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決定一切嗎?確立正確的人生志向,走正道行正事做正人
前面文章,我們可以說在分析問題的時候,一切都要從利益角度來分析,並且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和事實。然而,對於一個人來說,卻不能總是從利益出發的,因為人不僅包含了獸性還包含了神性,這就是人的複雜,可以通過自己的修行而達到不同的層次。
歷史的車輪繼續旋轉不停,張儀這個靠嘴皮子發家的所謂縱橫家,帶動了一大批人參與這個忽悠事業,並且為個人謀取了巨大的利益。只要夠膽,只要敢說,好像沒有他們達不到的目的。
楚國與秦國戰爭失利後,必欲除張儀而後快。這就是人的劣根性了,從來不反思自己,總是拿自己的錯誤怨恨別人、懲罰別人,這樣的人是不會幸福的。楚王就給秦王說了,我把黔中這塊地給你,你把張儀給我,讓我把他殺了吧。張儀聽說這事,就給秦王說:「讓我去吧。」秦王說,你這不是找死嗎?張儀雖然真本事沒多少,人性把握得卻很到位。他就說了,秦強楚弱,楚王不敢把我咋樣。況且,我跟楚王的寵臣靳尚很熟,靳尚又是楚王的愛姬鄭袖的心腹,鄭袖的話,楚王沒有不聽的。
張儀欣然前往楚國。楚王把他捉到獄中,準備處死。靳尚對鄭袖說:「秦王十分寵愛張儀,想用上庸等六個縣及美女來贖回他。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國,那樣秦國的美女將被寵幸,您就會遭到冷落。」於是鄭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著哀求:「當年的事,不過是臣各為其主。現在要是殺了張儀,秦國必定震怒。我請求讓我們母子兩人先遷居江南,不要成為秦國刀下的魚肉。」楚王於是赦免了張儀,還以厚禮相待。
張儀得了便宜還賣乖,又去遊說韓國與秦國交好並出兵攻打楚國,韓國也答應了。張儀回到秦國一報告,秦王很高興,給他封了六個城和武信君的稱號,可謂人生登峰造極。他再接再厲,又去遊說齊、趙、燕,連敲帶打,連蒙帶騙,讓人屈服,收人好處,可謂春風得意。然而,好景不長,剛要回來報告,還沒到鹹陽城,秦惠王就掛掉了。秦武王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秦王很不待見張儀,朝中大臣也都說張儀的種種不好。其他各國一看秦國意見不統一,以前說的也就不算數了。
張儀一看,秦國沒法呆了,得了,我還是到各國去就說吧。於是,對秦王說,齊國非常恨我,我到哪個國家,他就會攻打哪個國家,你讓我去禍害魏國去吧,這樣他們兩個國家打仗,秦國就可以漁翁得利了。秦王同意了。張儀去了以後,齊國還真就去打魏國了。魏國也很無奈,然後張儀說我來給你退兵吧。於是,讓人給齊王說,張儀到魏國本來就是秦王定下的策略,就是想漁翁得利的,你們別那麼傻上當了。齊果然退兵了。張儀在這又把秦給賣了,但自己在魏的地位就比較穩固了,還當上了相。可是,不到一年,張儀也掛了。
張儀與蘇秦都以合縱、連橫的政治權術遊說各國,達到富貴的高位,使天下人爭相效法。還有個魏國人公孫衍,名號犀首,也以能說會道著稱。其餘的蘇代、蘇厲、周最、樓緩之流,紛紜而起,遍於天下,務必以詭辯詐術一爭高下,多得舉不勝舉。然而還要數張儀、蘇秦、公孫衍當時名聲最為顯赫。
景春就和孟子討論這個事了。說:「公孫衍、張儀這些人豈不是個個都是大丈夫嗎?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本事大得很啊。」孟子說:「這怎麼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呢?你難道沒學過禮嗎?什麼樣的路才是正道呢?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裡,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身居高位就帶領民眾一起行正道;沒有官職也要獨善其身,自我修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做人是要有底線的
即便是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也要謹守做人的道德底線和基本的規矩禮儀。不能因為別人如何如何我就要如何如何,不能因為別人都做我也要這麼做。而是要做到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走正道行正事做正人。
不要盲從於不好的社會風氣
人是容易被環境影響的,因為人是群居動物,模仿是人學習的本能,像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是說了環境的重要性。而從動物到人的轉變,就是因為人有獨特的思想。不能因為別人坑蒙拐騙而發財,自己就要去這麼做。片面的去追逐利益只會導致不好的結果,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好的思想和行為必然把自己拉到和自己一個層次的人中間,這樣的環境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的。
將人生志向與國家大勢結合起來
正道的原意就是最寬廣的道路,可以行車馬,還有專讓人走的路叫「徑」,比較窄了,甚至還有更窄的路。古代聖賢教人叫走正道,是因為正道會越走越寬的。謹守仁義禮智信的人,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都會發揮自己的正能量,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同時,只有把自身的價值與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時,個體的價值才能更好、更高地實現。
總之,沒有人可以為所欲為,歪門邪道自帶煞氣,最終只能傷了自己。無論什麼樣的環境,保持自己內心的圓滿,從而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天地大道,從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不斷修正自己的作為,同時,不脫離現實生活,切合社會實際,總會有一個比較完美的人生,而不至於一輩子的蠅營狗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