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也在父親離開後沒幾個月,遇到庫車招工,報名後就離開哈密去庫車,據她說在那裡當油漆工。也幸虧在新疆,使一家人躲過了三年自然災害引起的大饑荒。新疆遠在邊陲,建國初期大力發展屯墾戍邊,加之農業生產以雪水灌溉為主,受災害的影響較小,查閱人口數據,三年中人口死亡率為平均水平,遠遠低於四川、安徽、河南、山東等地。
父親59年到了喀什,在喀什市農機廠當學徒,從此一人在喀什待了近7年,這7年間母親僅去喀什見過父親一面,現在看來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提起那段往事,母親總是嘆氣,而且不願多講,後來慢慢從她零星的描述中知道個大概。據我猜測,父親年紀小,一開始並不知道婚姻意味著什麼,而且母親不識字,沒有上過學,又大父親兩歲,這就造成了兩人沒有共同話題,也是在那個年代他們的婚姻能持續下去,當今的社會不太可能了。
那年母親21歲,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紀,但從農村出來,不識字,只能做最辛苦的工作。但她也沒有什麼怨言,從小勞動慣了,刷刷油漆不算很重的活,遠不及以後受的苦和委屈。在庫車期間基本還是充實和快樂的,據母親說那時工友還打到過野豬,大夥改善了一下,節日聚餐偶爾還有酒。到庫車後和父親聯繫上了,母親說男同志花錢多,還給父親寄過錢。母親對父親是死心塌地了,而父親對母親頗為冷淡,母親曾去喀什探望過父親,父親接到母親後沒住幾天就讓母親回庫車,說母親在這裡沒有工作,當時的場景肯定不止這些話,母親很傷心,當初義無反顧的和父親移民甘肅,離開父母和自己的家,一路走來,顛沛流離,而丈夫又不能踏踏實實過日子。
回到庫車後繼續刷油漆,期間曾祖母過世,爺爺在哈密可能過的也不好,於1963年左右帶著奶奶姑姑回河南老家。過後沒多久母親工作的煉鋼廠倒閉,就把工人遣散了。當時母親沒有想著再去找父親,就回到了河南,畢竟家人都在那邊,而且上一次去看父親時傷了她的心。回到河南母親和爺爺奶奶姑姑一起繼續務農,操持家務,日子過得也平淡。1965年左右姑姑嫁到了鄰村楊姓人家,並跟隨丈夫去了湖北京山,父親那時在工廠中學習技術。
據父親描述,在工廠時一開始不受重視,文化程度低,學徒工,又不善巴結領導,許多學習培訓的機會根本輪不上他,「只有埋頭鑽研技術,休息日也待在車間琢磨,看了別人外出學習帶回的技術資料,進行反覆推敲,對原來的技術加以改進和創新,提高了效率,節約了工時,前前後後的技術革新有三十多項,業餘時間學完了高中課程,有準備學習大學課程」。
父親有一師兄,張學興,江蘇江陰人,初中文化。此人能說會道,頭腦靈活,後來升任廠委秘書,因為與父親是師兄弟關係,父親工作表現出色,加上師兄的提攜,在工廠父親順利入了團,做了團幹事兼任工會幹事,同時廠黨組織給予父親預備黨員的資格。
在工作上父親愛崗敬業又刻苦努力,但對家庭一直不太上心。母親看過他後,父親不想和母親繼續過下去,去了好幾封信提出要離婚,對此母親堅決不同意。我沒有查過那時的婚姻法,是不是離婚必須兩人都同意才可以,沒有分居多少年可以起訴離婚的說法,反正父親也沒辦法。這樣的日子沒有持續多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圖文無關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