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我家最好的家風

2020-08-30 鄉愁難敘鄉土文學

文:黎芳

圖:來源網絡

我的父親近六十歲了,他這大半輩子過得坎坷。早年時,由於家境困窘,兄弟姐妹多,交不起學費,數理化經常得滿分的他在高三那年也只得輟學,結果與大學無緣,走向人生的另一條路。

但是他並沒有氣餒。踏實地留在家裡賺「公分」,後來由於機緣,就去小學當了一名代課老師。再後來結婚後,生下我們姐弟四個,便辭去這份工作,去嘗試更賺錢的工作。

我的記憶裡,父親和母親每天都是起早貪黑,總有幹不完的活。但是卻從來沒有聽過他們一句抱怨生活艱難的話語,一家人一直都是溫暖得生活在一起。

印象中最艱難的時候,便是我上初中以後,我記得我們那時的學費特別貴,要四百多元,這相當於父親辛勤勞作近兩個月的工資,再加上四個小孩都要讀書還有家裡的生活費用,無疑是一筆大的開銷。

為了賺錢,父親便去離家十幾裡外的一家公家煤礦,從事挖煤工作。挖煤的辛苦可想而知,我無法想像一個人蜷在昏暗的洞裡工作是怎樣一種情形,再加上危險十分,不知哪天死神會降臨到頭上。記得有一年暑假的一天,父親沒有按時回家,我們擔心地等待著,當母親接到電話得知父親在井下工作時被高壓電線電到已經送到醫院的消息時,頓時淚如雨下,我們四個更是哇哇大哭。好在沒有電到心臟,住院兩個月後便出院了,左手留下一點後遺症。但那次經歷並沒有嚇到父親,依然從事挖煤工作,只是以後工作時更謹慎許多,直到把我們四個養大成人。如今的我早已是一名教師,妹妹也成了市醫院的醫生,弟弟讀了研究生在深圳工作。

我十分感激自己的父母,在艱難的歲月裡,讓我們儘可能接受教育,體會到與同村輟學孩子不一樣的人生。而父親這種在苦難面前,不抱怨、不屈服,默默承受,努力奮鬥的吃苦精神不知不覺耳濡目染融入到我的血液裡。

記得在2016年時,我發現兒子一歲半還不會走路,便帶他去醫院檢查,醫生說由於佝僂病導致神經發育遲緩造成的,只能是邊做康復治療邊看效果,不一定能完全好。面對這個事實,我淚如雨下,心如刀絞一般。面對這麼大的困難,我想到平日裡剛毅的父親的所作所為。於是我咬緊牙關,在接下來的一年,一邊上班一邊帶兒子去醫院做康復治療,不管颳風還是下雨,沒有間斷過一天,也沒有說過一句抱怨的話,好在一年後,兒子如正常孩子一樣學習生活。這時我才欣慰地發現我已經傳承了父親的這種吃苦的精神。

歲月在無聲地流淌著,如今的父親在漸漸地老去,兒子也在漸漸地成長,不變的是這種在苦難面前,不抱怨、不屈服,默默承受,努力奮鬥的吃苦精神一直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讓我們砥礪生活的困難,無懼人生中的風雨,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我想:這種精神----無疑便是我家最好的家風了。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散文:我家最好的家風
    我想:這種精神----無疑便是我家最好的家風了。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家風,是我家的家庭信仰
    家風,是我家的家庭信仰。家,是我們溫暖的港灣。家風,簡單的來講,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傳統風尚,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家裡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記憶,都是家風的載體。從古至今,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優秀的家風。今天,我就來談談我家的家風。
  • 鄉情散文:血液裡的鄉愁
    今天在縣裡開何瑭廉潔家風的研討會,我無意間打開,隨意問我身邊作協的好友,這張照片怎樣?對方回答:看不出你年輕時候真帥!心中不免有點自豪,我年輕時候的照片比父親可是帥多了哈哈哈!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笑,這有點像舊社會的老規矩,但還是有點暗暗歡喜,是呀家風好,多值得驕傲呀!家風一個在中國人心裡特高大上的詞,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桑麻百姓,能得到這個稱呼真好。但那是老輩人積累下來那些看不到的東西,我都不懂怎麼去傳承這個家庭資產,但還是為之自豪。
  • 鄉情散文:留在身上的鄉恩鄉情
    說那時我大概四五六歲的樣子,我家就在生產隊的曬場(打穀場)旁邊不遠的地方,住的是別人家的瓦房。每年的秋收以後,生產隊的曬場上是最熱鬧的地方,只要是晴天,幾臺打稻機就會同時開動脫粒。雙林叔一見濃煙,覺得大事不好,丟下扁擔,一個箭步踢開我家大門,衝向灶口,抱起哇哇亂哭的我奔向曬穀場,隨後趕來的其他人七手八腳地把灶口的火撲滅了。雙林叔把我交到母親手裡後又繼續挑稻去了,母親是連聲謝謝。人無大礙,不幸中的萬幸,只是兩隻小腿背面肌肉中間滿是火烤的水泡,母親很傷心,不知怎麼辦才好。
  • 鄉情散文:扁擔裡的思念
    父親聽從了母親的話,就這樣父母二人就來到了我家,把扁擔跟行李放在我家,讓我在周六時候帶回家,父親準備明天到縣城醫院去做檢查。當時我也沒感到事情的嚴重性,也就聽從了父母的意見。我妻子又重新做了早飯,讓父母再吃一點。父母吃了點早飯回去了。我們跟妻子就跟平常一樣上班去了。
  • 鄉情散文:寫給冬天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
  • 鄉情散文:那些年,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
    小時候,我家在一個偏僻的山坳裡,整個山坳裡只有我家一戶人家,如果要去村裡竄門,還得翻過一片高高的山坡。平時家裡客人也不多,很無聊寂靜。所以我和妹妹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去外婆家玩。這樣我們就可以走出那片山坳,看到更廣闊一點的熱鬧的世界。
  • 鄉情散文:老屋
    老屋,在我家的西面,他的牆,和我家是共用的。這次回去,又看到這座老屋,踮著腳隔著斷壁殘垣,往院子裡望去,院子布局沒有絲毫改變,只是更破舊了,人去屋空,老舊的格子門窗,坍塌的牆壁,給人一種隔世之感,只有牆壁上肆意攀援的喇叭花,略顯一絲生機。這家的主人,早已過世,他們的兒女,有的已然不在,有的也步入了老年,而他們一家人的故事,很是讓人噓唏不已。
  • 隨筆:節儉是一種家風
    節儉的家風在我們家無處不在,小到洗澡水儲存澆花澆菜洗拖把,細到紙板紙箱塑料瓶分類賣錢,能省則省,絕不會有半點浪費。這一切要歸功於嶽父母留下的好家風。節儉是一種家風,節儉是一種美德,節儉是一種品格,成由勤儉敗由奢。傳承需要家人的共同努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節儉與否,父母是最好的鏡子。願節儉的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牢計&34;的良訓,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會過日子的人。
  • 鄉情散文:那年春節
    按農村習俗和我家的傳統,每年正月初一第一件大事先是對祖先的祭拜,然後給長輩行大禮拜年,拜年結束方可走親訪友。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鄉情散文:坐落在歲月拐角的老屋
    我們村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我們的房子,蓋得特別緊湊,走幾步就到了,而且大家都在家種著莊稼,所以我們經常湊在一起,記得那時每當我家飯菜飄香時,我媽媽都會端著碗到鄰居嬸嬸家去吃飯,而我們幾個孩子則湊在一起玩,相互打鬧著。
  • 鄉情散文:每當憶起爺爺的蒲扇
    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鄉情散文:老家的感覺
    但是能夠住下陪伴就更是好的,對年事已高的老人來說,陪伴是最好的孝順之一。  休假的幾日,索性住下,觀察父母變老的腳步,衣食住行的變化,知道了我該為他們做些啥?更能體會到我應該向老爸老媽學習點啥!父母是我的第一老師,教我走路、教我說話,看我成長,希望我成就夢想,為國家多做些事情,不要讓時光虛度拋灑。
  • 垃圾分類 我家在行動 |堅持分類不平凡 傳遞綠色環保家風
    垃圾分類 我家在行動 |堅持分類不平凡 傳遞綠色環保家風 2020-12-02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情的力量
    人員的組成是這樣的,小明家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在我的要求下,小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家譜,又要送到我家,我萬分感謝地說道:「來,我在家門口的金街,找一個餐廳,我們再敘敘。」最後我們終於找到了能夠聚在一起的緣由,找出「潤滑劑」的原料,那就是鄉情。 鄉情幾乎成為上了年紀的故鄉人行動的指南,成為填充故鄉人大腦的精神動力。
  • 鄉情散文:城裡的漂泊者
    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垃圾分類 我家在行動 |帶頭踐行新時尚 傳遞綠色環保家風
    垃圾分類 我家在行動 |帶頭踐行新時尚 傳遞綠色環保家風 2020-12-14 1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情散文:老家的「殺豬菜」
    一般殺豬前一天由主婦切一大盆酸菜絲,醃製好的酸菜潔白透亮,最好不要切得太細,以免和肥肉放在一起不禁燉,太爛乎了吃起來不爽口。    豬腸子用鹽反覆搓洗乾淨,有漏鬥最好,沒漏鬥的話,用礦泉水瓶子剪去一半也好用。一勺一勺地把調好的湯汁灌到腸子裡,大約二尺左右長短時,用線繩扎牢,接著再灌下一段。完成後肉也烀熟了,就將肉塊兒撈出鍋,騰出地方來好煮腸子。手邊兒備用一根大號縫紉針,快要煮熟時扎一下試試,沒有油淌出來就可以了。千萬要把握好火候,太嫩太老都影響品味。
  • 永遠走不出的是鄉情
    直到去年春節,我家過年時,經歷了幾年城市生活的我才悟出了箇中奧妙。原來,在生命的歷程中,你可以無所不至,你也可以無所顧忌;可以放浪形骸,也可以笑傲江湖,但有一種鄉情的東西你卻無法抗拒。有人說比路更長的是腳,比山更高的是人,然而在生活當中,即使你的腳再有毅力,人再有韌性,你都終究無法逃脫鄉情結成的大網。雖然它細得讓人看不見,但它卻會把每個曾經偉大過的人給拉住。
  • 垃圾分類 我家在行動 |實現源頭分類 傳遞綠色環保家風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金普新區曹玉春家庭感受身邊榜樣力量傳遞綠色環保家風曹玉春家庭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垃圾分類 我家在行動 |實現源頭分類 傳遞綠色環保家風》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