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老人哭訴,摔倒在家四天,靠敲盆獲救:養老咋這麼難?

2020-08-06 雨清澤遠

文/雨清澤

在《百歲人生》這本書裡看到這樣一句話:21世紀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活到100歲,這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真,發展中國家也正迎面趕上。這就是長壽時代。

養老問題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或早或晚。80後也開始關心養老,那麼怎樣養老才能讓晚年更順心更舒坦呢?

是自己居住還是兒女一起住呢?如果兩者都不選,還可以有別的選擇嗎?住養老院也可以,只要有足夠的經濟條件。

01.

王大爺70歲,生活在南方的一個小縣城,兒女都在外面打工,他一個人住在當年單位分給的宿舍樓裡,平時自己買菜做飯,身體還算硬朗。

老伴兒在十年前就去世了。兒女們一個月給他打一次電話,他有不多的退休金,湊合著夠花。他不用使兒女的錢。

前不久,他去陽臺上掛衣服,陽臺上有片水,他摔倒了,疼的也爬不起來,就在那兒倒著,想大聲喊也沒力氣。

70歲老人哭訴,摔倒在家四天,靠敲盆獲救:養老咋這麼難?

想了想是周末,鄰居一家子估計旅遊去了。直到周一上午的時候,他聽到隔壁陽臺上有動靜,他就拿起衣服杆子,使勁兒敲打自己的洗衣盆兒,那個年代洗衣盆都是鐵的。他一直敲了好半天。估計驚動到鄰居了,他們報了警。

消防隊來了開了鎖,才把老人救了起來,放到在床上,老人一口氣喝了一瓶水,已經餓了三四天了。他還感謝消防隊員救了自己。

獨居老人真的挺難的,身體健康還行,萬一有個頭疼腦熱、暈倒摔倒的真是後怕。老年人有個伴兒,有人陪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02.

我爸的姨媽,也就是我的姨奶奶,她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

當年她對兒媳特別不好。為了家裡多幾個人,她要求兒媳生兩個兒子。兒媳也幸運,頭胎是個女兒,二胎三胎都是兒子。她雖然想要孫子就有了,但是不幫著兒媳也照看孩子,她喜歡熱鬧,只顧自己去趕集趕廟會。

兒媳是個善良的人,好像是那個年代的高中生,凡事兒拎得清。她也沒指望著婆婆管自己,反而是想辦法克服了困難。她頭腦靈活在村裡開了個小商店,一邊看孩子,一邊經營商店。那時候,婆婆並沒有幫助她一下。

兒媳後來還開了煤場,做蜂窩煤給村子裡的人送貨上門,掙了不少錢,在村裡臨近公路邊上蓋了二層樓房。

現在姨奶奶老了,80歲了。她老公死得早,就剩下了她一個人。她是可以生活自理的。換成別的老太太誰願意和兒媳住在一塊兒。她因為很懶惰,不想做飯,還不想自己住在老房子裡,想跟著人家湊熱鬧。

70歲老人哭訴,摔倒在家四天,靠敲盆獲救:養老咋這麼難?

兒媳還要照看孫子,並不喜歡和她一起住。每天打掃家務,還得多不打掃一個房間,就連刷碗還要多刷一個。

在兒媳困難的時候,你去自由自在了,現在反倒求著人家照顧你,再善良的人,也不傻,心裡有底。

那天,兒媳婦挺生氣就說了句「就知道坐著白吃,什麼也不幹。」

姨奶奶覺得兒媳是在說自己,挺生氣的,她本來就很尖刻,可能也有點兒心虛。回頭就告訴了自己的兒子。

兒子雖然年輕時不滿母親的做法,但畢竟是自己的母親,他還是想讓她養老順心一點兒。考慮到母親都80歲了,還能再活幾年?就說了自己的媳婦兒。

兒媳不幹了,就把多年的積怨爆發了,然後倆人大吵了一架,還動手了。

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也許姨奶奶當年不管兒媳的時候,可能也沒想到自己老了,有一天會需要兒媳來照顧,她當年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有兒有女,養老指望不上「外人」。

可現在還是吃兒媳做的飯,讓人家給她打掃房間。話不能說得太滿,人要多給自己留退路。對兒媳好一點兒沒壞處。大多數的人,還是懂得感恩的,將心比心,你對人家好,人家才肯對你好。

03.

人活了一輩子,怎樣才能讓養老舒服一點兒呢?記得在看一檔綜藝節目時,張泉靈講到,母親怕生病給自己添麻煩,開始好好健身了。她去採訪的時候曾經遇到一個老太太,兒女都不在身邊,她害怕摔倒,就減少了洗澡的次數。多麼無奈呀!儘量做到下面三點。

1.要有點兒傍身錢,這樣才能不朝兒女們伸手要錢,才能過得舒服一點兒,當然懂事的兒女,會主動給父母生活費的。

70歲老人哭訴,摔倒在家四天,靠敲盆獲救:養老咋這麼難?

住院老人

2.老年人也要積極去學點兒新東西,比如學會使用手機學會視頻,這樣在外地打工的兒女可以通過視頻和父母聯繫,為自己的安全加把鎖。

3.同樣兒女在父母的養老上多費點兒心,比如裝上攝像頭,時常查看父母的狀況,萬一摔倒了。至少一周給父母打一次電話,問候他們。讓他們吃飽穿暖,不要生氣。

歡迎關注@雨清澤遠 雨清澤,80後小女子,手寫正能量,樂觀過生活

相關焦點

  • 生病後,六十歲的媽媽理解了奶奶的那句話:人老了,難
    4天滴水未進,敲盆求救,有居民聽到敲擊聲後,發現一老人倒在家中,急忙報警求助。消防員到場後破拆房門,將老人抬到臥室內,原來老人已倒地4天,滴水未進,屋內飯已發黴,獲救後老人一口氣喝下一瓶水。 養兒防老是中國的傳統觀念,但現在社會,隨著獨生子女年齡越來越大,他們的父母都進入了養老的時間,而孩子只有一個,當初萬分努力培養出的有出息的孩子都不在身邊,身邊的孩子也不能每天陪伴。
  • 3個老人說了心裡話
    我們的父輩已經漸漸地老去,當年抱著老有所依,砸鍋賣鐵將孩子養大的老人們現在都老有所依了嗎?前幾天,看了一個新聞「獨居老人家中摔倒四天靠敲盆獲救」當我看到羸弱的老人接過消防官兵手中的水猛喝,被嗆了一下的那刻,眼睛酸酸的。誰不會老去,誰又沒有父母呢?可對於有的老人來說,老去便意味著沒有質量、沒有尊嚴地活著。
  • 70歲老人的哭訴:退休後在兒子家養老,卻做了9年免費保姆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孝道,當父母老了之後,兒女給他們養老是義務,也是責任。所以很多人在達到退休年齡之後,沒有工作了,就開始住進兒女的家中,頤養天年。但是老人退休之後的生活真的能如此愜意嗎?一個70歲的老人就曾哭訴,她退休之後住進兒子家,結果卻做了9年的免費保姆,生活過得很不快樂。
  • 70歲老父哭求女兒賣房救老伴兒,女兒哭訴:咋不讓你兒子賣房?
    老父親指著「絕情」的女兒破口大罵,忘恩負義、白眼狼,白養你這麼大,女兒掩面哭泣,自己也已經40多歲了,也有家庭、有孩子,這時候賣房子,讓一家人怎麼生活下去。為什麼父母如此偏心,好事兒都是兒子的,用錢、出力的事兒卻想到了女兒,都是兒女,女兒就該毫不保留付出沒有怨言嗎?
  • 沒有兒女的老人養老難,有四個兒女的老人,養老也這麼難
    我們家在北方的農村,老一輩講究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娘家父母的遺產不給閨女,到老了也不用閨女養老送終,到現在還是有人認這個理的。去年,在城裡的二姑最先發難,找藉口說工作忙不方便照顧老母親,而且嫁出去這麼多年了,也沒有義務非要贍養母親。大姑也一起附和,不想照顧母親了。可是我爸和二叔都要種地和上班,兩家照顧一個老人負擔有些重,就找了村裡的主任、村長等幾個幹部來家裡給調解。幾經波折,後來兩個姑姑提出,把爺爺奶奶的老房子給她倆,她倆就同意繼續一起照顧母親,我爸和二叔也同意了。
  • 70歲老太哭訴:拆遷款360萬,全給了兒女,老了沒人願意養老
    然後王老太就靠著每個月1000來塊的退休金,加上每個月幾百塊的租金,和孩子們給的一些錢,生活得也算不錯。沒想到,王老太70歲之後覺得自己做飯,做菜,腿腳不太方便後面去跟女兒說想跟女兒一起生活,女兒卻說拆遷分了這麼多錢只給我60萬,重男輕女,你去找你兒子去。王老太就試探地跟兒子說要去他那裡住,兒子說我這邊不方便,城市車多人多,我工作也忙,沒有時間照顧你,在大城市你又生活不習慣,你留在家裡面跟姐姐吧,結果兩兄妹推來推去都不願意給王老太養老。
  • 70歲老人真心話:做好這5點,餘生不給兒女添麻煩,養老靠自己
    我們來聽聽院區裡,70歲舒大爺的肺腑真言:做好這5點,餘生不給兒女添麻煩,養老靠自己。也許會給在漸老路上的你我一些啟發和提醒。歲舒大爺我今年70歲了,有2個兒子一個女兒,老伴走了有幾年了。對於我們這代人的養老問題,我自己有一定的想法,不是我信口而說,而是我自己確實是這樣做的。我感覺不錯,今天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有不足之處,請給予補充。01、人到晚年,一定要給自己留下一間遮風擋雨的窩,不論大小,有屬於自己的家,心安。我自己有住房,老人心會安。
  • 年近70老大娘哭訴:老伴走了,我才明白,養老不能靠子女
    兩個年近70的老大娘在老伴去世之後,才明白,養老真的不能靠子女。 兩個人因為錢,三天兩頭吵架,聽到他們吵,我的頭就大,不怕吃糠咽菜,就怕天天雞飛狗跳,第二天我就找個藉口回老家了。從此我再也沒有好日子過了,因為天塌了。碰到不會做的事情更是讓我懷念他。我總感覺他還活著,只是出去有事了。半年過去了,我還是沒有明白他為什麼真的去世了?我還來不及擁抱他一下,來不及說聲謝謝,來不及親吻他一下,眨巴眼他就跟我陰陽兩隔。現在我的生活一團糟,我也是奔七的人了,每天只有人前笑臉人後流淚。 女兒說,媽媽,你一個人在家我不放心,以後,你和我們一起生活吧!
  • 70歲老人哭訴:臥床不起那天才知道,晚年能靠住的不是兒女
    一些老年人將依靠養老問題交給子女。有些老人經濟狀況還可以,他們會選擇去養老院,不會給孩子帶來麻煩每個老人的現實都不一樣,晚年值得信賴的人自然也不一樣。王女士,70歲:每個人一生都會犯錯誤。兒子對我說「媽,以後你還有靠我們養老,何必要這樣。」我冷笑著說:「我和我父親都有養老金。你想得太多了。」
  • 70歲老頭含淚哭訴:在子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能依靠誰
    導語今天帶大家探討的是,一位70歲的鐘大爺哭訴:「在子女家養老之後,才知道晚年後誰都指望不了。鍾大爺/70歲我也70歲了,我老伴去世5年了,如今就我一個人住在老家,我子女都在城裡,如果要搭車去城裡需要半個鐘,因為我們是一個很小的農村,跟大山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待在家,那些年輕人都搬去城裡住了我有一對子女,我兒子44歲,女兒41歲,兒子首付在城裡買了一套房,他們一家人住在那裡,我女兒嫁到鎮上,一般只有年三十晚才回來
  • 70歲老人經驗:養老靠兒女是奢望,做到這三點才能老有所依
    聽聽70歲的老人怎麼說:我和朋友老李這輩子是一直相伴著走過來的,他父親和我父親是同一個工廠工友,住在一個筒子樓,從小是髮小,後來我倆上了同一所大學,一起學了醫療專業到了拿著退休金享清閒的日子,他為什麼這麼不知享福呢,並非是怕退休後的寂寞,而是他需要錢,他心裡不踏實,他老夫妻倆甚至還在租房住!
  • 養老——靠的是什麼?
    現在社會上有多種養老方式,如老伴、新伴、子女、親屬、保姆、組織、社會等。但根本的,養老還是要靠自己!-2-一群老人的大實話:養老還是要靠自己老了,我們已經老了!只不過我們現在身體還好,頭腦清醒,老了,指望誰!要分幾個階段來談。
  • 70歲老人:生一場大病,才知道晚年能靠誰
    70歲的老人李奶奶一直住在鄉下,老伴前幾年去世了,兒女們有說讓她去和她們一起住,但是老人還是習慣農村的生活,所以一直堅持住在農村。雖然已經70歲,但是李奶奶生活還是能夠自理的。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最近李奶奶去撿柴火的時候眼前發昏摔倒了。
  • 關於「在家養老」還是「養老院養老」,兩家老人的態度截然相反
    她發現之後,問我晚上咋不吃飯了,我說最近胖了,減肥。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過10%表明老齡化已經非常嚴重了。而數據顯示,我國在2019年時,65歲老人已經達到11.47%,人口老齡化已經相當嚴重。父母都已經是老人了,祖父母還健在,生活的重擔只能落在中年人的身上,而中年的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都要到20多歲,也就是孩子25歲之前也是需要父母承擔他們的經濟花銷的。這種情況下,必然是中年夫婦雙方都需要努力掙錢才能達到生活要求,照顧老人的工作可能更多的需要交給養老院。當然這個也不絕對,不交給養老院的前提是,需要老人生活能夠自理,不然這麼多老人,累死中年人也照顧不過來。
  • 晚年養老指望誰?70歲老大爺說出大實話,句句在理
    今年已經70歲的呂大爺,在和朋友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不得不說,老大爺的觀點也說出了他們那個年齡段老人的心聲,句句在理。這樣凡事靠自己靠老伴,就是難一些最起碼也做到了「自力更生」了,倆人一起,身體也尚可,這樣的晚年生活也算是自由自在,在他看來也是最好的一種養老狀態。當然,老人也是有「附加條件」的,那就是和子女們住的不要太遠,子女包括孫子輩的,誰有空誰回來看看他們二老,這樣彼此牽掛,卻不互相打擾太多才最好。
  • 一位60歲阿姨的哭訴:家有長壽老人,我真的要崩潰了
    後來聽一位跟李阿姨住在同一棟樓的人說,李阿姨這一年恐怕沒機會出來跳舞了,在家盡孝呢。一打聽才知道李阿姨85歲的婆婆幾個月前摔倒了,老太太一個人生活,摔倒後躺在地上大半天起不來,手機又在遠處的桌子上夠不到,呼叫也沒人聽得見,若不是李阿姨去給婆婆送飯,恐怕老太太就要沒了。
  • 70歲的老人在兒女家住過後,感嘆道:輪流養老象討飯,還是獨居好
    70歲的人,正是需要人照顧,奉養之時。70歲的人,正是弱不禁風,需要人愛護,攙扶之時。70歲的人,正是你把兒女養大,兒女陪你變老之時。70歲的人,正是衰老,孤單,體弱,病纏,需要兒女孝敬,贍養之時。俗話說,養兒防老。又說女兒是爸媽的小棉襖,又體貼,又保暖。
  • 70後的我們,如何面對和規劃自己的養老生活
    只要把孩子拖大,自己就靠孩子養老了。遇到孩子們孝順,條件還好的,幾個養老人肯定沒問題的。即使個別孩子不孝,影響還是不大。總有孩子會吃點虧,給老人養老。老人的生活,生病住院的費用,以及照顧老人,幾個孩子,一個分擔點,基本沒啥問題。我們身為70後,也不知不覺年過半百。現在的我們,面對的只有一個孩子。這一代獨身子女,將面對幾個老人,高房價,以及養孩子的高成本,生活壓力不小。
  • 老人再找老伴的「新標配」,讓65歲老人哭訴:人老了,咋這麼難
    可兒子兒媳卻一口不答應,還跟老張說,你都這麼大歲數了,拿著錢不幫孩子,卻給不相干的女人花,老了,我們可不管你的。這就是現在老年人再找老伴的「新標配」:老人的兒女必須經濟獨立,不啃老,不能指望老人的退休金過日子,不給再婚老人添麻煩和負擔。
  • 「生兒生女確實不一樣」,70歲大爺被強送敬老院,後悔哭訴
    (文|歪媽)老有所養,可以說是大部分老人的心願了,辛辛苦苦一輩子,到了老年的時候終於能夠輕鬆下來,必然希望兒女孝順,順順遂遂的走完人生路。但現實生活中,老年生活過得相當不順遂的老人還是大有人在。何大爺今年70歲了,兒子和兒媳都在外地工作,很難照顧到何大爺,所以平日裡一直都是何大爺獨自生活在院子裡,他自己也都習慣了這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