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5月5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 李文斌 周麗)青春在一千個人眼中,或許不只有一千種定義。但在武漢市原三米廠工人肖強這裡,他將青春定義為「點燃勤奮、才能、智慧、幹勁和勇敢的火炬……要把青春奉獻給大有作為的年代」。
1985年2月13日清晨,武漢市三米廠的早班工人同往常一樣,開始了一天的工作。6點20分左右,女工餘玉萍不慎跌入發酵池中。這個池子是一個白酒發酵池,裡面瀰漫著濃烈的乙醇、二氧化碳、甲醇、乙醛等混合氣體,能使人的神經麻痺、窒息。
肖強聽到呼救聲,立即放下手上的活,拼命跑到發酵池邊。這時,餘玉萍已經昏倒在池底。肖強二話不說,沿著梯子衝了下去,快到池底時,他縱身一躍,俯下身子抱起餘玉萍,竭力向梯子跟前移動,剛要伸手抓到梯子時,他自己也昏倒了。工友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救起餘玉萍和肖強並送往醫院。經過搶救,餘玉萍脫離了危險,肖強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一年,他剛滿23歲。
在現在能找到肖強的遺物裡,有一個字跡工整的筆記本,裡面摘抄了許多作為座右銘的警句,記錄著他對理想、對人生探索的思想歷程。翻開第一頁,在「浪花與大海」「樹林與小草」的標題下,清晰地摘錄了這樣幾句話:「如果每一朵涓小的浪花不發出歡笑,大海也只會默默無聲。」「樹林喧譁,世上所有的綠色在我這裡;小草無聲,默默地為大地編織著綠衣。」肖強嚮往「涓小的浪花」為大海增添歡笑,他羨慕「無聲的小草」為大地編織綠衣,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和情操。「要把青春奉獻給大有作為的年代」這是肖強對青春的專屬定義。
九峰英烈,精神永存。今年清明節以來,共青團武漢市委和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園舉辦的「武漢青年身邊的英烈」系列報導到此告一段落。報導期間,記者收到許多烈士親屬和讀者打來的電話,對報導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提供了不少新聞線索。近期,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園將繼續推出「銘記英烈,感恩功臣」活動,請廣大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