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更願意聽從誰的領導?怎樣的領導者更能夠具有權威和說服力?
曾有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結果表明,那些看起來更自私的人更容易被推舉為領導者。
難道越是自私的人,越容易成為領導嗎?
試想一個場景,你和另外兩個人去陌生的地區探險,朋友A很無私,並且樂於助人,在你和另一個朋友B之間起到「橋梁」的作用,拉近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而朋友B則不太友好,有些自私的傾向。當你們遇到危險時,你們會更願意推舉誰為領導者?
這裡的所謂「領導」,指的並不僅僅是公司領導,而是引導人們行為,引導群體做出最終選擇的那個人。
所以我們推舉誰為領導,基於我們對於「領導」這一概念的認識的基礎。換言之,我們認為領導應該是怎樣的,那麼符合這些條件的人就會被我們推舉為領導。
那麼在大眾眼中,領導應該是怎樣的?
毫無疑問,排名前幾的品質應該是有權威、強硬、果斷,甚至是冷酷,相反,那些優柔寡斷、善解人意、感情用事的人一般會在作重大決定之前瞻前顧後,從而引發嚴重的後果。
從這一角度來講,自私和領導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
但在當今社會,人們對於領導的認識已經開始走向一個極端,人們普遍認為「領導就是自私的」「領導都是重利輕義的」「只有那些不顧感情的人才能取得成就」。
所以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領導與自私這一個人特徵逐漸建立了聯結,以至於當人們在推選領導時,無意識地更傾向於選擇自私的人。
因此,並非自私的人容易成為領導,而是人們認為領導應當是自私的,並且人們認為自私的人更加冷酷、果斷和堅決。
實際上,自私並不能讓人成為領導者,在很多時候,自私的人讓別人感到無法信任,安全感得不到建立,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
要想成為領導者,一定要讓人們感到心服口服,並且能夠保證人們的利益,以及其他各種複雜的因素,例如領導的才能、自身的權威、勸導說服力等等。
一個人的權威由權力、專業知識、個人經驗、能力和地位等因素構成,而權威又是一個人是否能夠得到別人信服的關鍵。
如果一個人擁有某一領域的至高權力,那麼他一般能夠成為領導,並且能夠使得人們聽從他的指導。比起那些在該領域默默無聞的人,我們更願意選擇那些有權力的人來指導我們。
專業知識是領導者領導群體成員的基礎,即使一個人有最高的權力,但若缺乏了專業知識,也會降低其威信從而受到人們的排斥。
個人經驗指的是各方面的經驗,它有助於領導者在領導的過程中解決各種問題,缺乏了經驗,領導者的地位就會岌岌可危。
能力指的是領導者的領導力,它涉及領導過程的方方面面,領導力是保證群體達成目標的關鍵因素。
地位指的是人們的社會地位,高地位個體通常具有更強的說服力,能夠讓人們信服,反之,低地位個體說出來的話一般不會得到太多人的認同。
總之,權威受到以上幾個因素的影響,要成為領導,就必須在這幾方面有所建樹。
社會支持影響著領導者的說服力和威信。
例如,當領導說的話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同,但迫於壓力人們不得不服從,此時,如果有其他人率先反抗,就會大大增加反抗率,從而使得領導的威信降低。
所以說想要成為領導,就有必要讓人們支持自己,而不是跟自己唱反調,這需要領導關心群體成員的利益,照顧成員們的感受。
而對於已經是領導的人來說,就更應該「穩定民心」,維持以前對待成員的態度,增加自己的社會支持率。
領導是帶領人們朝共同目標奮鬥的人,但完全正面的形象並不足以維持領導地位,使用一些「鐵腕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作為領導,要讓群體成員知道「違反規則」的後果,並且最好讓其他人也看到對成員的懲罰,這稱為「替代懲罰」,也可稱為「殺雞儆猴」。
這有利於讓成員清楚犯錯的後果和嚴重性,以及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總之,要成為領導,權威、社會支持、反饋這三者都不可或缺,只有掌握了這三點訣竅的人,才具有資格去領導眾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