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大意是說,妻子全職在家,當她忙碌了一天,還沒來得及做飯得時候,正巧丈夫下班回家了。丈夫回家後第一句話就是:「你在家一天都幹嘛了,連飯都沒做好。」
這位女士本來心裡就有一股怒火,於是兩人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次吵架。
之後這位女士主動提出要陪丈夫一起去上班,丈夫在公司工作的時候,她就在樓下的咖啡店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等待丈夫下班。
等到了下班時間,丈夫帶著她一起去餐廳吃飯,兩人享受了一次美妙的二人世界。
回到家之後,妻子說今天我什麼也都沒做,沒有打掃家務也沒有做飯,但是你完全沒有生氣,而我上次在家辛苦忙碌了一天,你卻生氣了。同樣一件事,有不同結果,我們是不是該反思自己的說話方式呢?丈夫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我在這個故事當中看到的就是暴力溝通的危害和非暴力溝通的好處。
美國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在著作《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倡我大家運用非暴力溝通讓自己與身邊的人和諧相處。這個方法運用到親密關係裡,也是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和衝突的。
如何掌握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呢?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在書中提到了4個要素,首先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接下來,我們舉例來說明。
觀察是指我們要留心所發生的事情,然後清晰地描繪觀察結果。書中提到: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但是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把評價當做了觀察。
比如說,當妻子把事情搞砸的時候,丈夫說:你真是太笨了。丈夫買了一臺遊戲機,妻子說:你真是大手大腳。
其中,「太笨了」、「大手大腳」就是評論,而不是觀察。評論很容易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對方的怒火,而不是友善的回覆。
在溝通的時候,我們可以多說觀察的結果,而不是通過評價引發對方的不滿。如果換一種方式表達,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
比如丈夫可以跟妻子說,這件事情你是怎麼做的,下次如何做可以做的更好。妻子可以跟丈夫說,我看到了你花1000元買了一臺遊戲機,我覺得咱們以後可以提前商量一下。
第2個要素是:感受。有的人不擅長表達,就會把不滿藏在心裡,等到失望越攢越多,就會來一次大的爆發,這樣不利於親密關係的良好發展。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對夫妻來參加研討班,太太對先生說,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牆。丈夫對此無動於衷,真的像一堵牆似的。
作者問這位妻子,你是不是希望丈夫多關心體貼你?妻子表示認同。作者接著說,這種話很難提醒丈夫做出改變,一旦他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丈夫就會覺得委屈並且選擇退縮。
這告訴我們在親密關係中一定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站在女人的角度來說,女人們渴望的就是伴侶的關心和體貼,站在男人的角度,他們也想去愛妻子,但是他們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做。
如果妻子提出具體的要求,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他們是很樂意去做的。相反,如果妻子指責被責罵他們,大多數男人都會想著逃避。
曾經一個朋友跟我分享了她的故事,她在家裡做家務的時候,丈夫躺在沙發上一動不動。妻子忍著怒火說:你能不能動一動?丈夫起身轉了一圈又坐下了。
朋友忍著快要爆發的情緒換了一種方式說,親愛的,我今晚很累,你可以把碗洗一下嗎?丈夫聽到立馬就去做了。
所以,在親密關係當中,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十分重要,並不是吵架才能解決問題,有時候換一種溝通方式,也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第3個要素是:需要。什麼意思呢?「感受」是表達自己,而「需要」是看見對方。
親密關係中,我們不僅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也要多去關注對方的心理需求。
有一位丈夫結婚多年,卻不知道妻子不能吃辣椒,在一次婚後約會中,點了一桌子的辣菜。
妻子什麼也沒說,回家後提出了離婚,丈夫覺得妻子小題大做,而妻子說失望已經積攢的夠多了。其實,這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婚姻中當一個人被伴侶忽視太久,愛也會逐漸地被消磨。
每個人都應該建立一份愛情地圖,地圖裡儲存著關於對方的信息,比如脾氣、愛好、性格和需求。有的人需要安全感,有的人需要愛,只有了解對方的需求才能做到讓對方滿足,為兩個人的親密關係添磚加瓦。
最後一個要素是:請求。很多人在跟伴侶溝通的時候,都用了抽象化的語言。比如說,妻子希望丈夫有上進心?那麼什麼樣才是有上進心的表現呢?我相信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有的丈夫說希望妻子可以溫柔體貼一些,當妻子聽到這句話,她的反應肯定是:我哪裡不夠溫柔體貼?所以,說出具體的要求,對方才有可能做到。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對別人有什麼樣的期待,那麼別人也無法準確地滿足我們心中所想。如果你要丈夫吵架的時候不發火,你可以說我希望你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聲音可以低一些,不要太高。而不是說不希望對方像個瘋子一樣。
如果你希望妻子可以溫柔體貼一些,可以具體地說你希望下班回到家後,妻子可以說一些關心的話來安慰自己。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溝通技巧,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