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在網上看了一部優秀的國產紀錄片,《新聞調查—離婚》。
(圖片來自於新聞調查)
短短的43分鐘,濃縮了社會普通大眾,從相戀到離婚的愛恨情仇。
不禁感慨,婚姻太難了,難的不是社會現實,難的是人心。
看完紀錄片,也讓我對家事法庭有了新的了解,清官難斷家務事,最終判決並不在理,而在情,如果你能引發共情,你就贏了。
妻子小王和丈夫小梁經人介紹,相識相戀,結婚生子。
公婆出資購買了婚房,孫子平日裡都是由老人照看,夫妻倆家裡的水電氣費用,養孩子的費用,都是老人承擔。
(圖片來自於新聞調查)
在丈夫小梁眼裡,妻子小王雖然是農村出生,但是熱衷於打扮自己,購物保養花錢無度,引起他的強烈不滿。
作為家中的頂梁柱,小梁工作普通工資也一般,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芸芸大眾之一。
(圖片來自於新聞調查)
這樣的婚姻顯然無法滿足妻子小王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她提出讓丈夫小梁,平時工作之餘應該去找一份兼職,多掙一點錢補貼家用。
丈夫反感,兩人爭吵不斷,妻子小王帶著幾歲的孩子,去了廣州和在那裡打工的娘家親戚一起生活。
(圖片來自於新聞調查)
娘家人表態,這婚一定要離,孩子休想再看到。
三個月間,丈夫小梁並沒有做出任何回應,最終接到了法院的離婚傳票。
從戀愛到結婚到鬧上法庭,夫妻雙方並沒有出現原則性的問題,婚姻仍然維繫不下去,仿佛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芸芸眾生的影子。
人心的變化悄無聲息,如果從正面來看,這是一個人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和見識豐富之後,思想開始成長。
從負面來看,不過就是深入花花世界之後,人性的欲望,越來越無法滿足而已。
作為普通家庭的夫妻倆,離婚時財產分割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成為紛爭的焦點,而孩子的撫養權,必定會成為夫妻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
(圖片來自於新聞調查)
為何現在孩子的撫養權越來越被重視,還是因為時代變了,觀念變了。
翻翻老黃曆,以前的夫妻離婚,大多數情況下,妻子是不會選擇要孩子的,給人造成的既視感就是,孩子是屬於男方家庭。
女方會考慮很多現實的問題,比如自己有沒有能力撫養好孩子,比如帶著孩子會不會影響自己以後再婚,總之多數女方會聽從長輩的意見放棄孩子撫養權。
如今的時代,離婚率越來越高,女性結婚的意願也越來越低,很多妻子在離婚時,都希望可以獲得孩子的撫養權,就算自己以後不再結婚,也要把孩子撫養長大。
(圖片來自於新聞調查)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啟動了家事審判制度的改革。
提出要適應家事案件特點,全面保護當事人的身份利益,財產利益,人格利益,安全利益和情感利益。
在診斷婚姻狀況的基礎上,區分婚姻危機和婚姻死亡,積極化解婚姻危機。
(圖片來自於法律教育網)
今年又有了新的規定,離婚冷靜期的提出,就是希望婚姻還沒有破裂的夫妻雙方,能夠化解矛盾。
當然這樣的新規定,有很多人並不是很支持,認為既然已經鬧到了法院離婚,肯定是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如果預留一個月的冷靜期,是否會對自身的安全造成影響。
在紀錄片中,家事法庭的法官,認為新的審判制度是人性化的體現。
(圖片來自於新聞調查)
改革之前,如果夫妻倆到法院離婚,只要有一方不同意,法官就會判決不予離婚。
對法官來說簡單省事,但是對當事人來說,並沒有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
所以新的審判制度,引入了家事調查員,社工陪護,兒童心理專家,提高家事審判的司法服務水平,做到以人為本,和諧為重。
妻子小王跟姐姐從廣東回來,參加法院的離婚審理,雙方關於孩子撫養權的問題不能達成一致。
公婆從小帶大孩子感情深厚,相思之情感動法官,調解後小王同意把孩子接回來,讓公婆照顧一個星期。
家庭法庭的法官,最初的指導意見,是勸說小王放棄孩子的撫養權,小孩子一直都是由爺爺奶奶帶大,並且考慮到養孩子的經濟負擔和再婚問題。
小王堅決不同意這樣的調解。
一個星期之後,丈夫小梁的父母,帶著孩子躲了起來,不願意交出孫子。
妻子小王帶著姐姐滿大街尋找,一氣之下去把公婆家的幾道房門砸開,想要看看孩子是否在家裡,並且還跟小梁的妹妹妹夫發生了衝突。
得知小王砸門,兩位老人連夜買了機票,飛回了重慶老家。
最終家事法庭判決小王和小梁離婚,孩子的撫養權歸妻子小王。
兩位老人拒絕交出孩子,法庭強制執行,拘留了丈夫小梁,得知兒子被拘留,兩位老人帶著孩子又來到法庭。
法官教育小梁的父親,這種行為屬於阻礙執法,可以進行拘留。
(圖片來自於新聞調查)
老人不得已只好把孩子交給了女方,最終雙方籤署了探視協議,因為女方隨娘家人住在廣州,男方一年寒暑假有兩次探視權。
對於孩子撫養權給到女方,法官的解釋是,女方有自己的工作,還有哥哥和姐姐,有居住的地方。
然而採訪中可以看到,女方的工作是一份臨時工作,在影樓引導孩子拍照,日結七十元一天。
(圖片來自於新聞調查)
無法理解法官前後兩次,對於孩子撫養權判斷的依據到底是什麼。
當然我並不是說孩子就不可以交給母親撫養,交給誰是以能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為基礎。
清官難斷家務事,家事法庭人性化處理的過程,可能更多的還是看哪一方的當事人,能夠引起共情。
至少在這個紀錄片中,這起離婚的判決是這樣的,法官前後不同的意見,是什麼讓他們發生轉變的。
可能就是老人衝動的舉動,把所有法官從感情的角度上,都推向了女方的立場上。
如果說按照家庭經濟條件,居住場所,後續教育能力,相比較之下女方完全不佔優勢。
可能唯一的優勢,就是展現出來的強大母愛吧,但願她能給孩子創造出一個好的環境,二十多歲的年紀,以後再婚也要好好考慮這個孩子的問題。
再回到婚姻問題,這個破碎的家庭,無論你站在誰的立場上,好像都沒有錯,又好像都有錯。
按照發達國家的發展規矩,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身的人越來越多,新生兒的出生率越來越低,這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難題。
社會越開放,人性越自由,追求獨立人格勝過委屈自己包容對方磨合婚姻,這已經成了很多年輕人篤定的共識。
再加上最近頻發的家庭惡性案件,更是增加了人們對婚姻的擔憂。
即便現狀不容樂觀,我還是想說,這種極端的例子不應該被無限放大,畢竟這種事情只是極少數。
如果女性就此引發恐慌,那是不是應該放大下女性迫害丈夫的極端例子。
所以說這種事情,它的發生有很多的因素,極端的男女各有人在。
婚姻雖不是人生的全部,我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沉下心來去默默體會婚姻的美妙之處。
婚姻就是這樣,浮躁的人心,註定無法感受到相濡以沫的快樂。
一切情感以外的欲望,註定都會隨著年紀增長,煙消雲散。
生而為人一張白紙什麼都要靠自己學習,唯獨愛與生俱來,愛與被愛貫穿整個生命長河,如何愛,難道不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嗎?
如果愛不重要,那麼人類為何不進化成,只有規則,只有理性,只有合作的生物。
沒有了感情的困擾,男女分工協作,只是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豈不是少了很多情感帶來的痛苦。
人來到世上,主要目的不是讓你來追逐物質,享受生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當你到了垂暮之年,你才發現很多人終其一生追求的東西,不過是過眼雲煙。
物質只是保障我們更好的活著,精神才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愉悅。
人生的歷練,就是為了讓我們去感受不同的愛,與不同的人碰撞出不同的情感火花。
愛情,親情,友情,同事之情,哪怕是陌生人偶然間的相遇,也會給你帶來情感上的傳遞。
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環境,物質條件,文化水平,思想境界,交友層次,都會讓每一個人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情感個體。
每個人所感知的和傳遞的情感,各有不同。
難道這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嗎?
世界上有長相相同者,能力相同者,思維相同者,唯獨沒有情感相同者。
有的人認為婚姻是違背人性的規則,而我卻覺得婚姻是人類情感史上,最偉大的創舉。
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如果你只追求跟動物一樣的情感滿足,也沒有錯,文明社會的基礎就是思想自由。
能夠把一種自帶的低級情感需求,升華到兩人擁有情感共鳴,合二為一時,那才是情感最好的修煉。
唐僧西天取經還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獲取普渡眾生的真經,感情的修煉也是一樣,中間的苦難就是對人性的磨練。
成功者,如沐春風,醍醐灌頂。
失敗者,鄙夷唾棄,尋尋覓覓。
為什麼我們看到那些垂暮老者的愛情故事,會感動不已,不正是因為大多數人很難修煉到如此境界,只能感嘆羨慕。
多元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同階段不同年齡又有不同的感悟,人生感悟一直都在變化。
最後關於愛情,關於婚姻,我還是想告訴大家,摸著自己的心感受下,你自己需要感情嗎?需要被愛嗎?多問自己幾次,你就會有答案。
婚姻難就難在不以個人意志為基點,選擇對的人真的很重要,共同學習成長,達成一致信念,彼此有舍有得,互補包容。
切記,對的人,不會站在那裡等你,他一定是跟你共同修煉後,才能成為那個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