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建昌
圖:來源網絡
今天是重陽節,加上又是星期天,上午休息。雖地處水鄉平原無山可登,但陪母親在小區內散散步那是必須的。早上,吃過早飯,便開始陪母親在小區裡散步。陽光燦爛,秋高氣爽。不知不覺在小區綠道上繞了兩圈,母子兩人便坐在小區綠道的椅子上小憩。因為稍有點熱,我無意間撩起了褲腿。母親無意間看到我小腿肚背面的因小時燒傷而留下的疤痕。這大概瞬間勾起了她的記憶,就又向我說起了這疤痕的來歷,說是當時多虧了隊裡一個叫雙林的人把我從灶口的火堆裡救了出來,才有我的現在。母親儘管已到耄耋之年,但記憶清晰。唯一不足的是一件事總愛說他幾遍,生怕我們忘記。是的,這個叫雙林的人,是我小學、初中時的同村發小的父親。記得當時我們生產隊裡有四個名字帶有「林」的人,他們和我的父親同輩,年紀也差不多大,正值年富力強的之年,我們晚輩都叫他們為叔的。他們分別叫雙林、友林、夏林和金林。四個人在小隊裡的生產勞動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且有著中國農民特有的吃苦耐勞、助人為樂、忠厚友善的品性。
四個人中的「雙林叔」對我而言則又有這樣一件特殊意義的事。這就是當年雙林叔將幼小的我從灶口火堆裡救出來的事。雙林叔是怎麼將我從灶口火堆裡救我出來的呢。我的記憶深處已經有點模糊不清了。於是母親又慢慢地說起了這個疤痕的來歷。母親這樣說道。
說那時我大概四五六歲的樣子,我家就在生產隊的曬場(打穀場)旁邊不遠的地方,住的是別人家的瓦房。每年的秋收以後,生產隊的曬場上是最熱鬧的地方,只要是晴天,幾臺打稻機就會同時開動脫粒。晚稻脫粒(打稻)分工還蠻明確的:男人將收割完後堆在田頭的稻把挑回來,婦女站在脫粒機後面負責脫粒,年紀大的則在脫粒機前負責撈穀粒及稻草,半大不小的則負責搬稻把給脫粒的婦女。那時電還未通到生產隊,脫粒機是靠柴油機帶動的。柴油機聲音很響的,「砰砰砰,砰砰砰」地,震耳欲聾。那天下午,萬裡無雲,天氣很好,便於脫粒曬乾。母親將我放在家裡,就跟其他婦女一起到曬穀場上去勞動了。
不知過了多久,那個叫雙林的人,抱著哇哇亂哭的我急匆匆地來找我母親。我父親當時是生產大隊的支部書記,那天剛好不在家。當時的我是滿身灰塵,兩腳小腿肚中間滿是水泡,通紅通紅的。原來,母親去勞動後,我的兩個哥哥也出去了玩了,只剩我一個人在灶口玩。直到現在我母親跟我都弄不清那個火是怎麼著起來的大概是我貪玩的緣故,點著了火柴梗。灶口放有火柴盒的。只要稍一用力就可點著。當時農村家家戶戶都是老式柴灶(現在是無處尋找了)。灶口一般都堆有稻草,所以火苗躥上來後就引燃了灶口的稻草,而我人小年幼,已手足無措,不會滅火。大概只知道哭,不知道喊,即使喊外面也難以聽見。曬場上的砰砰砰的機器聲,打稻機的滾動聲,人們的喊叫聲,掩蓋了我稚嫩的哭叫聲。直到濃煙從屋裡躥出來時,正好被挑稻回來路過的雙林叔看見。雙林叔一見濃煙,覺得大事不好,丟下扁擔,一個箭步踢開我家大門,衝向灶口,抱起哇哇亂哭的我奔向曬穀場,隨後趕來的其他人七手八腳地把灶口的火撲滅了。
雙林叔把我交到母親手裡後又繼續挑稻去了,母親是連聲謝謝。人無大礙,不幸中的萬幸,只是兩隻小腿背面肌肉中間滿是火烤的水泡,母親很傷心,不知怎麼辦才好。聞訊趕來的我的大姨娘連忙將我從母親手裡抱了過去,走回家中,用土辦法來消除我雙腿的水泡。什麼辦法呢,就是用當時各家各戶都有的鹹菜葉子。大姨娘將現成的醃著的鹹菜葉子用清水洗淨,目的去除鹽分,否則貼在上面將更加疼痛,然後將菜葉敷在我的小腿的水泡上。一股清涼的感覺隨之而來,疼痛感退去了不少。就這樣,用這個土辦法敷了大概十幾天,水泡完全消失了。鹹菜葉子為何可以治療不太嚴重的燒傷水泡,原理不得而知,但確實沒使因水泡刺穿而潰膿。不過小腿肚背面還是留下了疤痕,雙腳都有,永不退去,直到永遠。母親說,後來我父親為了這事嚴厲地責怪了兩個哥哥,說他們沒有看好我,同時父親也是好幾次登門去感謝雙林叔。
這件事,在我長大懂事後,我的母親、我的大姨娘及表姐們也在不同的場合向我說起過這件事,只不過當時我人小,感覺不怎麼深切,但心裡是明白的。
後來,我因讀書離開了農村,在鎮上安了家,再後來又搬家到縣城。每次回家也是難得遇上雙林叔,不過見了面,總是要說些感謝之類的話,而雙林叔總是說忘記了、不記得了之類的話。再後來,有一年暑假回家去,二哥對我說,雙林叔過世了,是在五六月份。我心裡一酸,很是惋惜。我知道,按習俗,我是未成家就離開的,村上紅白之事的人情都由父母出面的。父親去世之後,則由兩個哥哥出面的,所以村裡多數紅白事情通常是事後才知道的。
母親不緊不慢地講述著,我一邊聽著,一邊時不時地看著小腿上的疤痕,腦海裡仿佛浮現出雙林叔丟下扁擔衝進屋裡抱起我向外奔跑的情形------
我想大多數人的一生,都不是那麼順利走過來的,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坎坷與不幸。當你遇到困難或者不幸時,鄉裡鄉親的總會有人出來拉了你一把,問候過你一回,關心過你一次;相信這樣的人,你一生都不會忘記而銘記於心的。
往事已逝,記憶永銘。
鄉恩難忘,鄉情永記。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