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芳
圖:來源網絡
我的父親近六十歲了,他這大半輩子過得坎坷。早年時,由於家境困窘,兄弟姐妹多,交不起學費,數理化經常得滿分的他在高三那年也只得輟學,結果與大學無緣,走向人生的另一條路。
但是他並沒有氣餒。踏實地留在家裡賺「公分」,後來由於機緣,就去小學當了一名代課老師。再後來結婚後,生下我們姐弟四個,便辭去這份工作,去嘗試更賺錢的工作。
我的記憶裡,父親和母親每天都是起早貪黑,總有幹不完的活。但是卻從來沒有聽過他們一句抱怨生活艱難的話語,一家人一直都是溫暖得生活在一起。
印象中最艱難的時候,便是我上初中以後,我記得我們那時的學費特別貴,要四百多元,這相當於父親辛勤勞作近兩個月的工資,再加上四個小孩都要讀書還有家裡的生活費用,無疑是一筆大的開銷。
為了賺錢,父親便去離家十幾裡外的一家公家煤礦,從事挖煤工作。挖煤的辛苦可想而知,我無法想像一個人蜷在昏暗的洞裡工作是怎樣一種情形,再加上危險十分,不知哪天死神會降臨到頭上。記得有一年暑假的一天,父親沒有按時回家,我們擔心地等待著,當母親接到電話得知父親在井下工作時被高壓電線電到已經送到醫院的消息時,頓時淚如雨下,我們四個更是哇哇大哭。好在沒有電到心臟,住院兩個月後便出院了,左手留下一點後遺症。但那次經歷並沒有嚇到父親,依然從事挖煤工作,只是以後工作時更謹慎許多,直到把我們四個養大成人。如今的我早已是一名教師,妹妹也成了市醫院的醫生,弟弟讀了研究生在深圳工作。
我十分感激自己的父母,在艱難的歲月裡,讓我們儘可能接受教育,體會到與同村輟學孩子不一樣的人生。而父親這種在苦難面前,不抱怨、不屈服,默默承受,努力奮鬥的吃苦精神不知不覺耳濡目染融入到我的血液裡。
記得在2016年時,我發現兒子一歲半還不會走路,便帶他去醫院檢查,醫生說由於佝僂病導致神經發育遲緩造成的,只能是邊做康復治療邊看效果,不一定能完全好。面對這個事實,我淚如雨下,心如刀絞一般。面對這麼大的困難,我想到平日裡剛毅的父親的所作所為。於是我咬緊牙關,在接下來的一年,一邊上班一邊帶兒子去醫院做康復治療,不管颳風還是下雨,沒有間斷過一天,也沒有說過一句抱怨的話,好在一年後,兒子如正常孩子一樣學習生活。這時我才欣慰地發現我已經傳承了父親的這種吃苦的精神。
歲月在無聲地流淌著,如今的父親在漸漸地老去,兒子也在漸漸地成長,不變的是這種在苦難面前,不抱怨、不屈服,默默承受,努力奮鬥的吃苦精神一直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讓我們砥礪生活的困難,無懼人生中的風雨,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我想:這種精神----無疑便是我家最好的家風了。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