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你最能指望上的是這3種人,值得70後一看

2020-10-29 情露相逢

情露相逢|情感觀點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重陽節,我都會想到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是登高賞秋的好日子,也是一個強調尊老敬老意義的節日。

尊敬老人,孝順父母,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90後這一代長大,成為新時代的主力軍,作為父母的70後也老了,開始邁入養老的步伐。

我爸爸常說,70後是最辛苦的一代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吃飽飯依然是生活的重中之重。為了賺到吃飯的錢,很多70後放棄了學習的機會,背井離鄉去城市裡打工,與子女分開。在外地打工幾十年,晚年想回到家鄉養老,又發現物是人非。更讓他們傷心的是,子女長大之後,成為了一個自私自利、缺乏感恩之心的人,養兒防老的觀念變得越來越不靠譜,讓把所有心血都放在子女身上、沒有多少存款的他們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何。

我走訪了十幾位老人,請教了他們的養老經驗,得出一個結論:「人到晚年,你最能指望上的是這3種人,值得70後一看」。

1、一生善待的配偶,是陪你走到最後一刻的人;

半個月前,我媽生病了。得知消息的我請了假,坐著火車回去伺候母親。

在病房門口,我看到了這樣一幕:頭上已經長了白髮的爸爸坐在病床前,端著湯碗,吹拂著熱氣,餵我吃藥。由於開的是中藥,所以我媽根本不願意張口。我爸一邊往給她灌蜂蜜水,一邊勸她吃藥:「你得趕緊好起來!你不能有事,你有事了我怎麼辦?」

由於我是獨生女,所以我爸媽為了不影響到我的婚姻,選擇兩個人居住在老家。在平時,他們兩個人會拌嘴,會打電話給我告狀。可是,當一個人遇到問題比如生病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彼此的依靠。

爸爸告訴我:「孩子,你要記住,要珍惜自己的婚姻。等你老了之後,你的子女會擁有新的家庭,會離開你的身邊。就算他們足夠孝順,你也最好別跟他們同住,以免因為代溝問題發生矛盾,讓子女的配偶感到不滿意。年輕人需要有年輕人的生活,老人最好跟他們保持一碗湯的距離。真正可以成為你養老依靠的那個人,就是你的配偶。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同時變白髮,攜手過一生,這才是婚姻最美好的寫照。真正的婚姻,理應包含我們的大半生,理應走到最後一刻。

如果你希望自己老了之後身邊有人守候,就請珍惜你的婚姻,善待你的配偶,勿讓他對你感到失望,勿讓婚姻走向破碎。好的婚姻,會把愛人變成親人,會把愛人變成家人。

2、真正有出息的子女,會成為你養老的依靠;‍‍

養兒防老,一直是人們最奉行的養老觀念。在大部分家庭,子女依然是父母養老的希望。

在父母看來,自己辛苦把子女撫養成人,將絕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子女身上,為他們付出了大量的金錢,理應得到回報。給父母養老,也是為人子女的義務。因此,當子女未盡到給父母養老的義務的時候,人們都會下意識譴責子女,把原因歸咎到子女不孝。

《三字經》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子女之所以會成為一個不孝順的人,往往是因為父母在子女年幼的時候沒有真正教育好他們。

為人父母者,請不要溺愛自己的子女,請不要嬌慣他們,要對他們嚴格要求,讓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只有子女擁有了謀生的本領,他們才有實力給父母養老。

為人父母者,請珍惜自己的婚姻,與配偶和睦相處,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童年。擁有幸福童年的孩子懂得上進,對生活會充滿信心;

為人父母者,請不要太大方,要懂得拒絕子女的無理要求,不要把所有的積蓄都交給子女。手裡有錢,永遠是父母養老的退路。

3、遠親不如近鄰,和睦相處的鄰居會成為你晚年的助力。‍

李阿姨今年78歲了,住在我家對面。她兒子多次上門,要接母親去養老,都遭到了母親的拒絕。無奈之下,李阿姨的兒子只好跟鄰居處理好關係。

每次來探望母親,李阿姨的兒子都會給我們幾戶鄰居送禮物,拜託我們照看一下李阿姨。在平時,我老公會幫李阿姨做一些體力活,幫她解決一下麻煩。

半個月前,李阿姨摔倒了,幸虧隔壁王大叔發現了,及時撥打了求助電話,讓她轉危為安。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對老人來說,跟鄰居處理好關係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在平時,老人要經常出門,跟鄰居熟悉一下,讓鄰居記住你;老人跟其家人要與鄰居和睦相處,不要起太大的矛盾與衝突;子女要懂得人情往來,向鄰居示好,留有鄰居的聯繫方式,以免聯繫不上父母的時候干著急。

配偶、孝順的子女、友善的鄰居,都是我們養老的時候最能指望上的人。

END.

今日話題:你覺得老人養老最大的指望是誰?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晚年養老指望誰?70歲老大爺說出大實話,句句在理
    我們老了還能指望誰?今年已經70歲的呂大爺,在和朋友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不得不說,老大爺的觀點也說出了他們那個年齡段老人的心聲,句句在理。這樣凡事靠自己靠老伴,就是難一些最起碼也做到了「自力更生」了,倆人一起,身體也尚可,這樣的晚年生活也算是自由自在,在他看來也是最好的一種養老狀態。當然,老人也是有「附加條件」的,那就是和子女們住的不要太遠,子女包括孫子輩的,誰有空誰回來看看他們二老,這樣彼此牽掛,卻不互相打擾太多才最好。
  • 70歲老母親告訴你:晚年之後,女兒跟兒媳,誰更能指望得上
    我是雪落無塵,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擊右上角「關注」,你的心事有我願意聽。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都有「養兒防老」這一說。兒子是傳宗接代的,人老了,都需要兒子來養老。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很多人就有了重男輕女的思想,把什麼都留給自己的兒子和兒媳,覺得給了兒子,等自己老了,兒子就會回報,而女兒畢竟是嫁出去的,成了別人家的人,老了肯定是指望不上的。那麼,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人到晚年,究竟是女兒靠得住,還是兒媳靠得住?今天來看一位70歲大媽的故事,讓這位,70歲老母親告訴你:晚年之後,女兒跟兒媳,誰更能指望得上。
  • 3位70歲的老人坦言:人到晚年,老伴和子女最靠不住
    看人間疾苦關注情感酵母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人到了晚年,能依靠的是朝夕相伴的老伴?還是有養育之恩的子女?3位70歲的老人坦言:人到晚年,老伴和子女最靠不住。傾訴人:楊奶奶,70歲老伴總是會突然地消失在你的生活裡,讓你措手不及的同時痛哭流涕。
  • 人到晚年,特別是到了70歲後,最害怕什麼?3位老人說了實話
    俗語說「人到七十古來稀」,隨著人均壽命的增高,百歲老人都很常見。活到70歲也只是老年生活的開始,隨著身體機能的下降,老人也不再像以前那麼無所畏懼。那麼人到晚年,特別是70歲以後,最害怕的是什麼?聽聽下面3位老人是怎麼說的。王奶奶 我不怕死,就是害怕孤單,我怕有一天死在家裡也沒人知道72歲的王奶奶早年喪夫,靠著炸油條把4個兒女撫養成人,如今他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都不在本地居住。只能年節的時候來看看她。
  • 人到晚年最親的人是誰?三位70歲老人告訴你:並不是老伴
    導讀:人到晚年最親的人是誰?三位70歲老人告訴你:並不是老伴!我們都很羨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相比年輕人愛得死去活來,老年人那相互攙扶,相濡以沫的情感更是顯得彌足珍貴。但是人到晚年後,最親的人就是老伴嗎?
  • 人到晚年,活的不如狗,3個70歲老人講了大實話
    人的一生,充滿無奈。人到晚年,有的人身上有老人味,被年輕人嫌棄,更有甚者,自己的兒女也嫌棄自己的父母。王先生,70歲王先生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老伴已去逝多年,兒女們都已成家立業。兩個女兒嫁到外省,三個兒子都在縣城居住。只有王先生一人住在農村老宅子裡,上個星期,王老先生背著一蛇皮袋花生,去縣城大兒子家。
  • 「人到晚年,尤其是70歲以後,最怕什麼?」3個老人說了心裡話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說的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在我們的眼中,年紀越大的老人,越無所畏懼,似乎沒有什麼事情能使他們的情緒波動,哪怕是死亡也一樣。但事實上,只要人還活著、還有在意的東西,就會有害怕的事情。下面我們來聽聽三個老人的心裡話,看看他們70歲以後,最怕什麼。
  • 「人到晚年,尤其是過了70歲後,最怕什麼?」4位老人說了心裡話
    導語很多時候,按照我們大多數人的理解,人到晚年,尤其是70歲以後,就應該是過著那種膝孫環繞、頤養天年等的幸福晚年生活才對,不應該會有什麼擔心的事情,況且老人辛苦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也應該停下自己的腳步,去好好的歇一歇了。
  • 致奔五的70後:晚年過得幸福的人,都懂得「自律」
    生老病死是人的宿命,哪怕是古代高高在上的帝王,都無法改變這個宿命。認識到自己已經老了,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態。為養老做好準備,也是正在奔五的70後需要做的事情。一個人要想晚年過得幸福,需要做好幾種準備。我採訪了周圍十幾位老人,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自律對晚年極其重要。
  • 人到晚年,兒女想要退休金卡能給嗎?聽聽3位老人的回答,很心酸
    本來人老了,生活上的基本花銷也不是很多,可最怕的是生病和突發事情,那需要的錢就不是一點半點的。都說養兒防老,可人到了老年,能夠掌控的只有自己手裡那點退休金和存款。有的兒女以怕老人老了容易糊塗為由,把老人的退休金卡拿在自己手裡,每月會取些錢給老人作為生活費,剩下的說是幫老人存著。
  • 人到晚年,最怕面臨什麼,3位年過70的老人說出了心裡話
    導語:每個人都是帶著未知來到這世界上,我們不知道這輩子會經歷什麼要體驗什麼,但我們都清楚,每個人都會被時間推著走,最終都會走向死亡。生老病死是不能逃避的話題,但對於很多人來說,死亡不是最害怕的,他們更害怕的是變老,要怎麼度過力不從心的老年生活。人到了老年最怕的是什麼呢?聽聽3位老人的心裡話。
  • 人到晚年,在找老伴對自己重要嗎?這3個70的老女人給你答案
    前言有一句話說得好「少來夫妻老來伴」,如果陌生人能夠成為情侶,在成為攜手到老的枕邊人,那這輩子應該是非常的滿足了。然而世事無常,誰都會有倒黴的時候,特別人到晚年,都不知道自己和老伴誰先離開誰,然而不管是誰先走,大家都是很難受的,而且當老伴走了以後,再找老伴對自己很重要嗎?
  • 人到晚年,誰是你最值得的依靠?這位75歲老人的經歷告訴你答案
    當步入晚年階段的時候,如何才能夠平穩度過,是每個老人最現實具體的問題。人到晚年,誰才是你最值得的依靠?這位75歲老人的經歷告訴你答案,不是兒孫,不是老伴,而是自己。75歲的張阿姨是我們太極隊裡年紀算大的老人,胳膊腿都還很結實,每天騎自行車來廣場跟著大家一起晨練,然後再去菜市場買些菜回家。
  • 人到晚年,老伴和子女是最好的依靠嗎?3位70歲老人坦言不一定
    導語:人過七十古來稀,70歲以後的老人都希望能夠,依靠老伴或者兒女安度的晚年生活。可現實生活裡也有的老人到了晚年才發現,原來老伴和兒女也是靠不住的,能夠依靠的也只有自己。下面我們來聽聽這3位70歲老人是如何說的。
  • 70歲老人坦言:人老了別指望依靠誰,做好這幾件事福氣自然來 。
    導語:70歲的趙奶奶一直過得挺幸福的,趙奶奶有一些關於幸福的秘訣,她認為人老了,別指望依靠誰,做好這幾件事福氣自然來。(1)不要自私地總想麻煩兒女,能不麻煩兒女就不麻煩兒女。很多老人到老了都很自私,總想麻煩兒女,兒女要忙於工作,有的時候無暇顧及老人,老人就會責怪兒女,其實這樣是一種惡性循環,老人和兒女都不會開心,人老了,最應該摒棄的就是自私的想法,不要自私地總想麻煩兒女,能不麻煩兒女就不麻煩兒女。
  • 人到晚年,女兒和兒媳誰更靠得住?3位70歲老人說出內心實話
    歲的張大爺我今年70歲了,我有一兒一女,都已經成家有了孫輩。我的老伴前幾年過世,當時很多人勸我再找個伴,我覺得一把歲數也就算了。在我們這代人的心裡,還是有「養兒防老」的思想,我也期望著自己的晚年兒子兒媳能夠多孝順我些。女兒已經嫁到了別人家,要孝敬自己的公婆,對待我的照顧要少的多。前段時間,我生病住院,還是兒媳對我照顧的多,給我做可口的飯菜,給我洗洗涮涮,經常詢問我身體變化。女兒和女婿來過醫院幾趟,留下些錢就去忙自己的事情。
  • 人到晚年,才知道兒子好,還是女兒好?3位70歲老人說心裡話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雖然政府開始加強對老人的優惠政策,從養老金到老年人的娛樂設施。這些都是老人退休後提供的福利。但是如果老人的晚年沒有孩子的陪伴,那麼一定還會很孤單的。對於人造晚年,兒子好還是女兒好,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 有些人認為兒子身為男子,日後的婚姻生活中能佔據較大的話語權。對於老人的安排,可以更加的周全和詳細,也更好照顧。
  • 3個70多歲的老人自述:人到晚年,並不怕死,最怕成為兒女的拖累
    俗語說「人到七十古來稀」,隨著人均壽命的增高,百歲老人都很常見。活到70歲也只是老年生活的開始,隨著身體機能的下降,老人也不再像以前那麼無所畏懼。那麼人到晚年,特別是70歲以後,最害怕的是什麼?聽聽下面3位老人是怎麼說的。
  • 到了晚年生活不能自理,女兒和兒媳誰更靠得住?70歲老人說實話
    我們這邊習俗就是這樣子的,女兒將來長大都要成為別人家的兒媳婦,父母到了晚年是不能依靠女兒的。我平常都會和媳婦好好相處,因為我知道自己老了總是要依靠媳婦的,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越要好好相處,相處好了,有了感情,晚年才有指望。
  • 2位70歲的老人坦言:人到晚年,靠的不是兒女,而是兒媳婦
    文/清水無塵01曾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其中有一個高贊答案是這樣的:如果這個老頭老太太,他年輕時對子女就很好,一直平等對待,好好教育子女了,他年老時不必小心翼翼,因為還是跟曾經一樣,不會有心理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