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從婆媳關係到原生家庭,國產倫理劇的矛盾變遷

2021-01-09 澎湃新聞

家庭倫理劇《都挺好》以蘇家母親猝死開場,「頂梁柱」的倒塌暴露了這個大家庭的全部問題,父親蘇大強(倪大紅飾)自私懦弱,大哥蘇明哲(高鑫飾)迂腐愚孝,二哥蘇明成(郭京飛飾)啃老無能,作為母親重男輕女觀念犧牲品的小妹蘇明玉(姚晨飾)與家人斷絕往來多年,靠一己之力出人頭地之後又選擇與家人和解……這部電視劇從播出之日起,圍繞著劇中人物關係的討論聲便不絕於耳,「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成為討論中的高頻詞彙。

武志紅在《奇葩說》。

「原生家庭」的概念脫胎於「原生家庭決定個人命運」的心理學命題,是心理學者武志紅著力強化的觀點,後被眾多心理學研究者證偽,但「原生家庭」的概念仍然進入社會討論話語中,用以指代個體出生成長的環境、家庭結構和家庭關係。在《都挺好》之前,出品方正午陽光的古裝家庭倫理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也對女主角的「原生家庭」著墨頗多,同樣獲得了很好的收視效果和社會討論熱度。

曾幾何時,家庭倫理劇王牌類型中女主角一直是對外的,大戰婆家三百回合,身上大多呈現出「三破一苦」的特質——破碎家庭、破碎婚姻、破碎情感、苦難人生。如今家庭倫理劇中的女性角色顯然更加強大,鬥爭對象也從姻親轉向血親。這一轉向背後,是社會中成員(尤其是女性)個體化程度的提高。個體不再被社會身份所束縛,自我不再是受外在需求所決定和影響的被動實體,自我實現和自由選擇成為個體化的核心內容。

鬥完婆婆鬥爸爸

所謂「家庭倫理劇」,一般被界定成以家庭成員、親屬之間情感糾葛為主要表現內容,以家庭為主要敘事場所,以揭示人物在家庭生活中表現出的道德境界、價值觀念為主旨思想的電視劇作品。這類電視劇作品通常圍繞著孝悌、親情、代際衝突、夫婦關係展開,劇情突出欲與理、情與法、義與利等矛盾,藉以反映社會,凸顯人性。家庭倫理劇故事背景大多設定在現代社會,從小人物視角入手,展現社會和人倫觀念的變化,對於反映社會主流觀念的變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家庭倫理劇這一類型伴隨著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四十年曆程。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家庭倫理劇便進入觀眾視野,1979年出現了講述父親病危之際子女爭奪遺產故事的短篇電視劇《爸爸病危》。由於家庭倫理劇貼近現實生活,有固定的收視群體,大多以室內戲為主,成本相對較低,市場收益穩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大地方電視臺逐漸市場化後,家庭倫理劇的數量逐漸增多。除了市場需求因素,政策調控也是家庭倫理劇大量湧現的原因。政策風險低的家庭倫理劇迅速填補了市場缺口,其中戲劇元素豐富的婆媳劇更是成為家庭倫理劇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類型。

千禧年後部分婆媳劇海報。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既有的大集體式生活方式趨於瓦解,原子家庭開始探索新的生活方式,類型化的婆媳劇雛形已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出現,代際矛盾逐漸凸顯。千禧年後,婆媳劇日趨壯大,主要原因在於這種人物關係結構包含了更多戲劇元素,城鄉差異、南北差異、階層文化差異、性別觀念差異都通過婚姻關係聯繫起到兩個家庭展現出來。以2007年播出、改編自作家六六同名小說的電視劇《雙面膠》為例,上海城市女與東北農村男結合,東北婆婆的缺乏自我、土氣、男尊女卑觀念與上海女青年的生活方式發生激烈碰撞,不斷迸發出戲劇火花。這一時期,大多數婆媳劇中婆婆的形象,就是傳統觀念對於女性束縛的具象體現。婆婆對於男性具有強依附關係,人生圍繞著男性展開,並要求媳婦重複自己的人生道路,是電視劇主要批判的對象。

家庭結構的精簡使得傳統文化中以父子血緣構建起了模式緩慢退出歷史舞臺,婆媳劇中的父親和公公的形象通常作為矛盾的調解者出現,隱藏在母親和婆婆身後,不再具備封建大家長式的絕對家庭權威。子女對於父輩經濟依附的削弱進一步消減了這種權威。然而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父權制家庭結構模式仍然作為婆媳關係形成的基礎隱藏在劇本的潛臺詞中。婆媳關係成立的基礎在於一個男人兼具兒子和丈夫這兩重身份,婆媳矛盾多圍繞著這個男性展開,然而女性角色很少和這個處在關係核心的男性角色產生正面衝突。這個搭建起兩個女性關係橋梁的男性角色不是鬥爭的對象,仍然對事態發展的走向起到決定性作用。婆媳劇中的女性,角色身份仍然需要通過男性角色的在場得到確認。她們首要的身份都是某個男人的妻子,其次才是女性自身。個體仍然是需要通過回應外部需求才能完成自身確立過程的被動對象。

電視屏幕上扎堆的婆媳題材家庭倫理劇很快走進了題材越寫越窄的困境,輿論的批評聲愈發響亮。批評者認為,以互掐、家鬥為表現形式的婆媳劇將婚姻中的矛盾無限放大,強調人性中的醜陋、突出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誇大描述家庭危機和失敗婚姻、撕裂親情的內容,容易對社會中的婚戀觀、家庭觀和物質觀念造成負面影響。受輿論影響,並伴隨古裝題材的再度興盛,婆媳劇逐漸淡出公眾視野,但從未走遠。隨著近年來政策對現實主義題材的傾斜,以及古裝劇再一次受到限制,家庭倫理劇又迎來了春天。

《都挺好》中的父親蘇大強(倪大紅飾)。

與家庭倫理劇上一次統治電視劇屏幕的時期不同,此前一直在潛伏在婆媳劇中的男性角色被揪到最顯眼的地方來,成為鬥爭的主要對象。《都挺好》中,母親的角色退居幕後,成為家庭倫理的潛臺詞。構建傳統中式家庭結構的父子血脈中,父親和兒子的角色在電視劇中都成為了問題和麻煩的生產者。父親的形象不再是早期家庭倫理劇中家庭權威的所有者、婆媳劇中的調停者,而是一個倒地嚷嚷著要喝手磨咖啡的麻煩製造者。父親被塑造成一個「公認的弱者」。阿耐小說中借二兒媳朱麗之口描述蘇家的父親蘇大強,「這個公公無論多自私、骯髒、噁心,但他的行動舉止長相年齡無不表明他是一個弱者,便是連笑容都是討好的笑,這樣的人,你敢拿他怎麼辦?你瞪他一眼,便是恃強凌弱,有理也說不清了。」

如果說以婆媳劇為代表的家庭倫理劇尚且停留在對傳統的反抗上,那麼不鬥婆婆鬥爸爸的家庭倫理劇則又向顛覆既有家庭權威觀念邁出了一步。

個體的生活

文化人類學者閻雲翔曾在《中國社會的個體化》一書中描繪了中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轉型後個體如何迅速凸顯出來。他指出,雖然存在地域、階級、性別和年齡的差異,但絕大多數個體在私人生活領域都從家庭、親屬關係、社區、工作單位以及國家的集體主義約束中獲得了更多的權利和選擇的自由。他同時指出,個體從社會性中解脫並不意味著傳統的社會團體不再發揮作用,相反,這些團體仍然是服務個體的重要資源。在現代社會結構逐漸原子化的今天,社會趨勢迫使人們成為積極自主的個體,必須對面臨的所有問題承擔全部責任。由於追求傳統、家庭和社群保護的備選項已經被抹去,社會制度對個體的影響更加強烈,個體對現代社會制度的依賴也更加強烈。簡而言之,個體從集團性組織脫離出來的過程就是一個從「為他人而活」到「為自己而活」的過程。社會取代封閉的家庭、集體、社群,為「為自己而活」提供了開放的空間。

儘管電視劇《都挺好》中一些劇情安排欠缺合理性,許多地方為了凸顯事件戲劇感和人物特徵而放棄對生活邏輯的尊重,在重男輕女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女主角蘇明玉(姚晨飾)一直被犧牲,長大之後見識了家人的自私、愚孝、任性之後仍然選擇繼續付出並最終走向和解之路。在電視劇主題上,《都挺好》仍然是一部宣揚主流價值觀中家庭觀念的作品,但不同於此前「三破一苦」的女性角色,蘇明玉依託於社會提供的經濟支撐,成為一個高度個體化的角色。

姚晨飾蘇明玉。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在討論個體化時特別強調,個體化並不等同於個人主義,也不等同於個性化,「既不表達一種現代社會盛行的個體主義或自我主義,也不代表個體可以自己隨意決定一種生活」,個體化是一種「徹底的一致性」,亦即「為自己而活」。

為自己而活就意味著去傳統化,從既定的情形和支撐系統中解放出來,將常態的生活變成可選擇的生活。貝克認為「為自己而活」包兩個方面,一方面它體現個體的自我認知,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自我取向對個體的束縛。這就要求經歷個體化的個體「過一種充滿不確定性的屬於自己的生活,感受這種生活與其他人各不相同的生活相對協調時所產生的壓力與動力。」個體不僅要有自我,也要在個體化的過程中積極貢獻。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文化」便形成了一種利他的新倫理。

個體化理論的存在,從側面證明了個體尋求自我和尋求親情之間內在的一致性。如果將蘇明玉脫離家庭的過程視為追尋自我的個體化過程,那麼母親去世後蘇明玉與父親和兩個哥哥重新建立聯繫、不斷磨合的過程就是個體在利他主義新倫理下積極貢獻的過程。個體化的自我與利他之兼容性暗合了大眾文藝作品對於價值導向和受眾心理的雙重追求,一方面大眾文藝作品必須貼合社會觀念才能贏得市場,另一方面又必須兼顧價值觀導向,不能主張撕裂家庭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手段。

個體文化需要依賴大眾媒介提供的符號效果來發展自身的力量並尋求認同,電視劇在促成個體化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縱使家庭倫理電視劇存在各種各樣為人詬病的問題,但無論內容側重點為何,這一類型都在表現個體與作為集體的家庭之間的碰撞,展示一種生活經驗,並藉由電視劇這一媒介入侵到人們的日常意識中去,從而將自我認同變成一種反思性的活動。媒體經驗與個人的現實經驗是無法達成一致的,許多觀眾也無法認同《都挺好》中角色的選擇,媒體經驗和現實認識無法整合形成新的共識,電視劇的大團圓結局並不能促成觀眾走向個體化的反方向。

縱觀中國電視劇四十年曆程中家庭倫理劇的發展,社會成員(尤其是女性成員)逐步從集體身份中剝離出來,在與強調人身依附的傳統文化不斷抗爭的過程中不斷確認和確立自我,隨著個體自我認識的不斷增強,挑戰的對象也更加趨近於既有文化的核心支撐者。如果說盛行一時的婆媳劇中,舞臺上的婆婆只是傳統父權的傀儡,那麼《都挺好》中「生命不息,作妖不止」的蘇大強則是走到臺上的父權代表,與他的兩個兒子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父權形象的多面向展示。對於如何平衡獨立的個體與社會的關係,電視劇《都挺好》不會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它只展示了一種人生經驗,供在個體化之路上匍匐前行的觀眾繼續深入思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新時代的婆媳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如何解決婆媳矛盾?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是極難處理的,可謂是世紀難題,也是最難調和的家庭關係,從來都是矛盾重重。婆媳矛盾的來源:雖然中國的社會形態已經逐步進入現代化,可家庭環境還是繼承了傳統大家族的血緣文化,沒有完全適應新時代的倫理。
  • 理性面對婆媳矛盾,構建和諧家庭—婆媳矛盾的成因及解決對策分析
    千百年來中國社會就是大家庭的群居,隨著家族成員增多,彼此之間的矛盾也就多了,嚴重影響著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古人很聰明,用三綱五常和女兒經等社會倫理來規範人、社會、家庭關係,雖然壓抑了人性,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進入近代社會後,傳統的社會格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社會進步思潮,女性的社會地位開始上升,婆媳矛盾也由此開始升級到新的高度。
  • 都市情感劇《都挺好》熱播,一部家庭倫理劇,不一樣的原生家庭
    近日,姚晨、倪大紅、郭京飛等人主演的都市情感劇《都挺好》熱播,看到都市情感劇這個定義,可能不少人都會失去興趣,畢竟不少打著都市情感劇招牌的電視劇,都是換湯不換藥,同樣的套路,不一樣的演員。不過《都挺好》這部作品,卻是走出了不一樣的路線。
  • 《都挺好》x 連花清瘟:原生家庭是一場無法自愈的「情流感」
    送走了重男輕女、家庭暴政的強勢老婆,懦弱的蘇大強終於迎來了人生的巔峰。作為家庭倫理劇裡的一股清流,這位老人不催婚不催生,嚴格貫徹「人生只有一次,我為自己而活」的真理。「蘇明玉,你不就是有兩個臭錢嗎」  劇中,當生活得了「情流感」,蘇母選擇用一句 「都挺好」維繫家庭表面上的光鮮。於是明玉「病」了,蘇大強「病」了。
  • 追了這麼久的劇,有沒有發現《都挺好》像咪蒙團隊影視作品?
    所以觀眾的痛點在哪裡、怎麼戳,正午陽光和咪蒙一樣早就找到了精髓,到了《都挺好》直接就一步到位,從「原生家庭」這種打擊面最廣的話題出發,不論是誰提到這個詞都能聊上十塊錢的。「原生家庭」這個詞在網際網路上流行起來大概有三、四年了。判斷一個話題火不火,在知乎上的問答數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在那裡,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數有四千多個,略遜色於婆媳關係的一萬二。
  • 婆媳大戰背後原生家庭的糾纏
    之前,因為小姑沒上班,一直佔在家裡面,陪父親母親過日子,他們夫妻倆因為上班的關係,呆在家裡時間不長。所以整個家庭都由父母和小姑在主導,他們在家顯得像客人一樣。他老婆自然會珍惜這種得來不易的人當家做主翻身當主人的感覺。所以父母和老婆兩邊都向他施壓,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他也曾經彷徨過是否答應母親要求,或者支持老婆的意見,心亂如麻。但是呢。
  • 怎麼評價《都挺好》?
    劇照      家庭劇《都挺好》已收官。它自從播出以來,吸引了數以億計的觀眾熱捧。對於這部家庭大戲,看看網友們說了啥?「都挺好」是劇中的父親蘇大強挺愛說的一句話,劇名就充滿了諷刺的意味,過得好不好自家人說了算,可實際上好不好就不知道了。《都挺好》把現代社會中大多數家庭關係描寫得淋漓盡致,原生家庭中重男輕女、父弱母強、對孩子的影響;父母年邁,養老問題、贍養問題上應盡的義務都在電視劇裡面有所體現。電視劇上映期間一直在微博熱搜榜上,引起了不少的話題討論,它的「火」是必須的,不是偶然的。
  • 為何外國的婆媳矛盾很少見?家庭「界限感」,輕鬆解決婆媳關係
    在國內的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關於婆媳矛盾的題材,引發觀眾的巨大共鳴。而從外國的電視劇中,很少見到有婆媳矛盾的劇情發生。就算在日常中同老外聊起婆媳矛盾,老外都會非常不理解,好像婆媳矛盾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特色一樣。
  • 婆媳矛盾問題真的出在婆媳身上嗎?
    所有家庭倫理劇,如果沒有婆媳矛盾,你都不好意思播放;那樣會導致上不了熱搜,不會引起廣泛的共鳴,進而收視率也不會太好,投資方爸爸賺不到錢。極端化、白熱化矛盾,這是影視題材的拍攝方法,這樣才能吸引觀眾。現實中的婆媳矛盾很可能沒有那麼誇張,正所謂:和諧的婆媳關係千篇一律,矛盾的婆媳關係各有各的不幸。
  • 《都挺好》:蘇明玉回歸原生家庭之路,其實都是用錢鋪出來的
    《都挺好》播出後,引發了全民討論,而且對蘇明玉的遭遇,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以八零後為分界線,八零後以上的群體,對蘇明玉的遭遇沒有太激烈的不滿情緒,但八零後以下的群體,對蘇明玉的遭遇表現出極大的憤怒和同情,言辭激烈地譴責趙美蘭。八零後(包含八零後)以上的群體的家庭中,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習以為常。
  • 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女孩,現在真的「都挺好」嗎?
    ———— —— · Start · —— ————你現在的性格,三觀,以及每一個行為動作,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就試圖戀愛,結婚,生子。我認為,這是對後代的不負責,也是對另一個人的不負責。
  • 江蘇衛視《都挺好》今晚開播蘇明玉的故事比樊勝美還讓人牽腸掛肚
    而如果真有這門測試,由正午陽光影業出品,改編自阿耐同名小說,今晚起登陸江蘇衛視幸福劇場的當代都市題材電視劇《都挺好》能列為備考教材。這部匯聚姚晨、倪大紅、郭京飛、楊祐寧、李念、高鑫、高露、陳瑾等全實力派陣容的現實主義劇集,一改以往國產都市家庭劇的慣用套路,聚焦這兩年非常火的「原生家庭」話題,思考家庭對子女性格養成的影響。
  • 婆媳關係是家庭矛盾的導火索,解決婆媳關係的關鍵就是要溝通
    感情破裂的原因,是由婆媳關係矛盾所導致,難免會說些風趣逗笑的酸話,這樣的酸話,掃到婆婆張大妮的耳中,像潑了一盆醋一樣發酵了,婆婆認為媳婦李二妮不守婦道,趁兒子不在家,找野男人給兒子戴綠帽子。李二妮感覺到丈夫疏遠了自己,肯定是婆婆從中作梗,背地使壞,挑撥離間自己和丈夫之間的關係,導致丈夫疏遠自己,就和婆婆的矛盾越來越深,以至於水火不容。這樣日積月累,即使李二妮也娶回了媳婦,並且孫子孫女都已經上學,這種矛盾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終於有一天李二妮爆發了,她受夠了婆婆和丈夫白眼,選擇了和丈夫離婚,從婆媳關係中解脫出來,成為了一個自由人。
  • 婆媳矛盾是家庭的主要矛盾嗎
    婆媳關係是比較難處的關係,因為是媳婦到陌生的一個家庭生活,肯定需要一定時間的磨合期,適應期。婚後的幾年是家庭生活的磨合期,由於異地生活的不習慣,家庭人員由生變熟的溝通期,都有一個適應過程,有點誤會,有點矛盾在所難免,習慣了就好,相互理解
  • 為什麼農村婆媳關係都挺好的!農村婆媳關係好的秘訣
    為什麼農村婆媳關係都挺好這以上三點都是最主要的原因,在農村很多男人是娶不上媳婦的,所以說一旦他們有了媳婦之後,往往都會過得非常的幸福,然而婆媳關係也會非常的好,一方面是農村的媳婦,她們從小就幫助家裡面一起幹活,非常的踏實,也非常的能幹,而她們認為婆婆就是媽,所以這婆婆比較孝順,就這一點來看,我們村的媳婦要比城市的媳婦好很多。而且農村的姑娘單純善良,沒有經歷過那麼多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他們對婆婆還是比較好的。
  • 為什麼婆媳之間難相處?婆媳關係矛盾焦點及婆媳矛盾根本原因
    婆媳關係是家庭關係的重要組成,也是最複雜的家庭關係。今天就為你來排難解惑,分析一下婆媳關係的矛盾焦點及根本原因。在現代做媳婦的二三十歲的職業女性看來,她與丈夫一樣是掙錢養家,兩人對家庭的責任應該是一樣的。那種妻子在家什麼活都得幹,連洗腳水都要為丈夫打到眼前的生活是她們所不能想像的。她們以自己的方式愛丈夫,認為那種事無巨細都要為丈夫打理好的家庭生活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現,夫妻雙方應該為對方盡平等的責任。
  • 有品|隨著時代的變遷,婆媳關係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兩名女性不約而同地希望從自己這裡得到聲援,會讓男人覺得,自己才是這個家庭的核心,家庭成員都以自己的想法為意志,這對於那些自我意識較強、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看法的男人來說,自然是令其感到滿足和得意的事情。母親、兒子、兒媳婦這三者間的三角關係建立在一種微妙的平衡基礎上,他們之間發生矛盾和爭執是極其正常的。當然,婆媳之間偶爾也有相處融洽的時候,最顯著的例子便是,當兒子在外面有情人的時候。
  • 看清婆媳矛盾的焦點所在,創造和諧的家庭關係
    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矛盾的焦點也不一樣,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問題的焦點,採取針對性的措施。 這是全生發展的第275篇文章 婆媳矛盾可能是現代家庭矛盾的焦點之一,一般家庭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到。婆媳矛盾的產生,原因很多。有人說,婆媳天生就是冤家,因為都要爭奪兒子或老公。
  • 如何處理婆媳、姑嫂家庭矛盾
    作者:秋雨田園 - 20200715人類是生活在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中的,沒有矛盾的家庭是不存在的。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個家庭,無論是有錢還是有地位,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矛盾。一個家庭是否和諧幸福,關係到一個家族的發展和未來,處理好家庭矛盾和家庭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 夫妻之間是單獨住,還是和原生家庭住,這就取決於原生家庭的習性
    ,但是受不住的話,那麼就能體驗到婚姻的惡果,婚姻就是一個沒有那麼容易收穫到幸福的,很多時候常態都是平淡,有時候夫妻之間也會產生分歧,這種事情也是經常,很多時候都要面對著意想不到的矛盾,就是這樣很多人都對婚姻有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