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坐落於老家的一條小巷內,是父親在八十年代費盡心力與財力建起來的。有四間向陽的正房,四間南房,還有一個不大的小院。
高中畢業後,全家遷進了老屋(當時是新屋)。對於當時的父母來說,終於實現了擁有自己房子的夢想,心裡別提有多麼的開心。
老屋是我們青春的見證,也留給了我們美好的回憶。在老屋哥嫂結婚生子,小侄兒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帶給了家人無窮的歡樂與希望。我也從老屋出嫁,走向了人生另一段旅途。老屋承載了三代人的喜怒哀樂與時代的變遷。
過了幾年,我們兄妹三人去往外地生活,留下父母駐守在老屋裡。父親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每年夏天都在小院種下各種蔬菜,施肥,澆水,拔草。我們抽時間回去,除了吃到新鮮的蔬菜,父親還總會大顯廚藝,亮出他的拿手菜犒勞我們:糖醋鯉魚、現蘑菇燉肉、紅燒肉、五花肉燴菜……尤其我在剛去外地人生地不熟的時候,格外想念老家,想念父母,所以經常帶著女兒回去。在老屋院子裡的陽臺上,父親買來躺椅,晚飯後我們總會在月光下嘮嗑聊天,父親在躺椅上搖來搖去,享受著天倫之樂,老屋帶給我們的是寧靜祥和。
父母退休後,也來到了我們居住的城市。父親不願意置換樓房,所以老屋一直被保留了下來。父母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我們回老家的次數越來越少,與老屋也漸行漸遠,只有在父母回去度夏時,我們才匆忙地回去看一眼,老屋留給我們的是日漸老舊與破敗。
時間飛逝,轉眼三十年過去了,我們已經是兩鬢斑白的中年人,而父母也已近耄耋之年,每年夏季父母依然會回老家度夏。說是度夏,其實是難捨故鄉情。人無論走的多遠,離開的時間多久,故鄉永遠是難以割捨的情結,人到老年,尤其更甚。而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父母為安全起見,決定今年夏季不再回去。我退休在家,閒來無事,心血來潮想回老家看看。
五月份今年第一次回老家,看著破舊的房屋,熟悉的院落,忽然感覺是那樣的親切。遠離故土三十年,居住在水泥構建的高樓大廈裡,人際關係淡泊,整天忙於工作,忙於生計,人總是處於疲累的狀態。回到老家,一下子變得精神起來,灌溉了小院,買來菜籽,撒播在土地裡,等待開花結果。
八月初又一次踏上了去往故鄉的火車,回到離開不久的小院,滿眼翠綠,各種蔬菜,長勢喜人,豆角、黃瓜、西葫蘆、生菜都已經成熟,這些都是多年的鄰居幫忙澆灌才得以茁壯成長。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吃著經過自己勞動而收穫的果實,分外香甜。
回去第二天上午忽然發現了一些不速之客,給久已不住人的小院增添了生氣。不知道哪裡來的貓在老屋的木板下安了家,五隻出生不久的小喵咪安靜地在小院一角曬太陽,只是有點怕人,人一靠近馬上四處逃散,我只能遠遠的看著,那可愛又驚恐的模樣,讓人憐愛又喜歡。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從南方遷徙到北方的燕子,在我們回去後,也在老屋的屋簷下生根安家,勤勞的燕子每天辛勤捕食,忙碌的身影在空中飛舞,累了就在電線上做短暫停留。每天早上燕子啁啾聲一片,好像在叫:懶蟲,該起床了。
不知不覺中,和老屋告別的時候到了,看著悠閒的小貓和忙碌的燕子,忽然生出一種戀戀不捨的情緒。久居城市,越來越渴望過簡單隨性的田園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多麼浪漫,另人神往。雖然老屋經過年深日久的風雨侵蝕,留下了歲月的痕跡,生活在老屋有很多的不方便,但它依然是我們的夢中田園。
老屋,小貓,燕子讓我產生了一種說不出的感情,就好像我的離去是對它們的拋棄。我實在不忍離開,糾結再三,只能悄然告別:在無人居住的老屋,願那些「外來入侵者」能夠平安無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