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提問:
「大家追求斷舍離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
「擺脫雜亂,擺脫物慾。」
確實如此。
所謂「擺脫物慾」,在斷舍離方面,大多數是放棄內心對「使用該產品,就會讓你像代言人一樣美豔、幸福」的泡沫幻想。
正如日本整理大師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裡寫道:
「斷」是不買不需要的東西,「舍」是處理掉多餘的物品,「離」是放下對物質欲望的執念。
從表面上來看,斷舍離是一種對物品的捨棄與整理的居家收納術,實際上是一種選擇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觀。
其實,人這一生,短短三萬天。
想要人生活得幸福,那麼你就要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
學會斷舍離,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有意義的人和事,產生最大的價值。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國家經濟下滑,公司裁員降薪,讓上有房貸車貸固定支出,下有老人孩子的基本生活開支費用的人們生存壓力巨大。
面對無法預知的事,那麼你只能坦然接受人生的潮落,將更多寶貴的精力放在自身技能提升或學習新技能,為下次的潮起做充足的準備。
好友阿黃工作的公司由於疫情衝擊解散,他放下對未來的焦慮,選擇專注當下。
每日堅持六點起床,看書、寫作、學新技能,從而走上自由職業者的生活,人生打開新篇章。
面對無能為力的事,大部分的人內心滋生出恐懼和焦慮的念頭,這是客觀存在的人性弱點。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無法把握的事情,我們應該扔掉「胡思亂想」,從容豁達地接受已發生的事,去察覺事背後的真正需求是什麼,不要過分糾結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說,盡力地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杜絕一直陷入焦慮的思緒中。
比如,趁失業的日子中,多去學習新的技能提升自身能力,為新工作做準備。
安排好每日的計劃,落實到實踐中,那麼自己主宰不了的因素就看天意安排,做到問心無愧就好。
演員陳數在《SHU理生活》一節目曾說:
「在持續很多年高密度的工作安排後,曾有兩年時間選擇停下來,留給自己,主動拒絕了大部分影視劇拍攝工作邀請。」
不再頻繁看手機、查通告、不需要化好妝等待一個活動或一場拍攝,自己終於有自由主動地掌控時間機會。
停下的日子裡,可以悠閒去看話劇、舞劇、音樂劇。
也可以一整天沉迷於看書、寫筆記、和好朋友喝茶聊天,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發發呆不說話。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生存投入全部時間換取金錢,最後收穫是一種心靈上的頹廢感,迷失了內心真正的方向。
其實,比起金錢滿足物質欲望,更寶貴是人的精神世界。
當你投入到無休止的工作中,帶來是短暫而浮躁的成就感。
然而,真正值得去停下來主動感受慢生活,一定是發自內心的幸福感驅動,讓你感到輕鬆的狀態。
千萬不要為了工作消耗太多的精力和時間,不要期待從中學習所有的技能。
不如選擇主動停下來去做因忙碌錯失過的慢生活,做物質的減法,多做精神的加法,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上。
貝克爾是一位拿6位數的薪水,掌管150家店鋪的高富帥。
生活中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物品塞滿了豪宅的空間。
可是,他卻發現,自己的生活並不幸福,反而壓抑。
有一天,他主動地舍掉家裡80%昂貴的衣服多餘的器物,只剩下20%的物品,成為生活必需品。
有研究顯示,其實任何一組東西,最重要的只有百分二十,而百分之八十其實是不重要,甚至是沒用的。
當貝克爾重新審視生活後,才真正聆聽內心的聲音,從而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的意識終於變得十分清晰。
原來,他內心想實現兒時怦然心動的夢想當一名作家,卻一直忙於經營家族生意,沒有時間拿起筆。
現在的他,終於拿起筆開始寫作,兩年後出版一本暢銷小說。
你或許會迷惑這個問題?
為什麼當生活中捨棄多餘的物品時,反而是收穫滿滿呢?
因為,當我們在物品上做出減法時,選擇的事物越少,也容易分辨出什麼東西對自己來說是最為重要的,集中精力去實現真正的目標。
消費型時代,讓人們常常會忽略的是,生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也是有限的現實。
可是人生之路,本來就是有限的。
餘生,我們需要把有限的精力,聚焦在能夠讓自己感覺到心流的事情上,而不是浪費在隨波逐流中。
只有如此,學會斷舍離,仔細感受珍惜每一個人事物的重要性,你才能夠獲得你想要的人生,擁抱你想要的幸福,實現人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