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留在身上的鄉恩鄉情

2020-11-03 鄉土文學社xt億聰起名

文:吳建昌

圖:來源網絡

今天是重陽節,加上又是星期天,上午休息。雖地處水鄉平原無山可登,但陪母親在小區內散散步那是必須的。早上,吃過早飯,便開始陪母親在小區裡散步。陽光燦爛,秋高氣爽。不知不覺在小區綠道上繞了兩圈,母子兩人便坐在小區綠道的椅子上小憩。因為稍有點熱,我無意間撩起了褲腿。母親無意間看到我小腿肚背面的因小時燒傷而留下的疤痕。這大概瞬間勾起了她的記憶,就又向我說起了這疤痕的來歷,說是當時多虧了隊裡一個叫雙林的人把我從灶口的火堆裡救了出來,才有我的現在。母親儘管已到耄耋之年,但記憶清晰。唯一不足的是一件事總愛說他幾遍,生怕我們忘記。是的,這個叫雙林的人,是我小學、初中時的同村發小的父親。記得當時我們生產隊裡有四個名字帶有「林」的人,他們和我的父親同輩,年紀也差不多大,正值年富力強的之年,我們晚輩都叫他們為叔的。他們分別叫雙林、友林、夏林和金林。四個人在小隊裡的生產勞動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且有著中國農民特有的吃苦耐勞、助人為樂、忠厚友善的品性。

四個人中的「雙林叔」對我而言則又有這樣一件特殊意義的事。這就是當年雙林叔將幼小的我從灶口火堆裡救出來的事。雙林叔是怎麼將我從灶口火堆裡救我出來的呢。我的記憶深處已經有點模糊不清了。於是母親又慢慢地說起了這個疤痕的來歷。母親這樣說道。

說那時我大概四五六歲的樣子,我家就在生產隊的曬場(打穀場)旁邊不遠的地方,住的是別人家的瓦房。每年的秋收以後,生產隊的曬場上是最熱鬧的地方,只要是晴天,幾臺打稻機就會同時開動脫粒。晚稻脫粒(打稻)分工還蠻明確的:男人將收割完後堆在田頭的稻把挑回來,婦女站在脫粒機後面負責脫粒,年紀大的則在脫粒機前負責撈穀粒及稻草,半大不小的則負責搬稻把給脫粒的婦女。那時電還未通到生產隊,脫粒機是靠柴油機帶動的。柴油機聲音很響的,「砰砰砰,砰砰砰」地,震耳欲聾。那天下午,萬裡無雲,天氣很好,便於脫粒曬乾。母親將我放在家裡,就跟其他婦女一起到曬穀場上去勞動了。

不知過了多久,那個叫雙林的人,抱著哇哇亂哭的我急匆匆地來找我母親。我父親當時是生產大隊的支部書記,那天剛好不在家。當時的我是滿身灰塵,兩腳小腿肚中間滿是水泡,通紅通紅的。原來,母親去勞動後,我的兩個哥哥也出去了玩了,只剩我一個人在灶口玩。直到現在我母親跟我都弄不清那個火是怎麼著起來的大概是我貪玩的緣故,點著了火柴梗。灶口放有火柴盒的。只要稍一用力就可點著。當時農村家家戶戶都是老式柴灶(現在是無處尋找了)。灶口一般都堆有稻草,所以火苗躥上來後就引燃了灶口的稻草,而我人小年幼,已手足無措,不會滅火。大概只知道哭,不知道喊,即使喊外面也難以聽見。曬場上的砰砰砰的機器聲,打稻機的滾動聲,人們的喊叫聲,掩蓋了我稚嫩的哭叫聲。直到濃煙從屋裡躥出來時,正好被挑稻回來路過的雙林叔看見。雙林叔一見濃煙,覺得大事不好,丟下扁擔,一個箭步踢開我家大門,衝向灶口,抱起哇哇亂哭的我奔向曬穀場,隨後趕來的其他人七手八腳地把灶口的火撲滅了。

雙林叔把我交到母親手裡後又繼續挑稻去了,母親是連聲謝謝。人無大礙,不幸中的萬幸,只是兩隻小腿背面肌肉中間滿是火烤的水泡,母親很傷心,不知怎麼辦才好。聞訊趕來的我的大姨娘連忙將我從母親手裡抱了過去,走回家中,用土辦法來消除我雙腿的水泡。什麼辦法呢,就是用當時各家各戶都有的鹹菜葉子。大姨娘將現成的醃著的鹹菜葉子用清水洗淨,目的去除鹽分,否則貼在上面將更加疼痛,然後將菜葉敷在我的小腿的水泡上。一股清涼的感覺隨之而來,疼痛感退去了不少。就這樣,用這個土辦法敷了大概十幾天,水泡完全消失了。鹹菜葉子為何可以治療不太嚴重的燒傷水泡,原理不得而知,但確實沒使因水泡刺穿而潰膿。不過小腿肚背面還是留下了疤痕,雙腳都有,永不退去,直到永遠。母親說,後來我父親為了這事嚴厲地責怪了兩個哥哥,說他們沒有看好我,同時父親也是好幾次登門去感謝雙林叔。

這件事,在我長大懂事後,我的母親、我的大姨娘及表姐們也在不同的場合向我說起過這件事,只不過當時我人小,感覺不怎麼深切,但心裡是明白的。

後來,我因讀書離開了農村,在鎮上安了家,再後來又搬家到縣城。每次回家也是難得遇上雙林叔,不過見了面,總是要說些感謝之類的話,而雙林叔總是說忘記了、不記得了之類的話。再後來,有一年暑假回家去,二哥對我說,雙林叔過世了,是在五六月份。我心裡一酸,很是惋惜。我知道,按習俗,我是未成家就離開的,村上紅白之事的人情都由父母出面的。父親去世之後,則由兩個哥哥出面的,所以村裡多數紅白事情通常是事後才知道的。

母親不緊不慢地講述著,我一邊聽著,一邊時不時地看著小腿上的疤痕,腦海裡仿佛浮現出雙林叔丟下扁擔衝進屋裡抱起我向外奔跑的情形------

我想大多數人的一生,都不是那麼順利走過來的,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坎坷與不幸。當你遇到困難或者不幸時,鄉裡鄉親的總會有人出來拉了你一把,問候過你一回,關心過你一次;相信這樣的人,你一生都不會忘記而銘記於心的。

往事已逝,記憶永銘。

鄉恩難忘,鄉情永記。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情感美文:扯不斷的鄉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久別故鄉的人,就像一隻風箏,無論你飛多高飛多遠,鄉情永遠是那長長的線於是,當 滾滾的紅塵讓心靈駐足,暮然回首來時的路,許多往事已凋零在歲月的長河之中,而心中永遠不變的依然是那濃濃的鄉情……陽春的山花,夏日的蟬鳴,金秋的紅柿,冬雪的兔跡,還有那口清泉流淌的老井,遺落童年牧歌的山崗……大自然與人和諧的統一,孕育出純樸的鄉情,勤勞的鄉民。從春到夏,從秋到冬,農家人的日子在玉米和小麥的輪番生長中,滋滋有味!抬眼望去,驕陽下的故鄉,綠色盎然,蒼翠欲滴!
  • 鄉情散文:玩鄉會
    文:黃雲峰  圖:來自網絡  我很喜歡看鄉會,也很喜歡玩鄉會。    我第一次玩鄉會,是上小學的時候,我和同學馮明震在鄉會裡說相聲。為此,母親後來常常提起,得意之情溢於臉上。我生兒育女了,母親還對妻說過。
  • 鄉情綁架的中年
    相較於故鄉,我的上半生應該叫做漂泊,這一漂就是三十幾年,鄉情近怯的愧意湧上心頭。雖也時常回來,但想融入似乎也有一些難度。送走叔叔,心裡就莫名地惶恐起來。但鄉情在心裡的某個角落不時造訪,讓人猝不及防。在生活間奔走,沒有時間一直是阻斷回家路的藉口,其實所謂的面子才是主角。空有思鄉的勇氣,卻沒有回鄉的底氣,是我們這種新城裡人的通病。城裡留不住,鄉下不歡迎,融入感的缺失給我們的性格注入了多愁善感和惶惑不安。
  • 鄉情的力量
    把一塊紅燒羊肉,塞入了幾天前還留有餘香的嘴裡。 一次無意中的聚會,讓我有了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最後我們終於找到了能夠聚在一起的緣由,找出「潤滑劑」的原料,那就是鄉情。 鄉情幾乎成為上了年紀的故鄉人行動的指南,成為填充故鄉人大腦的精神動力。
  • 《有人問,為什麼現在人們親情,鄉情不如以前人親了》?
    可見,不同時代人,親情,鄉情是不同的。這個事情管與不管,反映兩種親情,鄉情。年輕人為什麼不同意我管?反映出現代人親情,鄉情不濃了,沒有老一代人有濃厚的親情,鄉情。什麼原因呢?下面我想就這個故事,分析一下題主提出的問題根本原因是什麼?總體來說,現在人們親情,鄉情淡化,不如以前人濃,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作忙,聯繫少,忙於生活,等等具體原因。
  • 鄉情散文:寫給冬天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
  • 背井離鄉衛邊戍疆歸來時卻被鄉情撕的粉碎
    退休了,駐立在這喧囂繁華城市高樓的頂層,迷離的目光遙望著遠方雲霞落去的方向,那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那裡有我最親的人,有我的兄弟姐妹和最深的鄉情,最牽掛的故鄉。當年的鄉情親情呢??當兵入伍,如今告老還鄉,重歸故裡。竟然遭拒,無論如何我都想不通。還記得一個人漂泊在大西北的那些年裡,聽到一次鄉音竟然激動地常常睡不著覺。
  • 永遠走不出的是鄉情
    原來,在生命的歷程中,你可以無所不至,你也可以無所顧忌;可以放浪形骸,也可以笑傲江湖,但有一種鄉情的東西你卻無法抗拒。有人說比路更長的是腳,比山更高的是人,然而在生活當中,即使你的腳再有毅力,人再有韌性,你都終究無法逃脫鄉情結成的大網。雖然它細得讓人看不見,但它卻會把每個曾經偉大過的人給拉住。因為,鄉情是血,流在你的血管裡;鄉情是草,紮根在你的心坎裡。
  • 鄉情散文:我家最好的家風
    踏實地留在家裡賺「公分」,後來由於機緣,就去小學當了一名代課老師。再後來結婚後,生下我們姐弟四個,便辭去這份工作,去嘗試更賺錢的工作。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微信群裡鄉情濃陳正榮/文
    收到手機的老人們,第一時間來到我家,我反覆循環式地教他們用手機:怎麼打開微信,怎麼發語音,怎麼發表情,怎麼視頻聊天,怎麼拍照片,怎麼錄視頻……經過近一個月地反覆灌輸,這些老人們都學會了使用微信,已有四十多戶家庭加進了微信群,我給群名稱定為「濃濃鄉情」!一到晚上,「濃濃鄉情」群就開始熱鬧起來。
  • 難忘的鄉情,不捨得鄉愁!
    在村子有個不成文的要求,看到喪事的消息後,近在縣城的,遠在西安的本村出去工作生活的成年男士大都會在情況允許下選擇回來幫忙,因為在農村注重鄉情,加上每個人都有父母長輩,遇到喪事回來露個臉和幫忙顯得尤為重要。
  • 鄉情散文:每當憶起爺爺的蒲扇
    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鄉情散文:老家的感覺
    農民的本色在父母的身上烙印滿滿。年齡大了也不閒著,餵養雞狗鴨鵝之類家禽幾十隻,每天給它們弄食,生靈伴隨老家庭院,呱呱叫聲平添生氣,很多老人年邁養個寵物狗貓做伴,驅除孤獨、寂寞。就在前幾天幫母親磨了雞鴨飼料,趁休息換麵粉,再把家裡衛生清理,讓老人生活儘量提升,滿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家是最小國,成龍唱的好。在家裡父母是「最高元首」,從絕對權力,到全部放權,這個過程已經到了。
  • 鄉情散文:我和我的家鄉
    但這些年來,由於母親一個人留在那裡,加上母親也老了,走不動了。所以現在常常每月都要回去一趟,看看母親,否則心理不安。特別是近幾年,每當看到家鄉打來的電話號碼,總會有一種心理恐懼,總是擔心媽媽又是不是會怎麼了,特別是那夜半三更的家鄉親人來電,更是有種莫名的恐懼感!
  • 鄉情是一種血脈,鄉情是一杯喜酒
    鄉情是一種血脈相承。 進村子就大排場:男人們敲鑼打鼓,女人們則扭著秧歌。全是些年齡大的,但都正兒八經穿著表演服。見車過來,夾道而立。還沒進主家門,身上的一盒煙就發完了,給別人一一點上,自己沒的抽了。娶兒媳的遠門堂哥趕緊遞上一根喜煙,堂嫂立馬讓進屋坐席。 我說我還是端菜倒茶吧。鄉親們笑了:你是城裡當官的,咋能老搶著幹這些事?你今是長輩,就安然坐席吃喝,等一會新媳婦敬酒時掏封封吧。 掏封封就是掏紅包賀喜。
  • 鄉情散文:老家的「殺豬菜」
    下一步把一大盆割成小塊的豬血脖子放入鍋內,這一部分是豬身上經常活動的肉,吃起來口感又嫩又香,下油也多,是作「殺豬菜」的首選原料。接著下鍋的是豬哈拉巴(肩胛骨瘦肉多)、豬肝、豬尾巴、豬尿(sui)泡、護心脂等。
  • 鄉情散文:扁擔裡的思念
    小小扁擔留到今,家嚴音容如在前。睹物思親淚盈眶,在天之靈長思念。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
  • 鄉情散文:城裡的漂泊者
    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鄉情散文:婆婆的小菜園
    ……」我婆婆總是這樣,她就像人們常說總想把好的留到最後吃,結果一直吃著最不好的。播種前的頭一天,婆婆一早起來就準備,大包包小包包擺下一大河灘。她總是習慣性的,一邊撿著不合格的種子,一邊絮絮叨叨著去年誰家的蘿蔔怎樣大,誰家的南瓜如何沙,誰家的辣子接的有多繁……我們聽煩了,都不吭聲,總是好久聽不到回應,她才知趣的住了口。
  • 鄉情散文:我的鄰居程奶奶
    筆下的這位奶奶,是我的近鄰,五十多歲,身體硬朗,留著齊耳的短髮,一臉的雀斑。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