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露相逢|情感觀點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重陽節,我都會想到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是登高賞秋的好日子,也是一個強調尊老敬老意義的節日。
尊敬老人,孝順父母,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90後這一代長大,成為新時代的主力軍,作為父母的70後也老了,開始邁入養老的步伐。
我爸爸常說,70後是最辛苦的一代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吃飽飯依然是生活的重中之重。為了賺到吃飯的錢,很多70後放棄了學習的機會,背井離鄉去城市裡打工,與子女分開。在外地打工幾十年,晚年想回到家鄉養老,又發現物是人非。更讓他們傷心的是,子女長大之後,成為了一個自私自利、缺乏感恩之心的人,養兒防老的觀念變得越來越不靠譜,讓把所有心血都放在子女身上、沒有多少存款的他們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何。
我走訪了十幾位老人,請教了他們的養老經驗,得出一個結論:「人到晚年,你最能指望上的是這3種人,值得70後一看」。
半個月前,我媽生病了。得知消息的我請了假,坐著火車回去伺候母親。
在病房門口,我看到了這樣一幕:頭上已經長了白髮的爸爸坐在病床前,端著湯碗,吹拂著熱氣,餵我吃藥。由於開的是中藥,所以我媽根本不願意張口。我爸一邊往給她灌蜂蜜水,一邊勸她吃藥:「你得趕緊好起來!你不能有事,你有事了我怎麼辦?」
由於我是獨生女,所以我爸媽為了不影響到我的婚姻,選擇兩個人居住在老家。在平時,他們兩個人會拌嘴,會打電話給我告狀。可是,當一個人遇到問題比如生病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彼此的依靠。
爸爸告訴我:「孩子,你要記住,要珍惜自己的婚姻。等你老了之後,你的子女會擁有新的家庭,會離開你的身邊。就算他們足夠孝順,你也最好別跟他們同住,以免因為代溝問題發生矛盾,讓子女的配偶感到不滿意。年輕人需要有年輕人的生活,老人最好跟他們保持一碗湯的距離。真正可以成為你養老依靠的那個人,就是你的配偶。」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同時變白髮,攜手過一生,這才是婚姻最美好的寫照。真正的婚姻,理應包含我們的大半生,理應走到最後一刻。
如果你希望自己老了之後身邊有人守候,就請珍惜你的婚姻,善待你的配偶,勿讓他對你感到失望,勿讓婚姻走向破碎。好的婚姻,會把愛人變成親人,會把愛人變成家人。
養兒防老,一直是人們最奉行的養老觀念。在大部分家庭,子女依然是父母養老的希望。
在父母看來,自己辛苦把子女撫養成人,將絕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子女身上,為他們付出了大量的金錢,理應得到回報。給父母養老,也是為人子女的義務。因此,當子女未盡到給父母養老的義務的時候,人們都會下意識譴責子女,把原因歸咎到子女不孝。
《三字經》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子女之所以會成為一個不孝順的人,往往是因為父母在子女年幼的時候沒有真正教育好他們。
為人父母者,請不要溺愛自己的子女,請不要嬌慣他們,要對他們嚴格要求,讓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只有子女擁有了謀生的本領,他們才有實力給父母養老。
為人父母者,請珍惜自己的婚姻,與配偶和睦相處,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童年。擁有幸福童年的孩子懂得上進,對生活會充滿信心;
為人父母者,請不要太大方,要懂得拒絕子女的無理要求,不要把所有的積蓄都交給子女。手裡有錢,永遠是父母養老的退路。
李阿姨今年78歲了,住在我家對面。她兒子多次上門,要接母親去養老,都遭到了母親的拒絕。無奈之下,李阿姨的兒子只好跟鄰居處理好關係。
每次來探望母親,李阿姨的兒子都會給我們幾戶鄰居送禮物,拜託我們照看一下李阿姨。在平時,我老公會幫李阿姨做一些體力活,幫她解決一下麻煩。
半個月前,李阿姨摔倒了,幸虧隔壁王大叔發現了,及時撥打了求助電話,讓她轉危為安。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對老人來說,跟鄰居處理好關係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在平時,老人要經常出門,跟鄰居熟悉一下,讓鄰居記住你;老人跟其家人要與鄰居和睦相處,不要起太大的矛盾與衝突;子女要懂得人情往來,向鄰居示好,留有鄰居的聯繫方式,以免聯繫不上父母的時候干著急。
配偶、孝順的子女、友善的鄰居,都是我們養老的時候最能指望上的人。
END.
今日話題:你覺得老人養老最大的指望是誰?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