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我掛念的老屋

2020-12-02 鄉愁難敘鄉土文學

文:河南雪兒

圖:來源網絡

老屋,像鳥兒的鳥巢,是歸宿,是家,是疲憊時棲息的窩。老屋,是牽掛,是溫暖,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心靈的安放點。老屋,凝聚著時光深處的愛和關懷,鑲刻著歲月賦予的陽光和笑臉。老屋,更像母親的手,父親的雙肩,耕耘的,擔起的,是歲月,是時光,是子女們的幸福。


(一)

老屋,坐北朝南。有些破舊,在歲月的風霜裡變得有些蒼老,有些滄桑。不知道老屋建造於哪一年哪一月,從我一出生,就生長在老屋裡。老式的木頭檁條,藍磚藍瓦組成老屋的框架,木頭窗欞,土坯界牆。別看老屋不起眼,冬暖夏涼。

老屋,伴著我的記憶和成長。記得小時候,每次睡醒,就看見媽媽坐在床邊,坐在那裡納鞋底。媽媽是起來為我們做早飯,趁著空為我們趕製新的布鞋。我睜開睡意朦朧的眼睛,聽著媽媽用力納鞋底拽針線的「哧哧」地輕響,感覺是那麼溫馨,那麼幸福,心裡也心疼著媽媽。家裡兄妹四個,包括爸爸的鞋,都是媽媽千針萬線做出來的。看似簡簡單單的一雙布鞋,凝聚了媽媽多少的心血和愛。

做一雙布鞋,工序很複雜。最費神的就是鞋底。以前,我總是奇怪,家裡的碎布條,媽媽總也捨不得扔掉,一紙箱一紙箱的存放著。原來這些都是做布鞋底子的原材料。每到三伏天,媽媽一大早就把玉米糊糊熬的粘稠的樣子。然後取出那些碎布條,在飯桌之上沾一層碎布條抹上一層玉米糊糊。也不記得媽媽粘貼幾層,每次放學回家,總能看見牆上粘貼一版一版的碎布條,在太陽底下暴曬。曬好以後,媽媽就會輕輕地揭掉,存放起來。媽媽叫它們為「布殼子」。每次做鞋之前,都會取出紙鞋樣子在它上面剪出「樣子」,然後一層一層粘貼起來,在最後一層上面粘貼一層柔軟的白布片,就可以納鞋底了。媽媽每次都會做好多鞋底子,放在那裡,有空了就扎幾針。


記憶深處,媽媽仿佛有納不完的鞋底子。早晨,我能看見媽媽納鞋底,晚上睡覺前,也能看見媽媽納鞋底,下雨了,媽媽也捨不得休息,坐在那裡納鞋底……早晨的時候,陽光透過窗欞灑過來幾縷陽光,照在媽媽的臉上,那個時候的媽媽成為我心裡定格的畫面,也是多年以後我做夢夢見次數最多的畫面。

布鞋伴隨我走過了童年,走過了少年,也會伴隨我以後的時光,穿過布鞋的雙腳,一生的腳步都踏實而又穩健。雖然多年沒有穿過布鞋,但看見媽媽為我製作的布鞋,依然那麼親切。布鞋情思像一首動聽的歌謠,在歲月裡輕輕被我吟唱,被我一生珍藏。

(二)

老屋,陳設簡單。正中間一張桌子,牆上面是毛主席畫像。右邊貼滿的是我們幾個的獎狀。每次領回獎狀,爸爸都會端端正正地給我們粘貼到牆上。每到過年的時候,親戚來了,總會誇我們幾句「這幾個孩子有出息。」爸爸高中畢業,沒能參加高考,在高考復甦那一年,媽媽讓爸爸去參加考試,爸爸沒有去,家裡離不開他,一家人的生計全靠爸爸來維繫。那個時候,爸爸肩上的擔子很重,上有老,下有小,而家境本來就不好。

爸爸和幾個朋友在鎮上承包了一個橡膠廠,每天早出晚歸,騎著自行車去十二裡地的小鎮上上班。風裡來雨裡去,風雨無阻。每次爸爸回家晚一點,我就會莫名地擔心爸爸,有時候,望著窗外的雨,想著在路上的爸爸,就會在擔憂中睡去。


爸爸不喜歡說話,感覺他總是冰冷的。可每次他都會帶些好吃的回來給我們吃,他和媽媽都捨不得嘗一口。而在日常生活中,卻能時刻感受到爸爸柔情的一面。我喜歡看電視,冬天坐在電視前有些冷,爸爸就會讓我坐在爐子上看。爐子是爸爸親手設計和壘成的。不是一個小爐子,而是一個大灶臺,中間加上爐芯,用來添加煤炭。灶臺上很暖和。我就在坐在上面看,每次爸爸還會切一些紅薯片,放在爐子周圍烤著。不大一會,烤紅薯片的香味就會撲鼻而來。吃著紅薯片,看著電視劇,那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哦。那烤紅薯片,是小時候最好吃的美味零食。

現在,只是想想,就感覺勾起了肚子裡的小饞蟲,那香香的烤紅薯片讓人垂涎欲滴。也是現在,才明白,那香香的紅薯片飄著的是爸爸無語卻深沉的愛。

(三)

寒來暑往,老屋,陪著我們一起度時光。冬去春來,老屋,始終牽引著我們的目光。

伴隨著老屋的還有院子裡一棵老椿樹。不知道老椿樹什麼時候栽種的。從我記事起,它就和老屋一起存在著。老椿樹長得很直,每到夏天,它的枝葉就像一把大傘,遮擋住夏日炙熱的陽光,為小院子帶來綠蔭,帶來清涼。

小院子雖然是土地,但被父母弄得平整整潔。我喜歡在小院子裡搬張小桌子,坐在椿樹下寫作業。也喜歡一家人圍著小桌子,坐在老椿樹下一起吃飯。

廚房蓋的時候,我知道。那是爸爸媽媽乘著吃飯的空隙,一磚一磚壘起來的。西邊有兩間瓦房,被我稱為「西廂房」。西廂房是在我七八歲的時候蓋起來的。西廂房蓋好以後,奶奶住進西廂房,我也從老屋搬進西廂房,和奶奶一起睡。一起的還有妹妹。


還記得那一次,大伯家的姐姐,非要和奶奶睡,我也要,奶奶只好讓我們倆睡在一起。姐姐在那頭,我在這頭。睡前,姐姐開玩笑地說:「小心,半夜我把你蹬下去。」睡到半夜的時候,感覺很冷,就坐起來拉被子,誰知「砰」地一聲,我碰著頭了,不知道啥時候,我掉到床底下去了。黑咕隆咚的,啥也看不見,我就坐在床底下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奶奶聽見哭聲,拉開電燈,哭笑不得看著我,然後讓我和她一個被窩睡去了。

我喜歡和奶奶一起睡。奶奶總有講不完的故事。夏天,晚上熱,屋子裡睡不著。奶奶就在院子裡鋪上一張涼蓆,鋪上一個小薄毯,我們就睡在外面,看著皎潔的月光,將它的餘暉灑滿院落,看著滿天的星星,鑲刻在夜幕下。聽著不遠處,田野地裡傳來蛐蛐地鳴唱,而奶奶手搖蒲扇,將我們一個個送入夢鄉。

(四)

老屋,把所有的歲月都銘記著,像一本厚厚的書籍,等著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閱讀。窗外的月亮又大又圓,今夜,我在月光下讀你,讀你給予我的庇護,讀你給予的關愛,讀你給予的淳樸,讀你給予的寧靜和安詳……

歲月滄桑,人生如夢,老屋是人生起點的地方,也是歷經風雨始終念念不忘的地方。因為無論經受多大的苦難和挫折,總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們回望,給我們溫暖和力量。那就是老屋,那就是家,你成長的地方。


不管歲月將老屋雕刻成什麼模樣,漸行漸遠的時光裡,老屋是心裡最美的風景。不管時間多麼無情,飛逝的光陰裡,親情始終溫暖著我們的心扉,讓我們前行的腳步淡定而從容。

老屋,扯著一根長長的線,一頭連著歲月,一頭連著遊子的心房。無論遊子走多遠,老屋始終被放在心坎上。就像廚房飄出來的嫋嫋炊煙,飄著煙火的味道,飄著家的味道,輕輕地,卻是最沉重質樸的情懷。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鄉情散文:老屋
    文:一簾幽夢何寄圖:來源網絡老屋,是我們鄰居的家。老屋,在我家的西面,他的牆,和我家是共用的。這次回去,又看到這座老屋,踮著腳隔著斷壁殘垣,往院子裡望去,院子布局沒有絲毫改變,只是更破舊了,人去屋空,老舊的格子門窗,坍塌的牆壁,給人一種隔世之感,只有牆壁上肆意攀援的喇叭花,略顯一絲生機。
  • 鄉情散文:坐落在歲月拐角的老屋
    文:輕語晨曦圖:來自網絡又到年末了,那坐落在歲月拐角的老屋是否又在空中拼命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讓自己的生命延續地更加長,就是為了等待著我們回去看它的身影,它是否依然還在時光中找尋著那曾經我們與之存在的一抹氣息,找尋我們之間曾經相處的美麗情景。離開老屋已經有了七年了,七年的光陰不算長,也不短,七年我已長大成人,陪伴我的老屋越來越老了。
  • 鄉情散文:老家的感覺
    休假的幾日,索性住下,觀察父母變老的腳步,衣食住行的變化,知道了我該為他們做些啥?更能體會到我應該向老爸老媽學習點啥!父母是我的第一老師,教我走路、教我說話,看我成長,希望我成就夢想,為國家多做些事情,不要讓時光虛度拋灑。
  • 鄉土散文:父親的老屋
    文:念人圖:來源網絡人長大後,遠離了故鄉,總會產生起一種對故鄉的懷念之情,特別是對小時候居住過的那間老屋,至今,仍是那片牽掛不斷的柔柔之情。每當我看到這情景,曾多次動員爸爸媽媽搬到大瓦屋與我們姐弟一起住,可是,每次都被他們婉言拒絕。爸爸媽媽心裡總是這樣想著,這大瓦房屋是為我們子女修建的,讓子女住好一些,這是做父母的心願,只要看到子孫生活過得好,他們自己委屈一點,也心甘情願。對此,父親住在那間小瓦屋,一直到去世。
  • 老屋的燈光
    就在當年奶奶繡花的燈下,我拿著一本借來的《紅樓夢》看得如痴如醉。一股頭髮燒焦的刺鼻味道讓奶奶呵斥:「小兔崽子,頭髮都快燒沒了!」說著時,大巴掌一下子拍在我的前額發上。後來,村裡通了電,爸一高興買了一個100瓦的電燈泡,夜晚的老屋比白天還要亮。沒幾天,奶奶就讓把100瓦的燈泡換成5瓦的,說是原先那個太刺眼,實際上是擔心電費交得多。小燈泡發出的光明顯地弱了很多。
  • 鄉情散文:老家的「殺豬菜」
    文:世外仙姝圖:來源網絡婆婆打來電話告訴我家裡要殺過年豬的消息時,我正在商場裡給公婆挑選「不倒翁」雪地鞋。天剛剛煞冷,一場大雪過後,約摸著能凍透豬肉了,老人家喚我們回去吃「殺豬菜」。  路上我回憶起小時候的一首兒歌:「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念著念著更想快一點兒到家,我想婆婆了,特別是三個月前媽媽去世後,慈祥的婆婆更是我最放心不下的牽掛。婆婆快七十歲了,身板硬朗,滿面紅光。每年都要養一頭肥豬。我和小姑總是勸她不要太操勞,買肉吃是一樣的,何況糧食價格逐年上漲,養大一頭豬在經濟上很不划算。
  • 鄉情散文:寫給冬天
    我埋頭修改科室送給我審核的材料,陽光透過辦公室的窗欞,悄無聲息地洩了進來,溫柔地撫著眉宇,似在提醒我莫埋頭太久,出去走走。有了暖陽,我的心宛如陷入戀愛的少年見到戀人那樣歡喜和雀躍。希望這暖陽再長些再長些。
  • 鄉情散文:留在身上的鄉恩鄉情
    因為稍有點熱,我無意間撩起了褲腿。母親無意間看到我小腿肚背面的因小時燒傷而留下的疤痕。這大概瞬間勾起了她的記憶,就又向我說起了這疤痕的來歷,說是當時多虧了隊裡一個叫雙林的人把我從灶口的火堆裡救了出來,才有我的現在。母親儘管已到耄耋之年,但記憶清晰。唯一不足的是一件事總愛說他幾遍,生怕我們忘記。是的,這個叫雙林的人,是我小學、初中時的同村發小的父親。
  • 鄉情是一種血脈,鄉情是一杯喜酒
    今又周末,秋高氣爽,起個大早慣例回老屋看望父母。從縣道一拐進村道,便發現有施工車在前面堵了路。挖掘機和拉土車都很快把半個身子開進了路旁新挖的淺溝,我的車將將擦著能過。拉土車司機說:技術不錯,等過天擴路工程就完了,你回家更方便了。 不認識司機,但他知道我回家。還談不上什麼葉落歸根,因為自覺還年輕,還沒時間考慮下半輩子怎麼過。也談不上什麼鄉愁,因為我工作的城市離家不遠,每個周末都會回來轉一圈。父母在家就在,我從村子走出來,我就得經常回家。鄉情是一種血脈相承。
  • 那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心靈的歸宿。《老屋》作者:梓墨
    ,後來我爺爺又用它給我的父親娶了媳婦,而我的父親,在老屋裡面一住就是大半輩子。搬離老屋是因為我在城裡買了房,父親和母親就搬到我在老家的婚房去住了,老屋從此閒置起來。我就是在老屋裡出生,然後長大的,所以對老屋的情感是任何東西都無法相比的。上次回鄉是在深秋,小路兩邊的小草早已枯黃,梧桐樹的葉子幾乎落光,枯黃的草叢中,小路上,路邊的水溝裡到處都是飄落的梧桐樹葉,厚厚的,撩起人們無限的惆悵。
  • 鄉情散文:我和我的家鄉
    我也一樣,月是故鄉明,月是故鄉圓,每逢佳節倍思親!我的家鄉永遠是美麗的家鄉,那裡有我美好童年的記憶,那裡有我純真而歡樂的少年故事,那裡有我的父老鄉親……!家鄉的山山水水,家鄉的風土人情,家鄉的祠堂廟宇,家鄉的一草一木……常常縈繞在我的記憶裡!人越老了,對家鄉的思念就會一天比一天更重,更濃鬱,鄉愁在中秋的時候總會是一種無法抗拒的牽掛,鄉愁更是一種對家鄉永遠揮之不去的那份思念!
  • 散文:懷念父母,眷戀老屋/馬保瓜
    此刻,爹媽似乎已聽到了久違的腳步聲,曉得是我們回來了,兩雙眼睛仿佛會動一樣,直直地看著我和大姐,眼神裡滿是慈愛和期待……等我和母親四目相撞時,那種渴望已久的母愛,那種只能來自於母親身上的神奇感應,使我原本就脆弱的情感堤岸,瞬間轟然潰塌,淚水奪眶而下。
  • 背井離鄉衛邊戍疆歸來時卻被鄉情撕的粉碎
    生我養我的這片熱土,媽媽爸爸教我如何做人的諄諄教導:一輩子不欺負人,不小看人,就是要飯的到門口都要給人家一碗粥一碗水喝…樸實的語音就如烙印般刻在了我的心裡,支撐我走過了多年的部隊生涯和油田勘探會戰…生生死死。退休了,駐立在這喧囂繁華城市高樓的頂層,迷離的目光遙望著遠方雲霞落去的方向,那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那裡有我最親的人,有我的兄弟姐妹和最深的鄉情,最牽掛的故鄉。
  • 老屋,我的鄉愁
    ,整個宅院推平了,弄得挺好,先壘石頭根基,再砌牆,過幾天完工就好看了」,我漠然地回應著,思緒已飄到我的老屋去了,那老屋的影子在我的腦際徘徊著,遊弋著。是啊,這老屋是我父親母親像燕子壘窩般付出的心血,是生我養我的搖籃,曾經是我們兄弟姐妹夢想的出發地和受傷回來充電的根據地。記得前些天(清明節),我與大哥到父親的墳地祭奠後就回到老屋收拾了一下準備拆房。
  • 鄉情散文:我家最好的家風
    印象中最艱難的時候,便是我上初中以後,我記得我們那時的學費特別貴,要四百多元,這相當於父親辛勤勞作近兩個月的工資,再加上四個小孩都要讀書還有家裡的生活費用,無疑是一筆大的開銷。挖煤的辛苦可想而知,我無法想像一個人蜷在昏暗的洞裡工作是怎樣一種情形,再加上危險十分,不知哪天死神會降臨到頭上。記得有一年暑假的一天,父親沒有按時回家,我們擔心地等待著,當母親接到電話得知父親在井下工作時被高壓電線電到已經送到醫院的消息時,頓時淚如雨下,我們四個更是哇哇大哭。好在沒有電到心臟,住院兩個月後便出院了,左手留下一點後遺症。
  • 鄉情散文:我的鄰居程奶奶
    記得小博文上三年級的一天午後,我剛好路過他家門前,只見程奶奶與孫子發生了衝突:一個哭鬧,一個嘴裡喃喃吶吶,不知所云。見我在門前,他們戛然而止。程奶奶大步流星地走出門攔住我道:「救星來了!」我一頭霧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她接著說:「小博文,今天中午的課外作業題:找反義詞,其中髒(zang去聲)難住了我們,就這事鬧起來了」。哦,我終於明白了原委。便問:「這個字你們認識嗎?」
  • 鄉情散文:每當憶起爺爺的蒲扇
    文:黃立華圖:來源於網絡我今天筆下的這個爺爺其實不是我的親爺爺。我的親爺爺是在我父親一歲多時已經去世。那時奶奶迫於生計的原因,嫁給了這個爺爺。我的這個爺爺只生育有一個女兒。但是我對爺爺的那段崢嶸是帶著無限崇敬和佩服的,不管他是在國民黨陣營裡當兵也好,但是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他為民族的英勇戰鬥是可歌可泣的。在我懂事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總是一把蒲扇在手?爺爺告訴我:當兵的時候天氣熱啊,這是解涼的唯一工具,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當然,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
  • 鄉情散文:城裡的漂泊者
    春節過後,同往年一樣,我擠在返城的滾滾人流中,來到離家200多公裡的H城。為了做好上班前生活上的一些準備,我去市場採購了一點必要的物品。當我提著一隻大塑膠袋穿過馬路時,猛一抬頭看見一位女孩,見她年齡約莫二十多歲,低著頭,十分疲倦地往前走著。
  • 老屋...
    (本文作者:向桂珍) 記不清我有多久沒回老屋了,當我走在蜿蜒曲折的通往老屋的鄉村公路上時,目光所及,皆是回憶,兒時的小夥伴一起上學放學的點滴突然湧上心頭!很多感慨!打開那個比我年齡還要大的碗櫃,我看見我學生時代吃飯用的那個瓷缸子,碗口掉了很大一塊瓷,但是乾乾淨淨的擺放在裡面,估計媽經常用它,或許媽每次用它時,都會想起遠在外地的我! 當媽拿出杯子給孩子倒水時,我看見杯子也還是我小時候的那套杯子,雖然很多地方都被碰瓷了,但是媽卻捨不得丟,一直用著這套杯子,還記得我小時候讀住校時,每周放假回來我都會幫媽把那套杯子洗乾淨!每次媽都誇我懂事,我心裡很甜!
  • 我愛回家看老屋
    我愛回家看老屋,每次回家我總習慣稱「回家」叫「回老屋」,每一次回老屋我總有一種莫名的欣喜,裝的是滿滿的回憶。 我的老屋在一個小山村裡,老屋很破舊,只有兩連半,一個長堂屋,一個灶屋,兩間房,旁邊還有一個豬圈,土磚黑瓦。老屋有我童年的歡樂,兒時的夢想。老屋一共飛出了六個大學生,其中一個碩士,一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