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父母,眷戀老屋

2020-11-04 晉南道

農曆七月十五,這是一個讓失去爹娘的兒女們,無限緬懷又無比哀思的日子。

上午十時許,我緊跟在大姐身後,看著她從上衣口袋裡掏出鑰匙,用一雙微微顫抖的手打開了娘家街門上的大鎖。冷清的庭院裡,一眼望去,西牆根下那三棵冬青樹依然茂綠。

推開北廈門,空落落的房間裡,北牆上的正中間依舊懸掛著父母的照片,他們一如生前那樣還在默默地守候著兒女們回家。此刻,爹媽似乎已聽到了久違的腳步聲,曉得是我們回來了,兩雙眼睛仿佛會動一樣,直直地看著我和大姐,眼神裡滿是慈愛和期待……等我和母親四目相撞時,那種渴望已久的母愛,那種只能來自於母親身上的神奇感應,使我原本就脆弱的情感堤岸,瞬間轟然潰塌,淚水奪眶而下。

跪在父母遺像前,淚眼模糊地看著大姐燒香焚紙……恍惚間,又回到父母生前在世的歲月,那些年,每逢特殊的時節,家裡總會祭奠祖先亡靈,爹接過我母親剛從鍋裡舀出來的第一碗餃子,一邊輕輕地往桌子上擺放,一邊告訴我們每個時節祭拜的意義,「清明焚紙是給故人送夏衣,七月十五送秋衣,十月一日送冬衣。」爹的語音猶在耳邊,父母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可辨,怎麼就陰陽兩隔、永生永世再也無法相見了呢?!

我在心裡聲淚俱下千呼萬喚:「爹呀!媽呀!女兒好想好想你們呀!……今天我給你們送錢送衣服來了……天氣快要轉涼了,你倆在那邊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多多保重身體啊!」透過淚光凝視著北牆上爹娘那熟悉滄桑的面容,想著遠離故土的哥哥姐姐們, 我好想嚎啕大哭,可著嗓子大聲地吆喝爹媽幾聲呀!但終究還是沒能喊出來,胸口憋得好悶好疼。

思念在記憶裡沉澱……

1996年春,送別母親後,時隔八個月,我與二姐和三姐提前約定好,趕在農曆十月初一的前一天下午,務必一起回到父母在世時的老房子住一個晚上。因為老房子裡有父母生前歲月裡的影子,那裡曾是我們兄弟姐妹七人一起生活、共同擁有的家,那裡記載著一個家庭太多的血脈親情和五味陳雜……

那天,一起回到老屋時,已是傍晚時分,我們姐妹三人心事重重地打開了門鎖,呈現在眼前的院落,一片沉寂,滿目凋零,幾棵快掉光葉子的椿樹和槐樹木然而立,枯枝敗葉鋪落一地。我們姐妹三人恍然若失地推開北廈門,呆呆地站在父母的遺像前啜泣。天色很快暗了下來,暮色蒼茫,星光漸顯。屋子裡沒有電,三姐摸索著在老桌子的抽屜裡找到半截蠟燭,用火柴點著,昏暗的燭光下,沒有了母親的存在,屋子裡更顯得空蕩、孤冷。

二姐用手摸了摸冰涼的土炕,讓我到院子裡抱回柴火,準備燒炕。我們每個人心情都很沉重,誰也不說話,一邊抽噎,一邊蹲下來把玉米杆往冰冷的土炕裡塞。因為家裡長久無人住,炕下的火道不通暢,外面又颳起了西北風,加上屋子裡潮溼陰冷,剛一點著柴火,濃煙就從火炕口直往外冒,滿屋煙霧騰騰,嗆得我和兩個姐姐更是淚流滿面。我趕忙放下手裡的玉米杆,快步跑到婆家去找小叔子,讓他到我娘家幫忙接電,但一走進婆家大門,我站在院子裡哭得稀裡譁啦,就是說不出話來……

明明知道父母已離我們而去,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了,但我們姐妹幾個就是強烈地想湊在一起,回味有父母在世時「家」的滋味……那個孤冷的夜晚,我們姐妹三人依偎在一起,躺在沒有了父母的土炕上,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我們太想太想爹媽了……夜,已經很深了,還是絲毫沒有睡意,在沒有燈光的黑暗中,你一句她一句,回憶並沉醉於父母和我們兄弟姐妹在一起時的歷歷往事。

還記得一次,是在母親去世不久的第二年春天,我三哥從北京回來了,他非常想家想母親。於是,我倆相跟著一同從縣城回家。剛走進巷子口,老遠就看見我家的舊門樓像一位疲憊的老人孤苦伶仃地站在那裡。走到老屋門口,一眼看見緊閉的大門上赫然掛著一把大鎖。三哥一下懵在那裡,兩眼掉著淚,瞅著門鎖直發呆。他隻身一人,千裡迢迢趕回來,沒有了老媽在,沒有了門樓裡的歡聲笑語,更聽不到母親呼兒名字的親切聲音……突然,一向高大灑脫的三哥瞬間變得像個孩子,兩手捂在臉上,站在門前的斜坡下失聲痛哭!我也淚如雨下,立在三哥身旁哭得不能自已。不一會,路西巷子裡的馬龍保在他家門口,遠遠看見了我倆,就急忙走了過來。我三哥哽咽著喊了人家一聲「叔叔」就泣不成聲、說不出話來了。我看到三哥在極盡地自控,但兩手仍在不停地抹眼淚。

歲月的長河流淌不息,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人常說,時間能夠淡化一切,但也不完全盡然。現如今,那個承載了我們兄妹七人滿滿當當記憶的家,早已人去樓空,但對父母的無限思念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卻有增無減!而今,我們不太悲傷,很少哭泣了,是因為我們漸漸習慣了父母的離別遠去。

我家的老房子早已於十多年前重新改建了。上午,當我和大姐落寞地走出早已物非人沒的庭院,一種懷念父母,眷戀老屋的情愫一直在心底洶湧不息……好想好想父母在世時的土牆土院、一瓦一磚;好念好念老屋裡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件……

無論時間如何磨礪,都絲毫無法抹去我們對父母的深切思念!不管歲月怎樣無情,都阻隔不了我們對老屋的無比眷戀!

2016.8.17隨筆

2020.10.28定稿

作者簡介: 馬保瓜,微信名:碧水藍天,稷山馬家巷人,大專學歷,從教35年。山西省特級教師,山西省學科帶頭人,山西省百名優秀校長,運城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稷山縣十大女傑,稷山縣十佳校長。原城區聯區副聯校長 、城區西街小學校長 。

閒暇時光喜歡獨自徜徉在書本的字裡行間,偶爾發表些小感慨,寫些小東西,自我陶然。

相關焦點

  • 懷念父母 眷戀老屋
    懷念父母 眷戀老屋◇馬保瓜 農曆七月十五,這是一個讓失去爹娘的兒女們,無限緬懷又無比哀思的日子。 上午十時許,我緊跟在大姐身後,看著她從上衣口袋裡掏出鑰匙,用一雙微微顫抖的手打開了娘家街門上的大鎖。冷清的庭院裡,一眼望去,西牆根下那三棵冬青樹依然茂綠。
  • 散文:懷念父母,眷戀老屋/馬保瓜
    >那天,一起回到老屋時,已是傍晚時分,我們姐妹三人心事重重地打開了門鎖,呈現在眼前的院落,一片沉寂,滿目凋零,幾棵快掉光葉子的椿樹和槐樹木然而立,枯枝敗葉鋪落一地。,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了,但我們姐妹幾個就是強烈地想湊在一起,回味有父母在世時「家」的滋味……那個孤冷的夜晚,我們姐妹三人依偎在一起,躺在沒有了父母的土炕上,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我們太想太想爹媽了……夜,已經很深了,還是絲毫沒有睡意,在沒有燈光的黑暗中,你一句她一句,回憶並沉醉於父母和我們兄弟姐妹在一起時的歷歷往事。
  • 父母的老屋
    老屋坐落於老家的一條小巷內,是父親在八十年代費盡心力與財力建起來的。有四間向陽的正房,四間南房,還有一個不大的小院。 高中畢業後,全家遷進了老屋(當時是新屋)。對於當時的父母來說,終於實現了擁有自己房子的夢想,心裡別提有多麼的開心。 老屋是我們青春的見證,也留給了我們美好的回憶。在老屋哥嫂結婚生子,小侄兒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帶給了家人無窮的歡樂與希望。我也從老屋出嫁,走向了人生另一段旅途。老屋承載了三代人的喜怒哀樂與時代的變遷。 過了幾年,我們兄妹三人去往外地生活,留下父母駐守在老屋裡。
  • 老屋,我的鄉愁
    ,那老屋的影子在我的腦際徘徊著,遊弋著。我們走到房門前看了看,玻璃有的已經爛了,窗子只剩下木檔檔了,進到屋裡,屋頂蛛網絲絲縷縷,許多塌漏下的土塊將小木櫃壓裂了,椽子和立柱依然堅守著老屋的意志,雖然沒有瓦片的遮護,十二年前父親去世後母親隨我們搬到縣城居住了,老屋沒有人居住摸摺維護,可老屋始終默默堅強地佇立著,在風雨中支撐了十多年。
  • 有娘的地方就是家,懷念母親
    隔世恍如咫尺思鄉是對兒時的追憶,是對親人的眷戀,故鄉的一景一物總能觸動內心的回憶。有娘的地方就是家,家距我生活的城市不足百裡路程,說起來,回家是一件簡單的小事。但是,每年回家的次數也是寥寥可數。不是不想,卻有些不敢。
  • 老街的風景之七//懷念那半間老屋
    就像那住了20年的半間老屋。失去了,失去了,永遠地失去了。而我也僅僅在記憶的儲蓄箱裡找到它,因為它,早已蕩然無存。從最小的姐姐10個月,我的爸爸、媽媽、奶奶,哥哥、大姐、二姐就住在這半間老屋。過了3年,我也擠進了老屋。再後來,住進了嫂子,小侄兒。
  • 兒時記憶之老屋
    儘管每一次閱讀不盡相同,但是我能深切的感受到,內心深處的充盈是故鄉,同時,也能釋放自己對故鄉的那種眷戀和莫名的濃厚心緒,讓自己內心深處得到幾分釋放、緩解一下壓抑的心情,我想大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而又充滿寄望的故鄉吧
  • 在沒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在沒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鄉的客人老家親戚的孩子結婚,邀請他去喝喜酒。他欣然應允。回到了故鄉,從車站走出來,他卻有點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親戚家好,還是該先找個酒店住下,明天再趕過去?這是母親過世後,他第一次返鄉。父親早年就過世了,3年前,母親也走了。辦完母親的喪事,他在縣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幾日。
  • 在沒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父母在時,每次回來,不管多晚,我都不擔心,我會打個車,直奔縣城20裡外的家,那個我從小長大的鄉村。有時候,我會提前告訴父母要回來;有時,也會忽然就出現在了家門口,讓父母又驚又喜,嗔怪我搞突然襲擊。也有時候,我並不急於回家,先到縣城的妹妹家歇個腳,然後,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幫子人,浩浩蕩蕩地回鄉。
  • 家裡的「老屋」
    一直在外讀書,工作後,在城裡購置了房子,勞苦一輩子的父母也先後來到我所在的城市生活,家裡的老屋隨即空置了,但老屋的一切卻成了我們一家人時時魂牽夢繞、時時念叨回憶的地方。尤其是母親,一說到老屋總是老淚縱橫,那是她靠自己雙手幾十年打拼出來的家園,更是一手把我們兄妹拉扯大的地方。父母剛結婚那會兒,老屋只有一間房子。
  • 外婆曾經住過的老屋
    老屋還在,斑駁的牆壁,潮溼不見光的地方,長滿了苔蘚,房頂上依稀可見,瘦弱的瓦松,在房頂上長著。在無數個四季輪迴的光陰裡,開著花,結著種子。就這樣靜靜的享受生命的美好。他們一致認為,只要老屋在,就有外公外婆的氣息在,是一個念想。每當想起她老人家的時候,就推開掛滿蜘蛛網虛掩著的門,打開塵封的往事。就仿佛在跟外婆對話,那些曾經的歲月裡發生的事,像老電影一樣,都會浮現在腦海裡。那個老屋曾經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兒時跟外婆一起打棗的歲月,去地裡摘茄子,豆莢,還有跟外婆一起撒著歡奔跑的日子。現在已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
  • 老屋...
    (本文作者:向桂珍) 記不清我有多久沒回老屋了,當我走在蜿蜒曲折的通往老屋的鄉村公路上時,目光所及,皆是回憶,兒時的小夥伴一起上學放學的點滴突然湧上心頭!很多感慨!看著老屋裡的擺設,基本沒變樣,還是小時候的樣子,還是那幾樣家具,每一件媽都擦的很乾淨明亮,小心翼翼的愛護著它們,每一件簡單的家具都有它們的故事,我在這裡出生,長大,這個老屋見證我的生活,承載了我的喜怒哀樂!雖然老屋條件很簡陋,有時候狂風暴雨後需要爸爸修修補補,但是它依然像爸爸媽媽那樣為我們遮風避雨!
  • 鄉情散文:坐落在歲月拐角的老屋
    文:輕語晨曦圖:來自網絡又到年末了,那坐落在歲月拐角的老屋是否又在空中拼命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讓自己的生命延續地更加長,就是為了等待著我們回去看它的身影,它是否依然還在時光中找尋著那曾經我們與之存在的一抹氣息,找尋我們之間曾經相處的美麗情景。離開老屋已經有了七年了,七年的光陰不算長,也不短,七年我已長大成人,陪伴我的老屋越來越老了。
  • 故鄉的老屋
    在外漂泊的時間長了,近幾日不忙,想起了老屋。記憶中的老屋,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四間土坯房子,青磚的廚屋大門,大門還是有拱形地青磚造型,造型想起來已經有些模糊了,但老屋在我的印象裡愈加清晰起來。老屋是山東典型的農村房子,我都不記得是什麼時候蓋的了,小時候常聽父母講起,那時候我已經三歲了,年齡太小,還沒有記事,每每說起這些,母親的眼裡含起了淚花。
  • 記憶中的老屋
    當時,我的心著實緊了一下,也許最後老屋無論如何也不能保住了,我內心不禁一陣酸澀,那來自對老屋的深深難忘和不舍。雖然幾年了不曾回去老屋,不曾回去輕輕觸摸每一片角落,不曾和她悄悄地對話,但是老屋卻如一座城,堅固地屹立在我的心上,許我一份踏實和安穩,和著清清淡淡的甜。
  • 老屋今猶在
    一對兒女,更是長期吃住在父母家。前幾天回家了,直奔父親的新家,兒子、女兒、侄兒老遠笑臉相迎,零食到手,喜形於色,連平時很黏我的女兒,也顧吃不顧我了。放下包裹,向著自己的家那邊走去,因為二老在坡上地裡鋤草,去地裡找他們是多年的習慣。沒有鑰匙,自家屋裡進不去,繞過院壩,就是老屋的位置,春節後才拆的。
  • 久別的老屋
    夢裡又回到了那久別的老屋,沒有回憶中那麼美 ,反而多了幾分悽涼。 老屋經歷了很多滄桑,也見證了 好多人的夢想。再見老屋,已經找不到 曾經爺爺奶奶慈祥的面孔,還有我們掛滿泥土的天真的臉。如今的老屋 只剩下殘垣斷壁,空空噹噹。 黃黃的土坯牆,黑黑的屋頂瓦,坑抱不平的地面,這就是老屋。現在就算是在農村,估計也找不到那樣的老房子了,不過這樣破舊的老屋卻養育了幾代兒女 。
  • 鄉土散文:父親的老屋
    文:念人圖:來源網絡人長大後,遠離了故鄉,總會產生起一種對故鄉的懷念之情,特別是對小時候居住過的那間老屋,至今,仍是那片牽掛不斷的柔柔之情。爸爸媽媽心裡總是這樣想著,這大瓦房屋是為我們子女修建的,讓子女住好一些,這是做父母的心願,只要看到子孫生活過得好,他們自己委屈一點,也心甘情願。對此,父親住在那間小瓦屋,一直到去世。
  • 夕陽,老屋,爸爸的電影
    在這樣的靜謐和黑暗裡,回憶往事,剛剛好…彼時,還是為一顆糖和一個玩具就笑的天真無邪的年紀,那時的我們一家人住在老屋裡,老屋是一座坐落在村子中央的四合院,有正屋,四個方向都有屋子,老屋的歷史很悠久了,從它雕花的窗欞,和屋頂雕有花鳥蟲魚的瓦片就能知道,它並不是屬於我父母那個年代,甚至我爺爺那個年代的產物,老屋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靜靜的站在那裡,經歷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住在老屋裡的還有我二媽他們一家人,和另一家不知道什麼關係的人家,那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院子裡有六個女孩玩耍嬉鬧,一點也不無趣寂寞,吃飯的時候,每一餐都能品嘗到三種不同的食物
  • 茫茫人海,心有眷戀
    又有多少愛情故事,驚豔了人間,長長久久的牽纏,卻不得已只能深深地安放在心間,用一生的時光去珍藏,去懷念。緣分就是這樣,總有太多難以左右的結局,像時光從指縫間輕輕滑落而去,看得見的流逝,卻抓不住它匆匆而去的痕跡;像一季落花與樹的別離,雖然無奈,依舊要看著它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