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老去,你會送他們去養老院嗎?
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在百善孝為先的觀念下,送父母去養老院便意味著你不想自己照顧父母,總會被人扣上不孝的帽子。
其實,很多人考慮著把父母送去養老院,並不是說他們沒有孝心,而是在很多無奈的現實面前,選擇了一個能更好照顧父母的養老環境。
當你對養老開始感到有壓力時,很可能是到了中年的階段。每天在966的工作狀態下,努力地賺錢,養家餬口,不敢辭職,不敢生病,因為上有父母要贍養,下有孩子要撫養,還要背負著每個月的帳單。
必須得努力地工作,才能給父母和孩子更好的生活,相應地,忙碌的生活也必然會劃分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沒能照顧到自己身邊的人。
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只能獨自待在家中,居家養老,隨著年歲增長,身體狀況也不如從前,即便是在家裡,也可能出現地滑摔倒、使用煤氣、出門走失的危險。
而老年人年事越高,生病的風險也會加大,阿爾茲海默症、生理失能等狀況都可能出現,這樣的照顧也遠遠超過了子女能承擔的範疇。
尤其是失能老人,他們失去了自理的能力,生理失禁,穿衣吃飯都要依靠其他人來護理。久病床前無孝子,要照顧一個生病的老人,遠遠沒有說起來簡單,再多的忍耐和精力都可能被現實磨滅。
如果我們不能給父母更好更專業的護理和照顧,送進養老院讓專業人士和護理人員照顧,這樣的情況也能被稱之為「不孝『嗎?
另一方面,養老服務體系也在不斷升級優化,養老機構在不斷完善。
比如,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建立了超過3.4萬個養老機構,這類養老機構建立在各個社區裡,既提供老人們活動娛樂的空間,也配有專業的護理人士,讓老人享受日間照料、生活護理等服務。
能提供養老服務的床位也超過了761萬張,而這些都在應對和迎接著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
所以,如果有條件給父母更好的養老環境,這也是孝順的體現。
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的問題,這個答案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或許,這個問題在問我們自己之前,我們該問的對象是父母。
不是應不應該,而是父母願不願意。
如果有更好的環境,更專業的人能照顧好我們的父母,那麼我們可以先問問他們願不願意。
畢竟,是他們要面臨著新的環境,與同齡人相處,在那裡生活養老,如果他們願意,喜歡那裡的生活環境,我們也以順著他們的意。
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就把老人接回家,或者時常去看望他,這樣也未必不是孝敬。
如果他不願意,適應不了那裡的環境,那便不去,總有一種養老的方式適合家裡的狀況。
總之,送父母去養老院並不在於孝不孝順,而在於父母願不願意,有沒有聽過他們自己的聲音。
就像綜藝《忘不了餐廳》裡所說的:孝順是孝與順,順著父母就是孝,送父母去養老院,在與父母溝通過後再決定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