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經歷著快速的城市化,城市人口規模迅速擴大,城市老年人口群體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據預測,城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由2011年的8209萬增長到2050年的3.8億,佔城市總人口的比例將由2011年的7.9%增長到2050年的35.8%,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將由2011年的962萬增長到2050年的8256萬,佔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將由2011年的11.7%增長到2050年的21.46%。
目前,我國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出現新的變化趨勢,獨居老人的比重大幅增長。根據「六普」數據,2010年城市70歲及以上獨居老人已經達到483萬人,佔到70歲及以上老人的14.0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家庭主流化使更多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勞動力人口空前活躍的空間流動、計劃生育帶來的少子化等因素也使獨居成為很多老年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目前大部分70歲及以上的城市老人一般會有子女在同一城市居住,可能是「一碗湯的距離」,彼此關照且互不打擾,這樣的居住安排有助於家庭和諧,減輕獨居老人的孤獨感。
2019年9月20日,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三康廟社區的老年居民使用健身器材鍛鍊身體。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5個城市2153個樣本調研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未來十年我國城市老年人口居家養老保障體系研究」課題組開展的「中國大城市城區70歲及以上獨居老人狀況和需求調查」。
該調查依據我國區域分布與社會經濟狀況,選定上海、廣州、成都、呼和浩特和大連5個城市作為調查地區,採取四階段隨機抽樣設計,依次選取5個城市中有代表性的行政區域、街道、居委;從被選中的居委中,按習慣的門牌號從前到後抽取50位(上海為100位)70歲及以上獨居老人作為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是2012年12月31日年滿70歲及以上、在調查時常住本地區半年以上的獨居老人(以晚間睡覺僅1位老年人為準)。分析樣本為2153個。
該調查收集了個人信息、經濟收入和社會參與、健康和照顧、居住和家庭設施、文化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豐富信息,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
調查主要發現(一)城市70歲及以上獨居老人的孤獨感現狀和樣本分布特徵在被調查的城市70歲及以上獨居老人中,從來不感到孤獨的比例是39.76%,有時感到孤獨的比例是44.68%,經常感到孤獨的比例是15.56%。
獨居老人的居住環境和社會關係與孤獨感有著緊密的聯繫。子女與獨居老人住在同一居委會的約為21.6%,超過一半的住在同一城市但不同的街道或鎮。還有大約7.7%的獨居老人子女住在其他城市或其他省份,這個比例雖然比較低,但是當這些獨居老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子女會由於距離太遠無法提供。雖然獨居,但是大多數老人與家人都有比較頻繁的聯繫,每天有聯繫的佔26.8%,超過2個月看望或聯繫的只有約10.5%。獨居老人對與家人關係的評價都比較積極和正面,老人自評關係「很好」和「好」的比例約為86.2%,自評「差」的只有1.25%。
雖然常說「遠親不如近鄰」,但是獨居老人與鄰居的聯繫頻率低於與家人的聯繫頻率,這可能與獨居老人參加社區活動的比例比較低(不到50%)有關。不過,獨居老人與鄰居基本能夠保持不錯的關係,只有約1.8%的老人認為與鄰居的關係差。大約6%的老人在過去兩年由於搬遷、親人去世或其他原因失去子女的幫助,約19.2%的老人失去其他人的幫助。
(二)影響城市獨居老人孤獨感的因素1.人口特徵、社會經濟狀況對孤獨感的影響。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自評經濟狀況和所居城市均顯著影響獨居老人的孤獨感。
年齡的影響不是線性的,僅80-84歲組高齡老人產生孤獨感的風險顯著高於70-74歲組老人(參照組),其他年齡組與參照組沒有顯著差異。
女性獨居老人比男性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其發生風險比男性高約45%。沒有配偶的獨居老人產生孤獨感的風險比有配偶的獨居老人高約52%。
受教育程度越高,獨居老人發生孤獨感的風險也越高。小學教育程度的獨居老人與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獨居老人的孤獨感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初中教育程度的獨居老人發生孤獨感的風險大約是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獨居老人的1.31倍,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獨居老人大約是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獨居老人的1.9倍。
老人的自評經濟狀況越差,發生孤獨感的風險也越高。自評經濟狀況困難和一般的獨居老人的孤獨感發生風險比寬裕組的孤獨感發生風險大約分別高78%和40%。這與我們的認知相契合,經濟狀況較差的獨居老人會比較擔憂自己的生活和養老,同時,與富裕老人對比也會產生心理落差,這些可能成為孤獨感產生的誘因。
居住在不同城市的獨居老人的孤獨感發生風險有顯著差異。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是:從北到南,獨居老人的孤獨感發生風險是遞減的。呼和浩特的獨居老人孤獨感的發生風險是上海獨居老人的近2倍;大連獨居老人的孤獨感與上海的獨居老人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前者發生的風險要比後者高;廣州和成都獨居老人的孤獨感的發生風險顯著低於上海獨居老人。
2.社會關係對獨居老人孤獨感的影響。我們的研究發現,中國城市獨居老人在與鄰居的交流中大多能保持不錯的關係,但是來自鄰居的支持並不顯著影響獨居老人的孤獨感。這極大地凸顯了家人(主要是子女)在獨居老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性。子女與老人的居住距離往往決定著能否與老人進行頻繁的聯繫與互動,所以子女的居住距離越遠,獨居老人的孤獨感越強。由於獨居老人對家人的情感依賴,所以對於最近3個月內與家人聯繫頻率較低,或與家人關係較差的老人更可能產生孤獨感。
可見,與家人的緊密聯繫以及維持良好的關係有助於排解城市高齡獨居老人的孤獨感。
由於各種原因失去可提供幫助的人對獨居老人的孤獨感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與沒有失去提供幫助的人的獨居老人相比,失去子女的獨居老人產生孤獨感的風險高約65%,失去其他提供幫助的人可以使獨居老人孤獨感的發生風險提高約76%。可見,損失社會關係,不論是失去子女,還是失去配偶以及其他能夠為老人提供幫助的人,對獨居老人的打擊都很大,會導致其強烈的孤獨感。獨居老人是否參加各類社會活動並不顯著影響其孤獨感。
3.健康狀況也是影響城市高齡獨居老人的孤獨感的顯著因素。自評健康狀況一般和不好的獨居老人孤獨感的發生風險分別是健康狀況好的獨居老人的約1.94倍和2.25倍。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獨居老人比能自理的獨居老人的孤獨感的發生風險高約1.9倍。認知能力在本文的研究中並不顯著影響獨居老人的孤獨感,這可能和我們篩選樣本時將認知能力較低的老人排除在外有關。
結論與思考伴隨著少子老齡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獨居逐漸成為城市高齡老人普遍的居住方式。孤獨感作為影響城市高齡獨居老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備受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關注。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城市高齡獨居老人的孤獨感及其影響因素,得到了一些值得討論的重要結論。
(一)城市70歲及以上獨居老人的孤獨感水平較低相比於其他一些類似研究,本文的城市高齡獨居老人的孤獨感較低。樣本中有39.76%的獨居老人從來不感到孤獨,有時感到孤獨的有44.68%,經常感到孤獨的只有15.56%左右。在上海崇明區開展的一項針對60歲及以上獨居老人的調查中,具有較低水平孤獨感的佔比15.4%,中等孤獨感的佔比58.9%,較高水平孤獨感的佔比25.7%。與該項研究的結果相比較,本文的獨居老人的孤獨感水平較低。上海崇明區以農業為主,年輕人大多都在區外就業或讀書,獨居老人可能會有更大的孤獨感。
還有研究發現,老年人(不分獨居與非獨居,不分城鄉,包括70歲以下的老年人)有較低水平的孤獨感大概在19%-51%區間內,中等水平的孤獨感為41%-56%,較高水平的孤獨
感為9%-25%。本研究中的城市高齡獨居老人的孤獨感較低可能在於孤獨感的測量方式與其他研究不同,我們只使用一個問題來度量孤獨感,而其他研究有的使用UCLA量表。
UCLA綜合了20項指標測量情緒和情感體驗,其複雜度高,有可能導致被調查者孤獨感的得分較高。
此外,城市可以通過提供更豐富的生活和更加健全的保障及服務降低獨居老人產生孤獨感的風險。目前70歲及以上的老人還是以多子女為主,由於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獨居老人的子女不需要遷移到異地而獲得工作,同城不同住的居住方式使得子女能夠為獨居老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從而降低獨居老人產生孤獨感的風險。
(二)人口特徵、社會經濟狀況和健康狀況顯著影響城市獨居老人的孤獨感女性、無配偶以及經濟狀況較差的獨居老人更可能產生孤獨感,本文發現的這些結果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這3個特徵也是獨居老人的普遍特徵,比如,在本文的樣本中,女性的比例約為71.2%、無配偶的比例約為84.4%,經濟狀況一般和貧窮的比例約為68.2%。這些類型的獨居老人需要特別的關注。
通常來說,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老人有更多的資源來消減獨居的負面影響。但是,本文發現,受教育程度高的獨居老人的孤獨感發生風險高於受教育程度低的獨居老人。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擁有更豐富的社會資源,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也會比較多,獨孤感發生風險比較低。但是,豐富的社會資源對情感和情緒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甚至有可能是負面的,從而會增加孤獨感發生的風險。
正如本文所發現的,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並不能降低獨居老人孤獨感的發生率。而且,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層次相對較高,內容也相對豐富和細膩,當較高的需求預期與較低的現實之間產生差距時,則會增加孤獨感。
健康狀況較好的獨居老人獨孤感的發生風險也比較低,這一發現印證了以往健康對孤獨感影響的研究結論。究其原因,老年人患病以及身體機能下降會影響日常活動,社會交往相應減少,社會活動的參與也減少,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另一方面,健康狀況較差的獨居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幫助和照護比較多,其自我效能感差,也會導致他們產生孤獨感。
(三)城市高齡獨居老人的孤獨感存在南北地域差異呼和浩特、大連、上海、廣州和成都的獨居老人的孤獨感從北到南越來越低,表現出明顯的南北地域差異。這可能和地理氣候有關,也可能和城市化進程和城市建設對原有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生活的影響有關。
呼和浩特地處北方,調查進行時天氣寒冷,老年人只能在室內活動,而且有很多老的小區是沒有公共活動空間的。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設速度很快,改造舊城、建造新城,打斷了以往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生活的聯繫,新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生活的聯結機制尚未建立,即使新的小區有公共活動空間,但是並沒有形成能夠進行有效的社會交往的環境,獨居老人在這樣的環境中非常容易產生孤獨感。
大連地處海濱,氣候比呼和浩特暖和及宜人,獨居老人的孤獨感低於呼和浩特。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比較高,城市生活非常便利。但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大量的外來人口湧入上海,城市文化呈現多元性和異質性,且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彼此相互融合,在這樣的環境中,上海獨居老人孤獨感的水平處於中間。
廣州地處華南,和上海相似,也是人口淨遷入的國際大都市。但是,廣州宗族觀念濃厚,在城市化進程中原來的生活肌理沒有被打斷,而且廣州的休閒娛樂和飲食文化豐富,這些能夠為社會資本的產生提供極大的便利,有助於降低獨居老人的孤獨感。
成都地處天府之國,有豐富的休閒娛樂與飲食文化。在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經濟轉型中還保持了傳統的社會生活和情感連接。這些特點為社區居民(包括獨居老人)的社會交往提供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使獨居老人有較低的孤獨感。
(四)家庭支持能有效降低城市獨居老人孤獨感的發生風險有效和親密的社會支持對降低獨居老人孤獨感的發生風險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通過促進獨居老人的人際關係和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來消減老年人的孤獨感。
我們的研究發現,來自子女和家人的支持比來自鄰居的支持更重要,這和其他關於中國獨居老人孤獨感研究的結論一致。但是在西方國家,朋友和鄰居的支持對預防和緩解老年人的孤獨感非常重要,這種差異可能與中國傳統的家庭和親情文化有關。中國人通常與家人保持非常親密的聯繫,彼此間提供很多幫助。獨居老人也更加看重和依賴子女和家人的支持和慰藉。雖然與鄰居也保持來往,但多是禮尚往來,是淺層次上的交流,而孤獨感是較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因此與鄰居的交往對降低獨居老人孤獨感的發生風險的作用很微小。我們在分析中也曾考慮加入獨居老人與社區幹部的交往和關係狀況這兩個變量,但是這兩個變量對獨居老人的孤獨感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和社區的治理和建設資源匱乏、來自社區幹部的支持不能真正滿足獨居老人的需求有關。
在過去兩年內由於搬遷、親人或朋友去世以及其他原因失去能夠提供幫助的人對獨居老人的獨孤感有非常強烈的影響作用。獨居老人面對子女、親人和朋友的離開非常脆弱,特別是失去那些對自己很重要、為自己提供很多幫助的人後,獨居老人很可能會將自身封閉起來,也可能再難發展或接受新的社會關係,從而感受到非常強烈的孤獨感。因此,當獨居老人的居住地發生變化,周圍是不熟悉的社區,或者親密的親人和朋友離世時,要特別關注他們的行為和情感變化。如果出現減少社會交往,並將自己隔離起來的情形,一定要及時採取措施來關心和照顧老人,以應對和減輕老人的孤獨感。
概而言之,儘管本文所使用的調查數據不是專門針對獨居老人的孤獨感,而且受經費的限制和抽樣的困難,僅選取5個相對有代表性的城市來抽樣,從中只能對城市獨居老人的孤獨感有一個總體的認知,而不能從多個維度深入考察獨居老人的消極的情感體驗,但是,本文實證分析所得到的結果,仍應引起社會和政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目前70歲以上的老人一般擁有多子女,家庭支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比較高。但隨著獨生子女父母逐漸步入老年,人口的快速遷移流動和關係的變遷使得更多的老人和子女分開居住,甚至相互間異地居住,今後獨生子女即使願意也無法為老人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
在這種情況下,來自鄰居、朋友和社區幹部以及志願者的支持會由於其較高的可獲得性和便利性而越來越重要。但是,由於我國城市化進程重塑了城市居民(包括獨居老人)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生活,加之社區建設尚不成熟,因此,如何構建有益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使鄰居和社區幹部以及志願者對老人的支持能夠真正有益於老人,滿足老年人特別是獨居老人的需求,減輕其孤獨感,已成為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目前在許多社區中推行的結對互助活動、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服務的老夥伴項目等,幫助了很多有需求的老人,包括獨居老人,也推動了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使這些活動進一步規範化和持續進行,不僅需要社區的努力和建設,也需要國家與政府的支持和引導。
[作者李強系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會發展學院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徐剛系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人口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張震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人口研究所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未來十年我國城市老年人口居家養老保障體系研究」、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我國老年人的自評幸福度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老年人健康預期壽命的區域差異、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本文首發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刊發時做了刪節和改寫](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