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代表時代淘汰父母
是時代淘汰了你的父母還是你淘汰了你的父母?當你父母問你怎麼用智慧型手機時你教會他們了嗎?當你父母問你怎麼樣網上支付時你教會他們了嗎?當你父母問你怎麼網上購物時你教會他們了嗎?,我們在一次次爭吵中告訴父母,這個時代跟你已經沒有關係了,但其實我們應該做的恰恰相反。
-
「不要代表這個時代,淘汰你的父母」
他們只是小心翼翼地陪著笑臉,或者難過或者默默地不再吭聲。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無用了。的確,父母漸漸老去,從體力、精力上來說,都已不如兒女,於是他們選擇了示弱。他們變得小心翼翼,言聽計從,生怕惹子女們不開心。
-
不要代表這個時代淘汰你爸媽
那些新興的產品,他們也不太敢碰,怕碰壞了。也許我們該問問自己,為什麼不能接受,不能忍耐父母這麼「笨」?我們的憤怒也許有合理性,但同時也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人到老年,尊嚴全在子女身上了,不要為這種事嫌棄他們,真的很傷自尊。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人生只有歸途,不要再讓父母小心翼翼
大概原因是,女兒讓媽媽跟緊,地鐵站人多,不要走散了,結果,老媽沒跟上,女兒上了地鐵,媽媽沒上去,地鐵啟動了。女兒坐了一站,又返回來,看到了的無助的老媽,氣不打一處來,就吵了起來。縱觀這個事件,女兒是充滿了恐懼、焦慮,擔心老媽的安全,可為什麼每次爸媽犯很幼稚的錯誤時,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脾氣想要指責他們?
-
父親曾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卻被這個時代淘汰
那個我從小崇拜的父親曾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精英,他下過鄉,串聯步行來過北京,上過大學,當過鄉長、局長。想起父親以前送我去上學時,我什麼都依賴他,如今父親卻需要我來照顧他,而過幾天我要送女兒去上海上大學……目送父親遠去,我那強忍住的淚水,像放了閘的洪水痛痛快快流了出來。
-
一個人的成熟,不是與父母的平凡為敵,而是接納他們的不完美
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多和父母關係鬧得很不愉快的,他的家庭也往往不夠舒展和幸福。這就像一個長長的自來水管,如果在出水口處就擰住了,那後面的出水也很難順暢。我們的一生也像這個長長的自來水管,而和父母的關係就是這段水管的源頭,只有接納和理順了這段關係,我們在其他方面才能更自在,更有動力。
-
父母老了,不要讓他們經常等
我還在「埋怨」他們不該藏著,母親嘴裡說知道了知道了,其實也就是和我打打馬虎眼。而父親從母親和我之間的唇裡讀出意思後,不好意思起來,他用筷子輕敲母親的手背,叫她不要說出他「等」的事,藏玉米的事。仿佛父親的秘密被窺見。我說:爸,媽,以後你們真不要藏了,自己先吃,挑好的吃,你們不吃,壞了,浪費了。父親忙說:不浪費,不浪費。
-
愛,要懂得適度,不要把愛變成傷害
媽媽把我帶進這個我從未來過的新家,沒有噓寒問暖的話語,開門見山的告訴我這次回來是為你定了一門親事,媽媽覺得不錯,你們見一下面對方如果沒意見就把這事定下。言語之中沒有絲毫和我商量的意思。聽從著媽媽的安排與這個可能是我未來丈夫的男人見了一面,普普通通的一個人,只是比我大五歲。當他知道我沒有談過戀愛時顯得很是高興,當場表示願意和我結婚。
-
不要用你的決斷,傷害他們的懵懂
當今時代,刷短視頻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其中展現的碎片化信息,似乎在簡短地展示著發人深省的道理,例如前段時間,我無意間看到了黃磊老師的一段採訪,他說 :「我女兒要十五歲談戀愛,我覺得正常,我不覺得叫早戀。戀愛就是戀愛,她青春期,然後懵懵懂懂的情竇初開,我認為是美好的事情。看他手機,看什麼手機,有什麼可看的,你知道能怎麼樣?早戀這次詞就很混蛋!什麼叫早戀?」
-
明星也犯難:自己沒法照顧父母,要不要送他們去養老院?
不送他們去養老院,自己沒辦法照顧;送他們去了,身邊親友又都來審判你。這很奇怪,父母沒天天在身邊養老,子女就是不孝嗎?這種時候,要不要送父母去養老院,成了兒女們最難下決定的選擇。在《忘不了餐廳》中,黃渤和與李娟教授還有幾位阿爾茨海默病老人家屬交流,就提到了這樣的情況。
-
【你懂愛嗎】接納才有愛,接納是愛的前奏.沒有接納,愛無法開花.
你可以接納現在正在下雨,雖然並不喜歡如此。 愛自己,不是去愛「未來某一天有可能成為的自己」。當自信、強大、安寧的時候,或者,當成功、美麗、年輕、健康的時候,才能愛自己。做著這樣的夢,時間蹉跎,那一直追尋的「美麗、年輕、健康」一定漸行漸遠;至於成功,就是永遠掛在眼前的胡蘿蔔,讓我們如此瘋狂地追逐著。我們只能愛真實的自己。
-
對老人的遺忘,就是讓他們對這個塵世做出了告別
時代的發展,讓網絡信息更迅速的傳給每個人,而老人對這些已經不感興趣了。就連唱戲機都需要裝u盤才可以聽,外婆不解,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總之我對她說:「裝了這個小東西,裡面就可以出來唱戲的人了。」外婆說:「唱戲的人還能藏在裡面啊,電視一打開就可以看到了。為啥還要這個玩意。」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了,這個唱戲機還是wifi的,這個更不用去跟外婆解釋了。
-
柳巖的故事:對父母的愛,不要等到他們離開的時候才說出來
在天下,如果說最關心你的人,除了父母,沒有人能超越,只有父母才是最關心自己的人,因為父母對子女的那份愛,是無私的大愛,是慈祥的大愛,是伴隨一生的大愛。明星柳巖曾經說過她父母的事,很感人,筆者從中悟出,其實和我們生活中一樣,父母在世的時候,給了我們那麼多的愛,而我們作為子女,因為盡孝要早,要多陪伴雙親,不要等到他們離開的時候,我們還沒有把愛大聲說出來。
-
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愛我們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以愛的名義,深深傷害著愛我們的人。我們總是愚蠢地將自己的愛,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卻從來沒有考慮過給對方帶來的到底是什麼?越是長大越是麻木,不知道是生活太過浮躁,還是真的自己沒有以前那麼有耐心,還是這才是人的本性,總是有意無意抓住他們的所謂「錯誤」不放。甚至還會態度惡劣到去吼他們,目的只有一個:吵贏,並且希望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去改變,可是我們忘了,我們的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
-
如何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一個人要從依戀到批判到痛苦到接納,走完這個過程才算真的獨立。要接受父母和我們之間不過是一場偶然的碰撞,也非常不容易。幸運的人擁有睿智、開明、像朋友一樣的父母,大多數人擁有一對平凡又自以為是的父母,還有極少數人的父母是人渣(比如施虐,毆打子女致殘甚至致死,對於這種父母,我認為沒有接納和原諒的必要)。不同父母的分布,就和這個社會上不同人的分布是一致的。
-
父母老了,最害怕的不是孤獨,而是覺得自己沒什麼用了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大,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越來越沉默。他們只是小心翼翼地陪著笑臉,或者難過或者默默地不再吭聲。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無用了。的確,父母漸漸老去,從體力、精力上來說,都已不如兒女,於是他們選擇了示弱。他們變得小心翼翼,言聽計從,生怕惹子女們不開心。
-
化解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傷害,學會接納父母,也放過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感知世界的方式,首先是從原生家庭中形成雛形,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形成了基本的三角人際關係,父親,母親和孩子。這個基本的三角關係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在這份關係中的體驗,我們形成對自我感知與評價,這份三角關係裡的體驗會影響我們的一生,特別是擇偶與婚姻關係。 印度合一大學的創始人阿瑪巴關說:「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係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係的複製。
-
心結易結不易解,請好好珍惜身邊人,不要讓愛變成恨
一個人越在乎一件事,越容易因為這件事產生心結,越在乎一個人,越容易被這個人傷害,久久無法忘懷。心結關乎愛情,關乎親情,也關乎友情,甚至關乎一個陌生人,最容易造成心結的就是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都是造成心結的主要原因。
-
如果不愛,請不要傷害;如果非常愛,請不要傷害
但是這句話非常的觸動我,因為她是拋棄一切,來到了一個重新開始的城市,而我是她唯一的依靠,如果我都依靠不上的話,對於她來說後半生的路的確得不好走,所以我自己就變得開始在乎她的一舉一動,她的任何事情對於我來說,我能幫助她完成的就不需要她動手
-
不要讓對親人的愛變成了對方的枷鎖
愛是什麼?愛是相互理解,相互體諒,是彼此眼裡、心裡都是對方,是為了對方不受委屈而做什麼都願意,是會最大程度的尊重對方的意見和想法。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設想去「愛」對方,這樣的愛,對被愛的那個人來說,不僅不會感受到愛,能感受到的只能是枷鎖、是傷害。越是愛就越想逃離,這樣的愛,只會把你想愛的人越推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