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同事的老公是律師,她說跟老公理論起來,總是說不過,回家後乾脆就不說話了。我們大家都笑她,人家就是靠嘴吃飯的,你能說得過人家嗎?
無獨有偶,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也是律師,他回家後不會只顧著自己說,而是主要聽媳婦叨叨。無論做飯還是做家務,媳婦說得眉飛色舞、心情舒暢,朋友則在一旁點頭附和,是一個絕佳的傾聽者。我們猜測他是白天在工作場合說話太多,回家想歇歇,他聽了卻是一笑:「錯了,在家裡懂得聽對方說才是智慧。」
大家都當它是玩笑話,然而仔細想想,的確不無道理。
家是讓人放鬆和願意溝通的地方,在外面奔波了一天,或者上了一天班,都想把這一天的見聞和體會分享給家人。如果對方恰是一個合格的傾聽者,則傾訴者便獲得了滿足,身心得到放鬆,進而擁有更好的情緒和心情,家庭氛圍也會更加溫馨和諧。
鄰居陳叔今年六十多歲了,如果出門碰見他,他肯定三句不離他那個考上名校又落戶在一線城市的兒子。
兒子是陳叔的驕傲,每次跟人見面他都會打開話匣子,說自己的兒子是多麼的優秀、小孫子多麼的可愛。可是小區裡的鄰居們都知道,因為疫情,本來要返鄉探親的兒子一家很長時間沒回來過了,陳叔和老伴望眼欲穿。大家保持了最大的善意,在陳叔滔滔不絕講述讓他引以為傲的兒子時,都不厭其煩、真誠地傾聽已經聽了很多遍的事。
鄰居們認真的表情、羨慕的話語,總是讓陳叔眼中發出驕傲的光,最後心滿意足地離開,像個孩子一樣。
是的,很多時候,讓對方多說幾次又何妨。善良不是只有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才算數,在平凡生活裡,願意傾聽別人訴說,有時也是件了不起的事。
同事小凡是我們單位學歷最高的。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大家都以為他會恃「才」而驕,看不起我們這些學歷低的。可是相處久了我們發現,小凡非常接地氣,聊起天來都是些家長裡短的事兒,很容易和同事們打成一片。
有一次聊天,我感嘆到:「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你學歷高,出口成章,肯定是自己說自己的,還都是些高深的東西,不敢和你說話呢。」小凡聽後笑了笑,說:「專業的東西那是學術上的,過日子嘛,哪有那麼多高深莫測的。況且想和大家打成一片,我也會適當改變,哪有總讓別人迎合自己的道理?」
想和別人溝通,就要注意別人的習慣,就要懂得並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建議。方便他人,其實也是方便自己。只有對方打開心扉,願意溝通,我們才能達到和別人交流的目的。
傾訴和表達是人的天性,適時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而不是一味的沉默,是一種擔當;認真對待別人向你訴說的事情,懂得聽對方說,既是溝通的訣竅,也是生活的智慧。
來源:微信公眾號「書報文摘」(ID:shubaowenzhai)
作者:蘇青荷
本期編輯:林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