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有這麼一個所謂的「黃金法則」,就是說「像你希望別人怎麼對你那樣去對待別人」,換句話直白一點說就是: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你想要別人尊重你,你就應該尊重別人。
你想要別人包容你,你就應該包容別人。
因為絕大多數人(自然要包容那些有受虐傾向的特殊群體)都想要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所以如果真的大家都對這個世界「溫柔」起來了,那麼我們構成的這個世界不就真的也「溫柔」起來了嗎?
這一個「黃金法則」從表面看,確實可以在人際交往中發揮不小的作用。
但是可惜的是,這個「黃金法則」,還有一些覆蓋不到的角落,其中最突出的群體就是我們中華文化教育薰陶出來的人們。
大家仔細分析這個「黃金法則」,不難發現其包含一個內在的前提假設,就是人們大多都是「寬於律己、嚴以待人」的。很直觀,如果我們對別人要求很高,對自己卻很放縱,自然容易讓人感覺到「雙標」,感覺到不公平,感覺到背叛和欺騙,自然就不可能友好相處了。
也確實,似乎我們身邊就不缺少此類例子。
例如我們很多做家長的,看到孩子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就覺得洪水猛獸,惶惶不安,甚至橫加幹涉和指責,但自己玩起來卻又沒有節制,甚至早已經作息顛倒混亂不堪。這就是「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的突出表現。
還有社會交往之中,我們對於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的要求很高,晚到一分鐘,或者電話打得不太合時機就不住埋怨,恨不得差評之外再來個差差評,但到自己的時候,上班只要不打卡,能晚點就晚點,能偷懶「摸魚」就絕對不主動出力,這不也是「寬於律己、嚴於待人」嗎?
看起來人們確實很需要這種「黃金法則」來調教一點。例如希望老闆對自己多理解包容,遲到不扣工資獎金,那就也得主動去理解包容別人,包括快遞小哥。
甚至還有人為此種邏輯上看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創造一個「攢人品」的詞,來創造一層額外的、略帶玄學的聯繫。
畢竟,「我對快遞小哥友善」和「老闆對我友善」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不是嗎?但是加入「人品」這個環節,一下子就合情合理了不少。
但其實完全也沒有必要生造一個邏輯,其內部就有邏輯。
一個習慣與人為善的人,他的善意,很容易被感知到的,即使是陌生人也大概都能夠感受到的。
因為動物本身就有感知風險的本能,雖然不見得每次都精準,但沒有這種本能的動物,絕大多數都已經被進化淘汰掉了。但人類畢竟也是經過自然選擇淘汰進化過的,這種本能和能力是具備的。
不信我們可以假設一種場景,在一個陌生環境下突然手機沒電,沒了導航,需要問路的時候,除了求助穿制服的這種身份角色明顯的人外,大家肯定還是會選擇一些慈眉善目的人來問,而且大多數情況下,肯定得到的反饋和自己的預期差不多。
「相由心生」,雖然不見得十分科學,但自然也有幾分道理。
既然能夠感受到善意,那麼每個人心理之中都會存在的那些重要的防衛機制自然就不太容易啟動。
一個人習慣傳遞善意,老闆看到他遲到,也不會第一時間就啟動起「此人遲到,是在渾水摸魚,就是騙我的工資」這層防禦機制。聽到解釋的時候,也不會馬上啟動「此人定是撒謊,他把我當成傻子戲弄」這層防禦機制,那自然就容易接受理由,實現諒解。
而對應的,如果老闆的防禦機制啟動了,那肯定就是不聽解釋,扣錢是最基本的,甚至開除都不奇怪。
當然這裡面也有個關鍵詞,就是「習慣」。
一個偶然的善意行為,是不一定會產生後面的結果的,畢竟人的認知需要訓練,印象更需要培養。需要經常性的行動,也就是說行為變成了習慣,才會產生更加穩定的預期。
但是這個「黃金法則」萬萬沒有想到,世界上還會有一群人,竟然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
中華文化中有很多非常有營養的概念,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叫做「慎獨」。
「慎獨」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高的自我修養,雖然看起來它要求的並不多。
直白一點,化用劉少奇同志的話說,它就是要求我們在有條件有能力做不好的事的時候,能夠意識到,並且自我控制住而不去做。
例如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都有本領的恐慌,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並且對於本領來說,似乎也只有學習這一條正道。但是老師沒有布置作業的時候,或者是布置的作業已經完成,但仍有很多時間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繼續讀書學習,也可以選擇遊戲休閒,無論如何選擇,別人自然無可厚非,但是自己能夠明白自己的需要,並且去選擇比較辛苦而枯燥的學習,這就是「慎獨」。
工作的場合裡,大家自然能夠感受到KPI,指標,任務帶來的巨大壓力,但如果這時並沒有領導在場,也沒有他人監督,這時我們還願意繼續以最大的投入去工作,而不是趁機玩會兒遊戲,刷會兒網頁,這也是「慎獨」。
而「慎獨」的人,無疑是優秀的人,他們無論在哪個行業、哪個崗位上,都會比不「慎獨」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自然也能夠也應當得到更多的報償,這種回報可能是金錢上面的,也可能是能力提升增強長遠競爭力的,總之無論以哪種形式,必然會有報償。
為什麼「慎獨」的人,經常能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呢?
其中的邏輯是這樣的,人都有欲望,但因為大家放縱慾望已經非常習慣了,所以就不會感到還有克制自己的必要,甚至也感覺不到欲望的存在。
但是「慎獨」的人,無時無刻不在直面和克制著自己的欲望,由於他們直面強大的欲望,所以他們能夠理解和原諒無法控制欲望的行為和結果。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一個患有先天疾病的人,需要不停的控制自己,才能不尿出來。他必須時時刻刻控制自己,但總有控制不住的時候,就尿了一褲子。而他身邊有的人,就像嬰兒一樣,從來就不知道控制是什麼意思,想尿就尿,也已經習慣了。
這個患病的人看到別人尿溼了的褲子,自然不會嘲笑,反而會包容,因為他知道克制的不容易。這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相對應的,有的已經習慣了時不時尿一褲子的人,他的褲子本來就是常溼常幹,自然也不會覺得其他人「褲子是幹的」有多麼不易。他可能會想當然的認為其他人「褲子是幹的」也是暫時的而已,畢竟自己的褲子也有「幹」的時候不是嗎?時間久了,自然就更容易傾向於「寬於律己、嚴以待人」。
有的人會覺得「慎獨」的人會很痛苦,確實克制欲望的時候是很痛苦,就像減肥的人看到觸手可及的美食時的心情一樣。但是克服欲望的成就感卻也是常人體會不到的。
因為「慎獨」的人,往往追求的是一種更高層面的「人格完善」的境界,他們能夠在追求的辛苦過程中找到意義和快樂。
可惜的是,當「慎獨」成了習慣,再加上「黃金法則」,就有點變味了。
假如我堅持「慎獨」,並自得其樂。那麼我就可以說,就是已經接受了世界和生活本身就是很辛苦,別人也沒有必要對我友善,甚至還應該進一步約束我,幫助我控制欲望的事實前提。
我認為「控制欲望」是一種快樂,也希望別人幫助我控制,那麼加上「黃金法則」的作用,我不就成了一個傾向於甚至主動控制別人慾望的「衛道士」了嗎?
這種顯而易見的不恰當行為,從「黃金法則」來看,卻沒有任何邏輯上的問題。
頗有幾分「負負得正」的意思。
我本身追求自身的完善,也不求別人的認可,我接受甚至追求別人對我的不恰當欲望的約束和限制的時候,就埋下了要求別人約束別人的種子。
看來求得至善,真的很難。
但還好還有一層道理在那裡等著我們,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反面應該是「己所欲之,慎施於人」,而不是「黃金法則」所內涵的「己所欲之,定施於人」。
我們覺得好的東西,對於別人也不見得就是好的,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才不會做出邏輯上自洽但實際卻不恰當的事。
例如巧克力對於人來說,是美味的食物,但對於狗來說,卻是會致命的毒藥。那麼即使再喜歡巧克力的人,也不能給狗餵食吧,除非就是為了毒死狗去的。
現代社會中,特別是我們這個國家中,越來越多奮鬥的人,都受益於傳統文化教給我們的道理,但是如果沒有理解全面的情況下,還是要慎重的「推己及人」。
而要全面理解一個道理,最起碼要掌握它的來源、基礎和應用邊界。
就拿「慎獨」來說,它追求的是我們個體的自我完善,而不是非要通過「推己及人」,來追求集體中每個個體的完善,那樣只能是「強人所難」。
自己就是「慎獨」的邊界。
「黃金法則」雖然好,但真的管不著「慎獨」的人們。
「慎獨」的人,還是專注管好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