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7-29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數:0
撰稿|朱林興(上海,教授)
這些年來,我們公開出版的掛曆、檯曆上,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頁面赫然印有「父親節」三字。
不錯,這天確實是父親節。不過,它是美國的父親節,而不是我國的父親節。父親節具有豐富的政治文化內涵。著名漢字學家羅建平教授指出:就漢字本源而言,「父」是斧的本字,手持斧頭,權威的象徵。這個權威的放大,就是國家的象徵。各國設立的父親節都不在同一日。把美國的父親節認同為中國的父親節是很不妥當的。
中國人有沒有父親節?有!1945年8月8日,抗戰勝利的曙光來臨,上海許多有識之士為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爸爸們,特地提出父親節的構想。抗戰勝利後,當時的中國政府認定有著「爸爸」諧音的8月8日為父親節。
再看美國的父親節,由住在華盛頓州斯波坎的布魯斯多德夫人倡導,目的是紀念自己勞累而死的父親威廉斯馬特。直到1972年,尼克森才正式籤署文件,將每年6月第三個星期日定為全美的父親節。
顯然,中國的父親節相較於美國父親節,不但設立時間早,而且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因此,愚以為,認同「八八」節為當今國人或全體華人的父親節,是順理成章的。對中國人而言,留在心靈深處的,應是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諸如「養不教,父之過」「父愛如山」「父之美德,子之遺產」等。猶如古人所造之「父」字,象形解釋即為父親之角色定位:肩披蓑衣、邁開雙腿奔波做事的人。
今天,我們認同「八八節」,旨在不忘國恥,激勵鬥志,拓展愛我中華之胸懷。
目前世界上,設定父親節的有數十個國家,大多不在同一天。俄羅斯的父親節是每年2月13日,德國的父親節是每年5月31日,韓國的雙親節是每年5月8日,巴西的父親節是每年8月第二個星期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們並不一概排斥他國父親節,情理上有所表示未嘗不可,如同外國人也過中國節日一樣。有人說,「五一節」「三八節」等等都是外來的,我們不是照樣在過嗎?我覺得,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節日如同其它事物一樣有共性、個性之分,雅俗之別。「五一節」「三八節」等是全世界勞動人民或婦女的共同節日,它沒有地域或文化等限制,完全不同於父親節。
簡而言之,不論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包括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正因為反映了民眾最樸實的情感和價值訴求,才受到普遍的歡迎,但是習慣沉浸於西方設定的節日,久而久之是對自身民族優秀文化的漠視,是對自身文化自信的缺失,其後果恐不可小覷。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