稱作家人,那麼為什麼不能讓群友分享自己寫的文章呢?文章只是生活隨筆而已,既沒有營銷又沒有廣告的,不影響群的學習主題呀,群友是家人,那麼家人的意思你理解嗎?
  • 微信群裡鄉情濃陳正榮/文
    我的老家是個只有五十多戶的小村子。儘管我在縣城工作了幾十年,對自己生長的地方卻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退休後,我有一半時間都在鄉下老家住,這裡有著我兒時的玩伴,和他們在一起,我很快樂。然而,村裡的年輕人基本都出外打工了,村裡剩下的都是空巢老人,孤獨和寂寞整日伴隨著他們,他們並不快樂。我決定創建一個家鄉微信群,把村裡人都拉進群來,讓大家通過網絡重新相聚。
  • 鄉情散文:血液裡的鄉愁
    兒子回答:難得放暑假祖奶奶在時候說我應該陪陪你們,我開始給兒子講父親講過的故事,講我的父親是有怎樣的家國思想,講奶奶的那些拜神祭祖的話語……也給兒子,講衛青霍去病,講嶽飛的滿江紅,講唐宋八大家,從盛世王朝到那些悲歌!愛人說:你怎麼和他每天說這些老黃曆故事,我說這不是老故事,我給孩子講的是咱們家的傳統和咱們的中國!前些天,大哥又添了孫子,半夜裡大哥打電話告知我。
  • 故鄉,難忘故鄉的模樣!
    難忘的鄉情!雖然我今年30歲,但是我離開故鄉以有16年。我的老家在湖北十堰的一個小村莊。哪裡大山環繞,交通不便。但是同時,物產豐富,山水肥美。應為老家比較窮,人們不太重視教育。我沒有念過幼兒園,上小學也8歲了。那時候家裡特別窮。本來我們那條件不好,人們也沒地方掙錢。
  • 鄉情散文:邀你到我家鄉茶園來
    這是我在家鄉經常聽到和自己經常說的一句話。我與茶的緣就像是一本聖經,攤開在我生命的扉頁。無處躲避,也無法逃逸。在平淡的日子裡,茶陪伴我度過了虛日。  記得少年時期,我在家鄉的時候,鄰裡之間喜歡串門,大人串門不外是喝茶聊天。後來,大多數家庭一般都有工夫茶招待,有時人多,但只有四個茶杯,他們就輪流喝。
  • 背井離鄉衛邊戍疆歸來時卻被鄉情撕的粉碎
    生我養我的這片熱土,媽媽爸爸教我如何做人的諄諄教導:一輩子不欺負人,不小看人,就是要飯的到門口都要給人家一碗粥一碗水喝…樸實的語音就如烙印般刻在了我的心裡,支撐我走過了多年的部隊生涯和油田勘探會戰…生生死死。退休了,駐立在這喧囂繁華城市高樓的頂層,迷離的目光遙望著遠方雲霞落去的方向,那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那裡有我最親的人,有我的兄弟姐妹和最深的鄉情,最牽掛的故鄉。
  • 鄉情是一種血脈,鄉情是一杯喜酒
    挖掘機和拉土車都很快把半個身子開進了路旁新挖的淺溝,我的車將將擦著能過。拉土車司機說:技術不錯,等過天擴路工程就完了,你回家更方便了。 不認識司機,但他知道我回家。還談不上什麼葉落歸根,因為自覺還年輕,還沒時間考慮下半輩子怎麼過。也談不上什麼鄉愁,因為我工作的城市離家不遠,每個周末都會回來轉一圈。父母在家就在,我從村子走出來,我就得經常回家。鄉情是一種血脈相承。
  • 鄉情散文:我和我的家鄉
    其實,我們這一代海口的外鄉人,往往是雙重的身份,一邊是生活和工作且居住在這裡,一邊卻是對家鄉過去生活的無法忘卻,以及對家鄉親人的牽掛與思念!對於家鄉身份認知問題,隨著兒女這一代,他們才是真正的海口人,而他們對父輩家鄉的認知也將會越來越模糊和平淡。對於家鄉,之前其實沒事的時候,我也是很少回去的,只是逢年過節什麼的,才會回去一趟。
  • 鄉情現代詩:黑豆
    肉乎乎的小尾巴那時家裡燒煤炭黑豆時常趴在上面曬太陽要不是它轉動著烏溜溜的黑眼睛還真分不清哪裡是炭哪裡是狗黑豆喜歡圍著我撒歡晚自習會到路口等我後來我離家工作再回去時黑豆已不在了父親又養了一條小黃狗再後來我結婚 有了自己的孩子有次出門一隻小黑狗擋在車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