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坐落在歲月拐角的老屋

2020-09-24 鄉愁難敘鄉土文學

文:輕語晨曦

圖:來自網絡

又到年末了,那坐落在歲月拐角的老屋是否又在空中拼命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讓自己的生命延續地更加長,就是為了等待著我們回去看它的身影,它是否依然還在時光中找尋著那曾經我們與之存在的一抹氣息,找尋我們之間曾經相處的美麗情景。離開老屋已經有了七年了,七年的光陰不算長,也不短,七年我已長大成人,陪伴我的老屋越來越老了。

記得剛開始搬出老屋時,它迅速的衰老。也許老屋受不了人去樓空的打擊,本充斥著歡聲笑語的小屋一下子沒有了人存在的氣息,就像老人沒有孩子陪伴一樣,失去了命運的支撐,沒有它需要保護的對象,也許覺得沒有自己存在的意義了吧,所以在那段時間,它衰老的很快,那夕陽下勾勒出蕭瑟的背影,無比的清冷,也許那些樹木,雜草不忍看老屋那麼寂寞,動了惻隱之心,瘋狂的生長著,讓自己新鮮地生命填補著這放荒的場景,也許是為了奪取老屋曾經的領土,每一處都生長著,在它身上,在拐角處都被雜草侵佔著,不管是什麼原因,是雜草同情它也好,侵佔它也好,但是讓老屋在這時光的孤寂中找尋到一絲安穩的氣息,在蕭條中找尋到自己存在的一點意義。

可是好景不長,本來價值失去的過後,一些陪伴終將離去,所以老屋離開了我們註定了孤獨,那些雜草經不過四季的更替,到冬天,枯萎著生命,零七落八的躺在地上,有的耷拉著腦袋,像是等待著命運的洗禮,每到這時,我媽媽會拿著斧頭砍掉雜草,拿回家去燒,這時又只是留下老屋孤零零地在這歲月中,沒有了雜草的陪伴,它更加的蕭條了,也許雜草不僅溫柔了它蕭瑟的歲月,同時也驚豔了它的流年,因為雜草的陪伴,它不再孤單,因為雜草的蕭條,老屋還是可以見到它親愛的主人,可以在清冷的歲月中,可以找尋到一絲曾經溫暖的氣息。

老屋陪伴我了我小學到初中時代,所以它不僅是我們溫暖的港灣,也是我們記憶的存在點,承載著我與家人最溫馨的時光,與朋友相處的最單純的時光。以至於後來我們搬進新家了,我還是惦記著老屋的記憶。

我們村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我們的房子,蓋得特別緊湊,走幾步就到了,而且大家都在家種著莊稼,所以我們經常湊在一起,記得那時每當我家飯菜飄香時,我媽媽都會端著碗到鄰居嬸嬸家去吃飯,而我們幾個孩子則湊在一起玩,相互打鬧著。

因為我家是朝北的,所以冬天會特別冷,但是老屋像個衛士一樣保護著我們,一颳風,我爸媽都會把門關著,然後我們一家人在老屋的庇護下圍著火爐烤著火,那時的時光真是美好,到處飄散著溫馨的味道。

記得那時我都會到左鄰右捨去玩,每天形影不離,每次上學一塊,打鬧一塊,記得那時我們特別喜歡洗衣服,所以我們幾個就經常約好去池塘裡去洗衣服,那時我們也剛剛學會騎自行車,每當放學時,我們都會在我們老屋背後不遠處的山坡學騎自行車,那時的光影充斥著歡聲笑語,所以我們還開玩笑,說我們長大了,一起工作,一起嫁人。

後來爸爸媽媽都陸續出去打工了,他們也只剩下他們跟爺爺奶奶,我家只剩下我跟我弟弟,還有我爺爺,那時我們也不會覺得很孤單,因為那時我們可以在房子裡可以找尋到父母曾經陪伴的氣息,一些溫暖似乎還在身邊,有的時候孤獨了,會到小夥伴家去玩,因為都是留守兒童,所以我們一起在一起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差別,而且我們在一起還可以打打鬧鬧,會捨去了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光。所以那時因為老屋的那些溫馨的記憶,還有小夥伴的陪伴,讓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小學時光,跟初中時光。

也許事物到了一定的時候,會老去吧,總是會在時光深處聽到老屋哭泣的聲音,也許它也怕陪伴不了我們多久吧,尤其是一到下雨,那雨滴穿過它的身心,落到我們身上,溼了我們,更加疼了它的心,有心無力在它身上顯得如此明顯,那風雨裡的老屋是那麼的蕭條單薄,我爸爸媽媽怕在風雨飄搖的老屋保護不了我們,所以在我讀初三時,回來蓋房子。

也許老屋總是奉獻著自己,連老去了,也在捐獻了自己的一磚一瓦,也許知道自己陪伴的時間不長,就希望把自己的血液入注到新房子裡繼續陪伴著我們,也許我爸媽也許為了讓我們在新房裡可以找尋到老房子裡的一絲身影,也許是為了省點成本,所以把老房子裡的東西能拆就拆,所以那時的老屋,被拆的七零八落的,有的磚瓦落下來,憔悴而又安詳的躺在地上,像是在等待一場歲月的洗禮,有的在欲落未落的情形之中,好像在在抓住著自己最後一點生命線,拼命地呼吸著空氣,盡情地招搖著生命。有的還是很安靜淡定的在時空中,搖曳著風景,也許因為知道自己的一磚一瓦已進入新房子,所以覺得自己可以在其身上找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緊接著,我們就進了新房子裡,那偌大美麗寬敞的新房子,並沒有引起我們多大的歡喜,而是陪伴了我們的老屋在心中隱隱發出著懷念的氣息,記得剛搬進去的時候,我會回頭看幾眼老屋,一邊流淚一邊回頭,說實話,心裡真的很捨不得,那時我爺爺也剛去世,爸爸媽媽蓋好房子又得回去打工,就只有我跟我弟兩人在家裡,在這新房子,雖然新房子美麗寬敞,但是填補不了我對於溫暖的渴求枯竭的心靈,因為周遭的一切對我們真的很陌生,後面是一望無際的田地,旁邊是空空的房子,四周都沒什麼人,有的時候,在家睡覺都很害怕,覺得這新房子的一切都不是屬於我,我在空中拼命找尋,曾經的溫暖的信息,可是回給我的只有一個空曠的回音。

我們知道現在意味著什麼都不在了,一切都不在了,爸爸媽媽的溫馨的氣息不在了,兒時的玩伴隨著距離的遠離,也不在一起玩了,也只有有的時候放假才會聚在一起,後來隨著學業的增多,我們玩的時光更加少了。

離開老屋,意味著一切都變了,尤其是與爸爸媽媽陪伴的溫馨的情景,都在老房子裡,每次我弟都會說,姐我不想在這個新房子待,我只想在老房子待,新房子對我來說,真的太陌生了,太冷清了,每次放學回來,只有一個人,四周都沒什麼人,都出去打工,我害怕一個人在家,每次深夜我都會嚇醒。

後來周圍的鄰居也慢慢的在別的地方蓋了房子,他們陸續地搬離了,所以在老屋一片都是孤零零的房子坐落在時光中,隨著年歲的久遠,老屋更加落寞久遠,而我們小時的玩伴,也隨著距離的遠去,慢慢的變陌生了,有的時候再聚在一起總是覺得缺少點什麼,也許我們離開了老屋,意味著一切都變了。

現在長大了,我每年回去都會看下那房子,看它現在變成什麼樣了,每次我都是會在旁邊注視很久才會離去,老屋承載了我太多的記憶,只要它存在的一天,我都會可以在空中找尋那些曾經存在散落在空氣的氣息。就像我捨不得它離開它一樣,它也捨不得離開我們,雖然過了那麼多年,已然被歲月覆上許多的痕跡,但是它好像依然傾盡最後一點氣息召喚著不肯離去。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鄉情散文:我掛念的老屋
    文:河南雪兒圖:來源網絡老屋,像鳥兒的鳥巢,是歸宿,是家,是疲憊時棲息的窩。老屋,是牽掛,是溫暖,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心靈的安放點。老屋,凝聚著時光深處的愛和關懷,鑲刻著歲月賦予的陽光和笑臉。老屋,更像母親的手,父親的雙肩,耕耘的,擔起的,是歲月,是時光,是子女們的幸福。
  • 鄉情散文:老屋
    文:一簾幽夢何寄圖:來源網絡老屋,是我們鄰居的家。老屋,在我家的西面,他的牆,和我家是共用的。這次回去,又看到這座老屋,踮著腳隔著斷壁殘垣,往院子裡望去,院子布局沒有絲毫改變,只是更破舊了,人去屋空,老舊的格子門窗,坍塌的牆壁,給人一種隔世之感,只有牆壁上肆意攀援的喇叭花,略顯一絲生機。
  • 鄉情散文:老家的感覺
    這使我想到前幾天讀到的一篇文章,題目《老家》,副題「在沒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個匆匆的過客」。作者講述了從西子湖畔的杭州回到皖江流域的和縣參加親戚家的婚宴。出火車站恍惚、惆悵……母親去世三年後回家的路上複雜心情。「父母在時,不管多晚, 打個車直奔縣城20公裡外的家。……一進村子就看到母親將手搭在額頭遠處眺望,期盼的景象。」
  • 父母的老屋
    老屋坐落於老家的一條小巷內,是父親在八十年代費盡心力與財力建起來的。有四間向陽的正房,四間南房,還有一個不大的小院。 高中畢業後,全家遷進了老屋(當時是新屋)。 老屋是我們青春的見證,也留給了我們美好的回憶。在老屋哥嫂結婚生子,小侄兒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帶給了家人無窮的歡樂與希望。我也從老屋出嫁,走向了人生另一段旅途。老屋承載了三代人的喜怒哀樂與時代的變遷。 過了幾年,我們兄妹三人去往外地生活,留下父母駐守在老屋裡。父親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每年夏天都在小院種下各種蔬菜,施肥,澆水,拔草。
  • 鄉土散文:父親的老屋
    文:念人圖:來源網絡人長大後,遠離了故鄉,總會產生起一種對故鄉的懷念之情,特別是對小時候居住過的那間老屋,至今,仍是那片牽掛不斷的柔柔之情。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散文:懷念父母,眷戀老屋/馬保瓜
    跪在父母遺像前,淚眼模糊地看著大姐燒香焚紙……恍惚間,又回到父母在世的歲月因為老房子裡有父母生前歲月裡的影子,那裡曾是我們兄弟姐妹七人一起生活、共同擁有的家,那裡記載著一個家庭太多的血脈親情和五味雜陳……
  • 渭南文壇|王莞靜:老屋
    八十年代時期,坐落在鄉村的老屋,青磚紅瓦的大木房沐浴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宏偉,老屋裡不時傳來我和我的小夥伴歡快的笑聲,讓我久久地回味著……老屋是我母親祖父母的家,母親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美好而又純真的少女時期,又帶著我讓我度過了自己歡樂而難忘的童年生活。兒時的我最喜歡的一件事,便是同母親一起去她的祖父母家,在那老屋裡和自己年齡相仿,又輩份很高,我管她叫「小姨」的玩伴,一起無憂無慮地玩耍。
  • 夕陽,老屋,爸爸的電影
    在這樣的靜謐和黑暗裡,回憶往事,剛剛好…彼時,還是為一顆糖和一個玩具就笑的天真無邪的年紀,那時的我們一家人住在老屋裡,老屋是一座坐落在村子中央的四合院,有正屋,四個方向都有屋子,老屋的歷史很悠久了,從它雕花的窗欞,和屋頂雕有花鳥蟲魚的瓦片就能知道,它並不是屬於我父母那個年代,甚至我爺爺那個年代的產物,老屋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靜靜的站在那裡,經歷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住在老屋裡的還有我二媽他們一家人,和另一家不知道什麼關係的人家,那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院子裡有六個女孩玩耍嬉鬧,一點也不無趣寂寞,吃飯的時候,每一餐都能品嘗到三種不同的食物
  • 鄉情散文:我家最好的家風
    我十分感激自己的父母,在艱難的歲月裡,讓我們儘可能接受教育,體會到與同村輟學孩子不一樣的人生。而父親這種在苦難面前,不抱怨、不屈服,默默承受,努力奮鬥的吃苦精神不知不覺耳濡目染融入到我的血液裡。歲月在無聲地流淌著,如今的父親在漸漸地老去,兒子也在漸漸地成長,不變的是這種在苦難面前,不抱怨、不屈服,默默承受,努力奮鬥的吃苦精神一直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讓我們砥礪生活的困難,無懼人生中的風雨,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我想:這種精神----無疑便是我家最好的家風了。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
  • 老屋的燈光
    老屋的燈光文/呂立華奶奶一直獨自居住在那斑駁逼仄的老屋。走進去的一剎那,什麼都沉浸在陰暗模糊中,依稀可辨的,只有牆角那隻黑乎乎的大水缸,和缸蓋上倒扣的葫蘆瓢。「奶啊,怎麼不開燈?」奶奶聞聲從裡屋走出:「開什麼燈?大白天的,浪費電。」奶奶總是把捨不得開燈。
  • 鄉情散文:老家的「殺豬菜」
    我和老公趕回家時,遠遠就看見老屋煙筒青煙直上。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鄉情散文:每當憶起爺爺的蒲扇
    爺爺在20多歲時候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在部隊上幹過班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裡被日本人的炮彈震傷了眼睛,加之他又目不識丁,被遣送回鄉。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鄉情散文:寫給冬天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
  • 鄉情散文:留在身上的鄉恩鄉情
    鄉恩難忘,鄉情永記。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 鄉情是一種血脈,鄉情是一杯喜酒
    今又周末,秋高氣爽,起個大早慣例回老屋看望父母。從縣道一拐進村道,便發現有施工車在前面堵了路。鄉情是一種血脈相承。 進村子就大排場:男人們敲鑼打鼓,女人們則扭著秧歌。全是些年齡大的,但都正兒八經穿著表演服。見車過來,夾道而立。
  • 情感美文:扯不斷的鄉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久別故鄉的人,就像一隻風箏,無論你飛多高飛多遠,鄉情永遠是那長長的線於是,當 滾滾的紅塵讓心靈駐足,暮然回首來時的路,許多往事已凋零在歲月的長河之中,而心中永遠不變的依然是那濃濃的鄉情……陽春的山花,夏日的蟬鳴,金秋的紅柿,冬雪的兔跡,還有那口清泉流淌的老井,遺落童年牧歌的山崗……大自然與人和諧的統一,孕育出純樸的鄉情,勤勞的鄉民。從春到夏,從秋到冬,農家人的日子在玉米和小麥的輪番生長中,滋滋有味!抬眼望去,驕陽下的故鄉,綠色盎然,蒼翠欲滴!
  • 背井離鄉衛邊戍疆歸來時卻被鄉情撕的粉碎
    退休了,駐立在這喧囂繁華城市高樓的頂層,迷離的目光遙望著遠方雲霞落去的方向,那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那裡有我最親的人,有我的兄弟姐妹和最深的鄉情,最牽掛的故鄉。它有的只是寧靜,藍藍的天、清澈沒有任何汙染的井水,帶著泥土氣息的芳香,還有我那座已經百孔千瘡的老屋,滄桑的陡磚牆,斑駁的門扉和似乎已經滄老了的院落。百裡之外,我常常嗅到故鄉濃濃的芳香。柔弱的燈光映照著夜深人靜的時候,遠處傳來幾聲犬吠,隔窗遠望,似乎母親翻身的嘆息聲傳來…呼喚我,賀江,回來吧!!!賀江,回家!!!又似乎妻子近乎央求的聲音傳來,回來吧!
  • 家裡的「老屋」
    一直在外讀書,工作後,在城裡購置了房子,勞苦一輩子的父母也先後來到我所在的城市生活,家裡的老屋隨即空置了,但老屋的一切卻成了我們一家人時時魂牽夢繞、時時念叨回憶的地方。尤其是母親,一說到老屋總是老淚縱橫,那是她靠自己雙手幾十年打拼出來的家園,更是一手把我們兄妹拉扯大的地方。父母剛結婚那會兒,老屋只有一間房子。
  • 外婆曾經住過的老屋
    老屋還在,斑駁的牆壁,潮溼不見光的地方,長滿了苔蘚,房頂上依稀可見,瘦弱的瓦松,在房頂上長著。在無數個四季輪迴的光陰裡,開著花,結著種子。就這樣靜靜的享受生命的美好。他們一致認為,只要老屋在,就有外公外婆的氣息在,是一個念想。每當想起她老人家的時候,就推開掛滿蜘蛛網虛掩著的門,打開塵封的往事。就仿佛在跟外婆對話,那些曾經的歲月裡發生的事,像老電影一樣,都會浮現在腦海裡。那個老屋曾經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兒時跟外婆一起打棗的歲月,去地裡摘茄子,豆莢,還有跟外婆一起撒著歡奔跑的日子。現在已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
  • 故鄉之老屋記憶
    20年裡住過的老屋應該有兩處。第一處是解放初期由祖父興建的,稱為祖屋挺合適。另一處建於八十年代中期,由父親興建。兩處老屋,兩次生死離別,永遠的記憶。祖父兄弟六個,按人口講絕對是大家大戶大家族,但在解放前的農村,孩子眾多也代表著貧窮。我的曾祖父沒有辦法,先後把前五個兒子送到天津衛謀生(我六爺先天聾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