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就是和父母之間可歌可泣的對抗史

2020-09-22 貓影記

1

我童年對父母的第一次抗爭,是因為一碗中藥。

那會兒我還太小,沒見識過社畜的生活,以為全世界最臭最苦的東西就是中藥,於是滿腦子都想著怎麼逃脫這悲慘的命運。

決定行動是在一個平靜的傍晚。

那天,我爸不在家,我媽在廚房裡煎中藥忙的連我摳鼻屎都沒管,而我平日裡停在陽臺裡的小三輪車卻不知道為何停在家門口看著我。

夕陽照在它身上,發出正道的光。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沒有再猶豫,在我媽端著中藥從廚房裡出來的空擋,我果斷地跑出大門,騎上我心愛的三輪車,慌不擇路地逃跑。

那一刻,我人生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是「自由」,自由是風在耳邊吹拂,是不用再喝中藥,是我騎著三輪車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然而我媽歇斯底裡的「你給我站住」很快就從身後傳過來了。

事情的bug就在這裡,作為一個體育常年不及格的死宅,卻擁有一個學生時代在運動會上叱吒風雲的老媽。

我在前面跑,我媽在後面追,夕陽西下,母慈子孝。

當我媽抓到我的時候,我甚至還沒騎出小區門口。

自由之翼就此被折斷。

當天晚上有沒有被男女混合雙打我已經不記得了,很有可能是因為場面過於可怕,我機智的大腦自動屏蔽了那段記憶,給了我一個快樂的童年。


2

長大了一點後,我死宅的天命逐漸顯現了出來,具體表現在抱著電視就不放,一看動畫就入迷。

但是身為一個對孩子嚴格要求的家長,我爸媽怎麼可能會讓我如願呢?

當代中小學生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和中國家長對好成績的要求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膠著。

我媽把電視機電源拔了,我就掐好她回家的時間看;我媽開始摸電視的後腦勺,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就用電風扇對著它吹。到最後,我心思縝密到連電視的頻道、音量、遙控的擺放位置都能完全按照我媽出門前的樣子還原好。


現在想起來還是忍不住感嘆,我在這上面的記憶力要是能用在背英語單詞上該多好。

這種鬥智鬥勇的生活,在初中達到了頂峰。

為了讓我安心讀書,我爸媽決定不讓我玩電腦。

這對當時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因為《終極一班》正放到了最關鍵的部分。

但爸媽的意思是不可違抗的,儘管我多方阻撓,我媽還是當著我的面,把電腦插線板放進了衣櫃裡面。

不過,他們還是小看了我作為炎亞綸粉絲的意志力。


我爸媽每天四五點就會出去擺攤,在他們前腳剛邁出門,我後腳就從床上爬起來,找到插線板打開電腦看劇,在他們回來給我做早飯之前再把一切恢復原狀。

可惜沒過多久,還是被我爸發現了。

這一次換成他來給插線板找安身之處,於是我再也沒有找到插線板。

直到中考結束後,我爸才在門口放著的一堆當鞋架用的鞋盒裡拿出了那個插板給我。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常年沉浸在抗日神劇中的他老人家如是說。


3

上了高中後,我和爸媽之間的對抗就愈發激烈了,因為隨著漸漸長大,我有越來越多想法是跟他們不一樣的,而他們也漸漸暴露出了無力的地方。

我爸至今還會時不時後悔那時僅僅因為我的高中是以文科見長而非要我報了文科,因為事實上我的理科成績要比文科更好一些。

這段時間我們家的親子關係一直在崩潰的邊緣徘徊,青春期的叛逆和反骨、老一輩古板的思考方式讓我們雙方都疲憊不堪,若不是常年住校讓我們產生距離美,恐怕幼年時離家出走的戲碼又會重現。

最終的矛盾是在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爆發的。

我執意要去學中醫,哪怕分數隻夠我到偏遠地區上學;而我爸執意讓我報考師範,因為師範穩定。

在一次次激烈的爭吵中,我爸終於爆發了,把車停在路邊叫我滾。


想想口袋裡沒有一分錢,我慫了。

這件事最後的解決方式,就是由我爸決定學校,我自己決定專業。於是,在2010年的秋天,我去了一所師範學院的非師範專業報導了,我爸很滿意,我也很滿意。他覺得在師範讀書就有機會轉專業,但我對他的春秋大夢視若無睹,甚至倔強到在畢業後找了份100%專業對口的工作。


對抗史到這裡基本接近了尾聲,儘管還是有很多意見上的不合,但我一人在外,他們擔心都來不及,在電話裡從不說重話;而我每天都想著家鄉的大閘蟹醬油肉鹹魚幹和家裡的各種飯菜,全指望著他們隔段時間給我寄好吃的來過日子……

再往後,當我做了社畜,挨了社會的毒打,對抗,也根本不值一提了。

從童年到青少年,我和我爸媽無數次地互相傷害,也互相說了很多誅心的話,但現在都已經記憶模糊。

能想起來,反而是在上大學前我爸對我說的那句:「在大學裡你想做什麼都行,反正我知道不管怎麼樣,你一定不會學壞。」

我的自由之翼回來了。

相關焦點

  • 華雅智航李軍:擰巴的人生,源於和父母的對抗
    這種強烈體現在:你如何對我,決定了我如何對待我自己!在人的一生中,有一根弦是只有父母才能撥動:「我值得被愛嗎?我存在有價值嗎?」。如果這根弦一旦被父母粗暴地扯斷,而且也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孩子便會花一生的時間來和父母對抗,甚至不惜以毀掉自己的方式,只為證明我活著是有價值的、我是被愛的。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有人說,自打知道有原生家庭這個詞之後就感到格外無助,因為從我知道我是出生在這個家庭的那一刻開始,相比擁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的人,我已經輸了!在所有感覺自己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的心裡或許都有一個最無奈的痛點,一開始以為可以改變父母,後來以為至少可以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很久以後才發現,既沒有改變父母也沒有活出想要的人生,在與原生家庭曠日持久的對抗中,為何你始終沒有贏!小妮過去一直覺得在為自己而活,直到40多歲遇上婚姻危機,才開始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薦讀|我的童年〈三十一〉
    《一》、我童年時期的回憶!人生來感覺到都很美好,是因為還不知道什麼叫幸福,什麼叫痛苦,只知道活著就是幸福。《二》、我童年時期的回憶!命運就是一臺戲,我就是戲裡面的小主人翁唱主角的,但必須聽從導演的擺布。
  • 男人的喝酒史,就是他的奮鬥史
    可以說,男人的喝酒史就是他的奮鬥史。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的責任。四十歲的人,是人生輝煌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家庭貢獻最大的時期。此時請客吃飯的對象,也是有一定社會閱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消費更注重品質和品位。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那麼如何對抗才能獲得快樂?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而生命不正是如此嗎?量子力學的奠基人薛丁格把熵增理論擴及到生命領域,他在《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中寫到: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我們之所以生存不正是我們體內的細胞、原子各就其位有規則地排列促成一系列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我們才得以生存,任何一個極其微小的改變,我們便可能死去。
  • 所有的秘密,都藏在童年裡
    女孩靠著一襲黑衣保持著和父母的精神聯繫與認同,她以這樣的方式,既思念著父母,又對抗著被遺棄的命運。而那場童年時未完成的舞蹈,讓她在以後的歲月裡,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方向。因為兒童最早體驗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便是家庭重要成員之間的關係。有人說:「如果你想毀掉一個人,那麼就毀掉他的童年。」的確,每一個犯罪者或心理疾患者,他們所有的負面心理和動機,都能在童年的經歷中找到元兇和答案。反之,一個人優異的特質與習慣,往往也是滋生於童年時代。
  • 對抗基因裡的劣性就是在努力的生活
    我最近總是看到「純粹的愛」這幾個字。能得到純粹的愛不容易,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純粹的愛」能否長久?我認為這幾個字和婚姻這個詞是相互衝突的。為什麼說越成熟的人越難結婚,因為要考量的東西太多。物質條件這個不用說了。更重要的是要看人本身和他的家庭。不可否認,婚姻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繁衍後代。
  •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過的快樂嗎?生活在農村的我,家裡有父母和姐弟五人,家裡好窮,但也不至於挨餓,田地特別的多,有十畝的稻田,還有十畝地,家裡養了牛,豬,鵝,雞,上小學的時候,我和姐姐早上就要用石磨推一大桶的豆漿,是用來喝的嗎?不是,用來餵豬的,推完豆漿就吃早餐上學,上學大概走二十分鐘左右到學校。晚上放學顧不上寫作業就要去放牛了,我們還經常邊放牛邊砍柴,沒零花錢還可以砍柴賣,賣給誰?
  • 想要對抗不滿,只能「學會寬恕」
    生活不可能完全符合期待,誰都受到過傷害,有人童年被父母忽視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有人受到陌生人的侮辱和冒犯,有人遇到朋友的謊言和背叛……當不滿和傷痛腐蝕著我們的信心,給生活蒙上陰影,很容易陷入思維定式——故事中都有一個壞人,壞人導致了現在的局面,而自己是受害者。當新的壞事情發生時,被歸類到「人們不愛我」「生活不公平」,再一次激起心底的無助和憤怒。
  • 治癒我的童年,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童年
    自己的童年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家中有兄弟姐妹四人 ,小時候父母為了賺錢養大我們,也是各種苦活累活都幹,有養過雞、養過魚、開過小賣部,但還是經濟捉襟見肘 ,沒到交學費時候,父母就開吵,有時候還會打架,經常在睡夢中,聽到他們吵架,打架,內心充滿恐懼,吵架的情況在我上高中的時候開始緩解
  • 我的童年之童年的煩惱
    小時候一直夢想能夠成為一個作家,自己寫的東西能夠引起共鳴,有足夠多的讀者,人生走過三十載,這個願望還沒有實現,如今利用閒暇時間,時常回憶過去,所以還是想寫寫自己,寫寫父母,寫寫童年……童年對於我來說,喜憂參半吧,從記事起,感覺就已經有了煩惱,發愁弄丟家裡的鑰匙,發愁弟弟調皮,教訓他時,他會告狀,發愁為啥別人總是喊我小胖墩等等等等,這等等等等好像是在說明我的童年似乎過得並不快樂
  • 童年缺愛的人,成年後缺啥?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生理上的童年終將消逝,但心靈的童年總會伴隨終生。」 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如果你的童年幸福,那麼潛意識一生都會為你傳達幸福和快樂的信號;反之,如果你的童年缺愛,那麼你的童年潛意識會時刻拉低你的生命能量,讓你陷入生活的泥沼。 童年缺愛對我們一生的影響實在深遠!童年缺愛的人,成年後會怎麼樣呢?
  • 三個表弟的戀愛史:讓我歡喜讓我憂
    先說說大表弟的戀愛史:一、大表弟我爸排行老五,大表弟是六姑家的孩子,家裡的獨生子。但女孩的父母和奶奶玩起了車輪大戰,三個人輪番上場去相看大表弟。都說女孩一會就來,等了兩個多小時,也沒有出現。我感到有點好笑:都什麼年代了,女孩自己不出面,家裡人代為相親?要么女孩太軟弱,還是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么女孩就沒有打算參加今天的相親。沒想到第二天熟人把女孩的微信告訴了,讓兩個人自己聯繫。
  • 父母的婚姻,我的童年陰影與痛
    大家好,我真正姓什麼我也不知道,因為我聽母親說我親爺死的早,奶帶著父親和大伯還有一個叔叔改嫁到這個村的就跟這家姓了,他們姓馬,在這裡簡稱小馬吧,我是90年生,今年30歲,在我小的時候沒嘗到過父母給的關心和愛護,只有母親的罵和打,還不讓吃飯,那時候家裡的糧食交了公糧就不夠吃了,飢一頓惡一頓的,從小沒穿過新衣服新鞋,過年的時候會問大人要,買不買看大人心情了,剛才說到母親不讓吃飯,是因為她過的不好,
  • 我和我的童年
    我作為一個多餘的女孩,被送到了養母家。養母家,有兩個哥哥,大哥大我9歲,2哥大我6歲。小時候的記憶,真的太過模糊,很多都想不起來了……養母和養父,常常說我,小時候很乖,不哭不鬧。養父說我小時候,經常告大哥黑狀,導致大哥常常被責罰;他說,小時候家裡養了一隻大公雞,因為差點咬到我,所以被他一棍子打死了。到現在為止,他們說起我的小時候,笑容都是燦爛的。仿佛我還是那個天天跟在母親身邊跑來跑去的小屁孩,仿佛我還坐在父親懷裡跟他一起看著漫畫書。我的童年是快樂的。
  • 每個人都有一部童年血淚史,你怨恨父母嗎?網友:長大就是奇蹟
    以下精選網友評論,每一條都是一部童年血淚史,他們怨恨父母嗎?我父親這個人很殘忍,我3歲的時候,當著我的面,把家裡養了2年的狼狗勒死了,就為了吃肉。那隻狗每天接我從幼兒園回家,還會自己過馬路,走上4公裡去我姥爺家接我。我8歲的時候,父親癌症去世了。世界上少了一個惡人。我母親下崗了,因為讀書少,人又懶,一直靠賣家裡的東西生活。最後家裡幾間屋子都賣光了。我的童年就是貧窮和困苦。
  • 童年和現在的對比照走紅,細看惹人淚目,有人夢想已成真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網友曬童年和現在的對比照走紅,細看細節惹人淚目,有人勵志圓夢,並且夢想已經成真,還有人從小美到大,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吧! 童年和現在的對比照走紅,簡直是「如出一轍」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在之前的照片大多都是
  • 教養失格:那些被不合格父母戳破的童年
    本期顯微故事的講述者是Sisi,她帶來了四個人的童年故事。戳破童年的,有老師、有父母,有的人的創傷已經痊癒,有的人還在尋找治癒的路上。童年本該是白紙一張,但這些不合格的父母潑上了墨點,未來還如何展現出本該有的絢爛圖案?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彌補和整合他自童年時代所形成的性格。
  • 童年的新衣裳和藍瓦房
    他去了的時候,我一下子覺得安詳的天空上出現了一個無法抹平的大洞。十幾年後母親去的時候,我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一個母親在的溫暖時代。好久,我都不敢去想曾經擁有的一切。 直到有一天,一個特別晴朗的冬日早上,陽光灑滿了陽臺,我聽著音樂看了一篇寫童年的文章,心中瞬間像置身童年。
  • 最後,我也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而這股埋怨無非是我討厭父親人前一副慈祥模樣,人後面對幼年犯錯的我冷言冷語嘲諷有加,那一句句反話讓我怒由心生,恨不得犧牲一切同他對抗。除此之外,莫再是母親對我們的不耐煩、抱怨,每一個不耐煩而暴躁的母親都是我童年恨不得逃離的對象。但是,我最後絕望的發現,我討厭父母這樣,但是有了孩子後,我越來越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