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
目前,中國有未婚和未婚兩種人。一種是強調過自己的生活而無法應付的先鋒青年;另一種是經濟困難、精疲力竭、想結婚卻辦不到的男女青年。因此,單身青年有一個普遍的劃分規則:剩女在城市,剩男在農村。但事實上,這種趨勢已經蔓延到舒適無憂無慮、傳統婚姻觀念的縣城。
這一現象完全不同於「剩女在北上廣」這樣的傳統認識。之前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剩女一般主要出現在較發達的城市地區。而在對「剩女」的界定中,無論是廣義的「剩女」,即「從年齡上界定的大齡未婚都市女青年」;還是狹義的「剩女」,即「從特徵上界定的為現代都市中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的未婚女性」,都離不開「都市」這一地區特點。「城市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大齡未婚(通常指30歲以上)女性」是研究者對「剩女」的普遍的定義。關於剩女的一系列實證研究也認證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剩女較多,全國範圍內的數據分析也說明了「大城市剩女非常多,而偏遠地區農村則是剩男多」。
江西財經大學19年來專門進行了相關研究。從一個地方縣的具體數據來看,2008年以來的10年間,該縣共招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近3000人,其中女性近1900人。分布最廣的崗位是教師,其次是醫療,最後是黨政機關。整個教師行業女性比例在80%以上,醫護佔比近64%,機關佔比近38%。
在整個系統中,未婚女性的比例與行業中女性的比例成正比。未婚女性比例最高的是教師,最後一個是政府機構。30歲以上的未婚女性比例超過13%。但事實上,早婚在縣城很流行。30年線明顯偏高。如果將這一限制降低3歲,未婚女性的比例將顯著增加。
這種「殘餘」在十年甚至幾年前並不常見。體制內的婦女有穩定的工作、較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他們是全縣最好的結婚對象,也是中上等家庭爭搶的人群。幾乎不可能剩下。
但隨著社會人口流動、分工模式轉變和思想文化導向,她們反而成了最容易剩下的一群人,80後撕開了這塊社會窗口,打破傳統婚戀觀的90、95後入局後必將愈演愈烈。
因為工作繁忙,圈子很小,許多教師都在同行裡尋覓結婚對象,但殘酷的比例差打破了平衡,導致女性選擇寥寥,難以如願,即便有人跳出這個圈子,考上一個接觸人更多的機關崗位,也會發現自己在年齡上已經毫無優勢了。
體制內女性即便通過相親、介紹等方式結識一些人,也總是因經濟不匹配、思想不成熟、性格不合等這樣那樣的原因好事難成。
如果縣城繼續僵澀固化下去,不與時俱進尋求發展出路,等待著被城市吸乾精英,陷入困境的就不只是剩女這一個群體,而是整個縣城本身。
後語: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閱讀後在右下方點個讚,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