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寫諮詢師和來訪者諮詢過程及關係的美劇《捫心問診》中,來訪者蘿拉從第一次諮詢時就愛上了自己的諮詢師保羅。其實這樣的橋段不僅僅在影視劇中會出現,在實際的心理諮詢過程中,隨著諮詢的逐漸深入,來訪者很容易對諮詢師產生親近之感。如果是同性,會產生一種類似於朋友關係、親子關係或同胞關係的情感;如果是異性,則來訪者很容易誤以為自己愛上了心理諮詢師。
為什麼我在這裡用了一個詞「誤以為」?這是因為心理學家們認為,這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發生了移情現象,並且這一現象在心理諮詢及治療的過程中非常普遍。那麼這個移情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心理諮詢師等專業工作者面對這樣的移情又該做如何處置呢?偉大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其所著的《移情心理學》一書中帶我們一同探尋移情的真相。
一、移情是如何發生的?
移情首次被發現和提出是在弗洛伊德給一位女病人的治療中,在一次心理治療結束的時候,弗洛伊德的這位女病人突然感覺到一個強烈的念頭,期待弗洛伊德將會給她一個親吻。當然這位病人當時並沒有提到這個念頭,她很羞愧自己會有這種想法,並且整個晩上都不能入睡。在下一次的治療中,她顯得煩躁不安,聯想中斷,最後她把這個幻想說了出來。
弗洛伊德盡力要找出這一幻想願望的原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它來源於病人許多年以前的一次經歷。那時,這位病人在與一位男人談話的時候,她有個很強烈但被她最終壓抑了下去的突如其來的念頭:這位男人可能要強行親吻她。現在,這個想法重新出現,並從其現實對象,「轉移」到了心理醫生身上來。
這種把過去對重要人物的情感、衝動、態度、願望、幻想等,不合時宜地移至到當前某個人物身上的現象,就是移情。幾乎所有的心理諮詢和治療中都逃不開移情現象,而移情的根源就在於個體生命早期一些重要關係模式的重現。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生命早期最重要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由於種種原因,父母給我們的養育總是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缺憾的,因此在童年時期,我們與父母之間總是會存在一些未能處理妥當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會慢慢發展成情結,以至於我們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中會不斷地去重複一些與父母間的互動模式。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我們年幼時,很多父母都信奉「打即是愛」為真理。就是說孩子要是不聽話,父母如果不打他不管教他,那是不愛;只有狠狠地去打他管教他,才是愛的表現。所以,在我們這一代成年後,即使學過很多育兒的理論,清楚打罵的危害,但是偶爾仍會被這樣的信條所牽制,忍不住用打罵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而有的人原生家庭中父母若是經常用暴力的方式進行管教,他在成年後尋找伴侶,也會傾向於找到類似的人,要麼成為受虐一方,要麼自己去施暴。
這一切均是生命早期各種初始人際關係的重複,而諮詢過程中的移情,其實就是來訪者將諮詢師投射成自己的重要他人,把對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到諮詢師身上的結果。為什麼諮詢師如此容易成為被投射的對象呢?其實這與諮訪關係的特殊性有很強的關係。一般來說,如開頭的影視劇中那樣來訪者一上來就對諮詢師產生移情的並不多見,絕大多數的移情都發生在諮訪關係比較深入以後,由於諮詢師的深度傾聽、共情讓來訪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賴與安全,這樣的感覺也許曾經只發生在與父母的關係以及兩性親密關係中。所以來訪者就很容易對諮詢師產生移情,當然這一切都是無意識的。
二、心理諮詢師應當如何看待移情?
既然來訪者很容易對諮詢師產生別樣的情感,這樣的情感必然也會對整個諮詢產生影響。那麼諮詢師又應當如何看待這樣的移情呢?榮格認為,幾乎一切需要長期治療的案例都圍繞著移情現象,而治療的成敗似乎從根本上取決於移情。因此心理學無法迴避移情問題,而心理諮詢師也無法期望來訪者不產生移情或者移情會自然而然地解決。
有的心理諮詢師由於無法妥善處理移情的情況,便會很恐懼移情的發生。因此,他就會儘可能地防止移情的出現,這就導致在某些情況下會削弱諮詢的效果。因為前面提到,移情是來訪者將早期一些重要關係和情感轉移到諮詢師身上,而這些極有可能是造成來訪者母親困境的根本原因。對移情的治療賦予了來訪者難得的收回投射的機會,可以彌補他的損失,整合他的人格。如果不讓它重現,那麼很可能就失去了治療的機會。由此可見,移情是心理諮詢及治療的一個重要「要素」。
但是有的諮詢師又會陷入另一個極端,過分看重移情的作用,甚至刻意地去讓移情發生,要求來訪者必須發生移情。其實這也是不妥當的,因為移情這事就如同信任一樣是無法索要的,它只有在出於自發時才富有價值。
因此,榮格認為,面對移情的正確態度就是保持中正,既不防止其發生,也不刻意做些什麼強制讓其發生。而且一般來說輕度的移情會更有利於諮詢的效果。因為移情作為諮詢及治療的其中一個要素,它代表的是個體對關係的需求。而個體如果對關係的索求過多,其實還是陷在依賴諮詢師的困境裡,並不能成長為獨立的個體。如果個體對關係的索求少一些,那麼其他的治療要素就能開始起作用,比如諮詢師的權威性、來訪者自身的覺察能力、暗示、醫囑、理解、共情、鼓勵等等,這樣來訪者就能在諮詢中逐步練習獨立的能力,最終成長為有力量的個體。
另外,移情在每個個案中出現的意義是不相同的,在某一個來訪者本身關係比較疏離的個案中出現,可能代表有所好轉。而在另一個本身依賴性很強的來訪者身上出現,則代表著一種阻抗。也有可能在其他的一些個案中出現,根本就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所以作為心理諮詢師來說,要根據個案的不同情況去看待以及處理移情現象。
三、當移情發生時,該做如何處置?
移情在某種程度上作為一種本能過程,不僅來訪者會對諮詢師產生移情,諮詢師也會對來訪者產生「反移情」,所以作為心理諮詢師來說,是很有風險的,但是這就是這個工作必須去承擔的風險。當來訪者的移情發生時,考驗的不僅僅是諮詢師的覺察能力、專業技術,還有職業倫理。
來訪者把潛意識中的一些情結投射到諮詢師身上,對諮詢師產生移情。諮詢師此時需要有深度的覺察能力,一方面能夠覺察到來訪者此時有一些情結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把這些無意識情結的內容讓其浮現到意識層面,讓來訪者去看到。這裡面通常會用到立即性反饋、澄清、回應等技巧。因為榮格的理論認為,一旦個體認識到了投射的主觀來源,這些投射最終就能重新整合入個體之中。也就是心理學大師們常說的一句話:「看見即療愈」,很多事物,當你去看見它們的時候,它們就已經和原來不一樣了。
對於來訪者而言,可能那個導致各種關係問題障礙的情結並未被解決,但是當他知道了它的存在,就會比原先無意識的狀態多了一份覺察。不管最終行為是怎樣的,在這之前來訪者已經能意識到自己是可以選擇的了。
當然,也有的來訪者在諮詢師為其浮現無意識的內容之後,依然會抗拒這種整合,表現為否認、拒絕承認、接受,他們仍然執著地將其投射在諮詢師身上。其實,這時候是來訪者內在的狀態沒有準備好要做出改變,諮詢師也無法拔苗助長,因為沒有一個人能代替他人成長,諮詢師也是如此。這也提醒諮詢師時刻保持覺察,保持「無為」的覺知,一旦諮詢師做得過多,事實上卻會削弱來訪者的力量,不利於來訪者的成長。就如同榮格在書中所說:「雖然病人傾向於要求醫生付出全部的努力,但是只有在他意識到自己也要付出全部的努力時,他的要求才會奏效」。
一般如果來訪者出現了阻抗,諮詢師可以採用立即性的真誠反饋技術,如實地將自己的感受反饋給來訪者,來訪者會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接受諮詢,是否真的願意踏上自我成長的荊棘之路。針對有些來訪者,諮詢師也可以採用轉介的技術。
那麼何時處理移情呢?這對每個個案來說也是不同的,有的移情在諮詢中起到正向的作用,也有的產生負面的效果。讓來訪者將投射從諮詢師身上收回來,對雙方來說都是好事,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很多移情的處理,要在諮詢過程的後期才會完成,就好像「心理懷孕」一般,只能耐心地等待其自然地開花結果。
這也引出心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諮詢師的慈悲和耐心。榮格幾乎傾盡一生研究無意識,他深刻意識到無意識的繁雜和巨大力量。在這種力量面前,人類的知識和能力往往是很局限的。諮詢師需要帶著慈悲和耐心,去相信來訪者自身蘊含的力量,去等待那個時機,陪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