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我們走向了不同的生活,究竟如何才能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2020-09-09 你思故你在

古人云:十年寒窗苦讀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可現實卻是殘酷的,研究生畢業的我們同樣也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過著迷茫壓抑的生活。還記得畢業前的散夥飯上,我們推杯換盞,暢談著未來的理想和規劃,如今,畢業已經一年,我們過著不同的生活,都有各自的艱辛和心酸,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交流和分享工作和生活,將學生時代的友誼延續下去,看到同窗好友們走向不同的生活,我常常陷入沉思中,究竟如何才能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畢業後小張選擇了去事業單位,他讀研期間在外面的公司實習了一年,早已經了解清楚了公司的工作和生活,他對公司的環境不太喜歡,所以就下定決心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進體制是他的規劃,最後去了一個不錯的事業單位,過著我們非常羨慕的生活,雖然工資待遇不是特別的理想,但是確實他過上了我們想要的生活,雙休、節假日、工作環境和各種福利都是我們夢寐以求的。

小鄧去了一家大型的民營企業,是一家在行業內數一數二的公司,這家公司給了相當誘人的待遇,小鄧為了賺錢買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這家公司,但是資本家的錢哪有那麼好拿,這份工作的強度之大是小鄧完全沒有想到的,早上六點起床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才做完手裡的工作,經常需要熬夜完成工作內容,這樣的工作算時薪的話是遠遠低於事業單位的,一仔細計算就能發現資本家的把戲,這時候的小鄧對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理解的極其深刻,但是又無法抗拒,看到工資的時候又打消了辭職的念頭,錢是我們不斷向前的推動力,小鄧打算幹兩年賺一筆錢就回老家買房結婚生子,找個輕鬆的工作度過餘生,畢竟現在這家大公司的工作強度下身體健康是沒有保障的,一直幹下去也是不現實的,總有一天也會選擇離開。

小宋去了一家公司做基層的工作,工作了沒一個月就受不了了,在一個很偏遠的地方上班,沒有大城市的燈紅酒綠,沒有年輕人,小宋每天都過得很壓抑,對他這個外向的人來說,這樣的工作環境確實接受不了,最後選擇了辭職,去做了銷售,奔波於片區的各個城市和鄉村,每次打電話聊天的時候,總能感受到他對自己工作的熱愛,他喜歡自由,喜歡這種可以開車到處見識的生活,也算是找到了一條路,一條自己的路。

還有一些同學去了普通的民營企業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也有很多的抱怨和吐槽,但也只能選擇沉澱下去,慢慢的去提升自己,爭取早點混出點名堂出來。我的話畢業去了一家大公司,這家公司工作強度不大,管理也比較鬆散,內部存在很複雜的關係,關係戶也很多,在這樣的公司裡,少說話多做事是剛進去的我唯一的選擇,初入社會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容易得罪人,把各方面的事情處理好需要很高的情商。後面把我分配到一個分公司裡,工作內容極其的簡單和單一,每天一兩個小時的工作量讓我無聊到懷疑人生,我不知道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該不該過這樣的生活,我始終抗拒著這樣的生活,我知道周圍也有很多混日子的人,混著混著也就習慣了,有時候我真的想把工作做好,可是事與願違,做好一件事需要人脈、資源、資金和制度等等的東西,然而在這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複雜的工作環境裡,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都需要很久很久才能解決,為此也是很無奈。


畢業後,我們走向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選擇決定了未來很多年的命運,或忙碌,或悠閒,沒有兩全其美的選擇,選擇了穩定就放棄了機會,選擇了收益就必須承擔風險,選擇了金錢就得承受資本家的剝削,我們的選擇都是根據當時的處境做出的選擇,當時的我們沒有進入社會,也沒有社會經驗,以一種局限的思維做出了自己認為還不錯的選擇,但是工作後才發現,很多事情並非想像的那樣,所以我們的想法又會發生改變,調整後再選擇,或許會走上想走的路,過上想要的生活,不管如何,都要多嘗試,只有自己親身體驗了之後,才能多一個選擇的衡量標準,才能做出不後悔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如何做出人生選擇
    想要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就需要不斷提升認知,打磨自己的價值觀。 我們常說選擇大於努力,方向大於策略,做「對的事情」大於「把事情做對」,那麼究竟如何做出人生選擇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人生中最重要的幾件大事無非是——上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畢業選什麼工作,去哪個城市發展;如果創業,選什麼行業,從哪個方向入手;投資選擇什麼項目,以及選擇哪個伴侶等等。 面對這些人生大事,有的人稀裡糊塗隨大流,有的人無比糾結最後迫於壓力胡亂選擇,有的人拱手相讓選擇權,有的人則看似每一次都做了對的選擇,一步一步走向人生輝煌。
  • 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這個方法要知道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會出現各式各樣的選擇,比如說每天吃什麼,穿什麼;高中時期是選文科還是理科;隨著大學畢業,選擇什麼公司,什麼職業;然後和誰結婚,何時結婚…這些問題並不陌生,而且時刻發生。事實上並不是我們不喜歡做決定,而是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我們該如何做決定,真正到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反而就蔫了或者隨便做出了選擇,並不知道它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如果是日常決策,那麼影響比較小一些,最多感到後悔,而遭遇重大決策時,失誤的話,可能會改變命運。
  • 人為什麼會後悔呢?如何做到不後悔:選擇是後悔中的明智之舉
    那麼,人為什麼會後悔呢?如何做到不後悔:選擇是後悔中的明智之舉。然而,選擇錯誤的人,他往往會後悔莫及。尤其是,當她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的時候。比如,一個大學生高考後,她一時興起選擇了一個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因為她覺得興趣不興趣不重要,重要的是該專業對未來的就業有幫助就好了。為此,她在該專業裡浪費了四年的青春,熬到畢業後,她去找了專業對口的工作就後悔莫及了。其原因是,讓她去做對她不感興趣的事情,這簡直是一種折磨。所以她後悔莫及,但一切都無濟於事的。
  • 怎樣做出選擇?
    其實在那段時間,我最需要的是穩定的收入,只不過抱著冒險的心,選擇了現在一份小創業公司,然後並沒有實現你最初想要的。 人在不如意的時候會後悔自己的選擇,那究竟怎樣的選擇是不後悔的呢?重新選擇另外一條路是否就如意了?
  • 設定目標,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工作能使人收穫很多,既有精神層面的,也有物質層面的,成就感是精神層面的收穫,薪資是物質層面的收穫,很多人糾結於物質與精神如何取捨其實,每個人的價值觀不盡相同,只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去選擇,就會問心無愧。最重要的是,他已經認定這是自己一定要實現的夢想,所以他勇敢地做出了這個決定。如果你也想出國工作,請務必三思。獨在異鄉,家人和朋友都不在身邊,甚至連吃一次家鄉飯的想法都變成一種奢求。那種孤獨感,你是否能夠忍受?
  • 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怎樣才能不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篇文章是經過我自己的反省所做出的總結,也是我的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回答上面的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在這個世界最先要保障的是什麼?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最先保障的是自己,因為人性是自私的。那麼我們應該要保障自己什麼呢?第一個硬性條件,肯定是生存的問題,連生存都保障不了,還談什麼其他,所以生存是必備的第一條件。
  • 假如能回到過去,你會做出新的選擇嗎?努力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問過自己的問題,然而,究竟該怎麼做呢?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做麼做,人生才能往更好的方向走去呢?怎麼做,才能不留遺憾和後悔呢?「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應該怎麼做?」很多時候人們會經常後悔當初就不該選擇做出這樣的選擇,要是重來一次,我一定不會這麼選擇。但是當真的可以重來一次,你真的會一次做出新的選擇嗎?
  • 北大女碩士畢業後適應不了城市生活,回農村當油漆工,結果如何?
    對很多年輕人來講,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遠比擁有孩好的物質條件來得更加重要。畢竟每個人的生活條件不一樣,自然在追求方面就有所不同了。見識過大城市的繁華後,就會發現小城市更優勢的地方就是慢節奏的生活了吧。各有各好處的情況下,怎麼選擇其實就取決於自己的想法了。
  • 今天的選擇決定你3年後的成就,6個步驟幫你學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你要何時才能嘗試的完?在林林總總的選擇中,不是拖著下不了決心就是總在反覆出錯。,我們如何做出一個好的決策?》一書中,告訴了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好的決定,從而有針對性地避免失誤,自如決策。,都會塑造我們的生活,我們生活的質量取決於你決策的質量。
  • 于洋:關鍵時刻如何才能不糾結地快速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的一個初中同學就是這樣:他在我們老家吉林市一家事業單位本來有一份非常穩定的工作,但特別想去上海發展,他給自己列出了很多很多不去的理由,但最後感到即便是有一萬個讓自己不去的理由也敵不過一個「上海那麼大,就想去試試」,結果最終還是裸辭去了上海。他到了上海以後儘管起早貪黑辛苦工作了5年,事業上也沒有取得他當初所期望的成功,也沒過上他所理想的生活,萬般無奈只能又灰溜溜地回老家了。
  • 為什麼我們總為做過的選擇而後悔?看完「前景理論」就懂了
    我們的生活是由無數個選擇所構成,特別是人生重要的決策和涉及自我發展的選擇,因為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是人生的拐點,而選擇和選擇之間往往存在著相互聯繫,如果一個選擇失誤,那麼可能會導致後面的選擇跟著失誤,形成「多米諾效應」。雖然我們都知道選擇的重要性,在重要選擇面前也非常謹小慎微,但我們依然會做出錯誤的選擇和失誤的決策。
  • 25年前,那位畢業後選擇出家為僧的清華才女,如今現狀如何?
    因為生長環境,生活經歷的不同,每個人所追求的目標以及面對同樣一件事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花花世界,漫漫人生所遇到的考驗,經歷的抉擇不在少數,不過人的一生也確實是在不斷選擇中成長,在不斷鞭策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每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不要慌張,不要迷茫。
  • 1995年,那位畢業後選擇出家為僧的清華女學霸,如今現狀如何?
    而對於現在社會的我們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幾個選擇好像就是高考結束後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和專業,大學畢業之後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和公司,想要結婚的時候到底選擇一個什麼樣的男人進入婚姻的殿堂。其實最後一個還好說,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有的時候立業比成家更為重要,因為立業很多時候其實就是代表了你未來的生活和人生之路的走向。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來加持自己的人生。
  • 女人如何生活,才能不枉此生?
    中華五千年歷史,女人一直是弱勢群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女人一直是男人的附屬品,要「三從四德」,不過,還好,現代女人的地位是越來越高了,女人也可以頂半邊天了,我很自豪生在這個民主的時代,可以讓我們女人也可以跟男人一樣的出去拼事業,做自己喜歡的事!雖說完全的男女平等也是不可能的,但現在,最少我們女人也有很多自主選擇權!要是生活在古代的話,女人生下來就能預見後半生了,現在選擇多了,煩惱也多.
  • 如何做出「最佳」的選擇。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到底應該如何做出「最佳」的選擇。U型思考強調用「問、挖、破、立」四個步驟解決複雜問題。通過本質思考,往往能找到決定事物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以及驅動事物發展的內在關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關鍵因素、主要矛盾、發展趨勢、內在聯繫等。如何進行本質思考?通過What、Why提問,綜合應用追問法、框架法、類推法和假設法來探究問題的本質。注意是綜合應用,單一某個方法未必能有效的找到事物的本質。
  • 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變態的?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好好的一個人,是如何走向變態的道路的。這個時候環境對人的影響就逐漸的增大,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大,甚至會影響成年後的行為模式。我們通過所有的感官去認識世界,通過對事物進行定義-聯繫-反應的方式學習。比如媽媽是一個定義,聯繫是安全的,能給我們提供食物和我們玩耍的,於是反應就是見到媽媽就高興並且想要抱抱。
  • 選擇:關於畢業後是選擇大城市還是小縣城
    當然還有第三種人,那就是開始了自己的畢業旅行。去到任何一個自己想去的地方。對於這三種人,我的理解是:第一種人呢,也不是說他就一定會留在某個城市,或許是做好了先就業後擇業的準備。他們在等自己擁有一定實力,對這個社會的規則有一定了解的時候,再做選擇,這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 成功的人為何會做出不同的決定
    我們每天都要做成百上千個大大小小的決定。許多這樣的決定都是可以改變你生活的機會,然而我們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何評估一個決定,從而產生一個好的結果,《改變決定:過上你想要的生活》一書的作者Mike Whitaker說:「決策是路上的岔路口」,「生活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我們從生活中得到我們所選擇的。」
  • 成年後做出的選擇,我到底還是後悔了嗎?
    說白了,我就是拿自己和她比較之後,心裡有了一些懷疑,同樣的學校,家境不輸,學習成績不輸,現在的自己在普通一本大學天天吃泡麵敲代碼,而她環遊世界,活得越來越像明星,(在餐廳吃飯最後被所有服務員請求一起合照)她的每一條動態字裡行間都展示著她的自信甚至是高調,她明明白白的表達自己對身邊事物的不屑以及對未來的肯定。反觀在成年之際選擇了踏踏實實讀書的我,過上了最平庸最迷茫的道路。
  • 兩段不同的婚外情卻走向同一個結局
    最近聽兩個朋友分別講述了他們不同婚外情的故事,聽後很有感觸,為什麼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下的婚外情最終的走向和歸宿卻是如此的相似呢?過去,她是被父母逼迫做出了不得已的選擇,現在,她是為了家庭的責任再一次拋棄了他。亦或許,她根本沒有真正的愛過他,否則,怎麼忍心一次又一次的傷害他。甚至,打心底裡覺得他根本就配不上她。他後悔不已,去找前妻想要複合,可前妻已經嫁作他人婦。他錘著胸口說,他太傻了,兩次的都敗在同一個女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