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學會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幸福離我們越來越近

2020-10-21 鈴蘭讀書

文/鈴蘭


當內心的平靜遭到破壞,暴力就產生了

自從做自媒體以來,我經常會關注一些熱點新聞。發現了很多親子關係引發的悲劇事件中,多數都是因為語言上的傷害,導致情緒失控,令家長或是孩子做出了不可挽回的事情。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親子衝突,夫妻衝突尤為常見,因為不恰當的溝通方式引發爭吵、猜疑、互相攻擊,破壞了關係,讓雙方都感到很痛苦。

在除去個別極度不負責任的父母,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既然愛孩子,又為什麼會孩子受到傷害呢?夫妻間也是如此,又是什麼讓我們忘卻了心中的愛,讓我們用暴力的語言深深地傷害對方呢?

《非暴力溝通》的序言中就為我們給出了答案:使用暴力的人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讓人們內心回歸平靜,讓內心的創傷痊癒,心中充滿愛意,愛自己也能愛他人呢?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馬歇爾 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為我們給出了答案。


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讓人際交往更和諧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告訴我們怎樣用不帶傷害的方式來高效溝通,化解人際間的衝突,讓人際交往更加和諧,創建良好的關係。


非暴力溝通又叫做愛的語言,它能幫助我們掌控情緒,專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用聆聽、理解以及由衷的幫助,用這些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衝突,療愈我們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讓相處更加和諧,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

如果沒有掌握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則很容易勾起我們內心隱秘的傷痛,打破內心的寧靜,釋放出內心的怪獸,用尖刻的語言來攻擊對方,最終的結果只會是互相傷害,引發更大的憤怒和敵意,讓關係遭到破壞,讓原本相愛的人,彼此疏遠,心的距離越來越遠。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首先要找到讓我們感受不到愛的原因。這些原因就藏在我們所表達的語言中。



4種常見的溝通陷阱,是破壞關係的殺手

幾種表達的誤區,讓愛迷失在暴力的語言中。「你怎麼這麼笨!」「什麼也做不好!」「蠢透了!」「沒見過你這樣自私的人!」語言不能讓我們的肉體感到疼痛,而會在無形中讓我們的心靈受傷。特別是童年時期受到的語言暴力,除了讓我們受到傷害,甚至還有可能影響我們的性格,影響我們的行為。

一、道德評判。道德評判是基於我們的價值觀來評判的,只要一個人不符合我們價值觀,就對他進行評價,給人分類:好人或者壞人,聰明或者愚蠢等等。比較、批評、指責、辱罵、歸類等等都是在評判人。事實上,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是我們希望對方滿足我們的需求和願望,是我們的價值觀。

當然,這個想法是不對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沒有義務來滿足我們的需求。用評判、批評等方式來強調讓對方做到讓我們滿意,或許能達成我們的要求,但是對方的內心必定是懷著敵意,和不友好的。這樣會給他們的內心帶來壓力,同時也破壞了雙方之間的關係。

二、進行比較。這種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評判方式。評判自己的孩子,你看誰誰誰又是第一名,誰家孩子多懂事等。比老公,誰家老公多體貼等等。

生活一旦比較,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活得很慘。馬歇爾博士在書中引用了《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作者的一句話: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如果一定要比較,那也是同過去的自己比,看看自己是不是比昨天的自己更進一步。

三、迴避責任。「都是你讓我傷透了心。」「都是你讓我感到煩惱。」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這是夫妻間常用的表達方式。比如離婚都是對方的錯等等。

這些話語是典型的迴避責任的表達,因為讓他人負起全部的責任,自己的內心會更加輕鬆。這樣的表達淡化了個人的責任,把責任強加到對方身上。如果不懂得反省自己的問題,不為自己負起百分百的責任來,那麼就永遠不會成長。

四、強人所難。就是用命令的語氣強行要求對方按照我們的期望行事,而且在要求對方的同時,會暗含威脅,如果不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就會受到懲罰。

這種忽略對方感受的溝通方式,只會引發對方的反感,讓對方難以體會到我們心中的愛意。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反感父母對他們發號施令,即使當下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事了,過後還會有更多的方法來對付父母。這樣想來,其實不是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而是父母的表達方式需要改進。

那麼,我們如何避開這些溝通的陷阱,達到非暴力溝通呢?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讓我們找回內心缺失的愛,讓相處更加和諧

想要做到好好說話並不難,馬歇爾博士為我們總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在溝通中用這四個要素,就能夠化解溝通的障礙,達到有效的溝通,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

第一個要素是觀察。觀察需要我們有敏銳的覺察能力,能關注自己的感受,也能關注他人內心的感受。而且能區分出什麼是觀察,什麼是評判。觀察是指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能夠清晰地說出觀察的結果,而不帶任何主觀意見的評判。


比如說一個人無法完成你所交待的事情,如果你說對方很笨,這就是評價,而如果你說對方只是暫時沒有弄懂,這就是觀察。當我們能夠還原事實真相,不帶主觀意見的評判,尊重客觀的事實時,對方也會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放在戒心,願意與我們交流。

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清楚地表達感受,能夠讓溝通更順暢,而當我們在溝通中,願意示弱時,更有助於解決衝突。

在非暴力溝通中,作者告訴我們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己,而不是他人。原因就在於我們希望對方滿足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我們對他人的看法,造成了我們的感受。

說到感受,大部分人的感受是單一的,比如說你感受到憤怒了,可能就會認為是對方的語言或行為讓你感到憤怒,而且你還不會直接用表達感受的詞來告訴對方你的真實情緒,而會用更激烈的語言,爭吵甚至是謾罵來找回心理平衡。


真實的意圖是希望引起對方的關注,讓對方滿足自己的期待,但是語言掩蓋了真實的需求,激烈的情緒令矛盾升級,從而影響了關係。


第三個要素是需要。需要是我們希望對方做某事來滿足我們的期待。但大部人的表達方式是含蓄而內斂的,會用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實際上對方是不明白的,而當你以為他懂,或者是必須懂,不懂得主動滿足你內心的需要就是不愛,上升到愛與愛的問題上,矛盾就產生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只需要誠實面對我們內心的需要,真實地表達就可以了。這樣對方能清晰地明白我們的需要,而當我們提出請求的時候,也就更容易達成我們的期待。

第四個要素是請求。請求是誠實地向對方表達我們的需求,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模糊抽象的語言無法幫助我們進行自我認識以及與他人交流。

在提出請求時,我們要明確談話的目的,想要達成我們的需要,還要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在溝通中,用上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樣才能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也能清晰地明白我們的要求。

在表達請求之後,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請求對方給予反饋,同樣也是在體會他人感受和需要的基礎上,表達我們對他的尊重和需要。問對方是否已經了解了我們所表達的意圖。

對於對方的反饋了解對方的反應,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以及對方是否能接受我們的請求。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才有更多的可能性達成我們的目標。


掌握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幸福離我們越來越近

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表達方式,結果截然不同。非暴力溝通方式,不是一味讓我們自己委屈求全,而是能夠自我覺察,深刻的自我了解,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要,理解自己的感受,也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明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在我們意識到自身需要改變的時候,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來與他人溝通,那麼也就放過了自己,並收穫了好的人際關係。


當我們能夠換位思考,有同理心,能夠真誠地向對方表達感激,能夠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讓愛豐盈自己的內在,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當我們通過非暴力溝通方式的練習,溝通的方式變得更好,那麼,也必將收穫好的關係,收穫愛和幸福。



本文作者:鈴蘭。鏡姐夢想領讀會15分會會長,高效閱讀訓練營學員,終身成長者,閱讀變現實踐者。通過高效閱讀變現2萬+,幫助100多位學員走出了閱讀的誤區。我能提供的價值:頭條號的運營小技巧,寫作技巧,通過閱讀找到適合自己的變現路徑。


相關焦點

  • 陷入暴力溝通而不自知?運用非暴力溝通4要素,學會平等交流
    而這種無處不在的暴力溝通現象,正是本書要解決的問題。盧森堡博士發現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 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接下來我將根據具體的例子進行詳細解釋暴力溝通的表現形式,以及背後形成的原因;然後利用書中教導的非暴力溝通四要素的思維模式,幫助大家遠離暴力溝通,學會非暴力溝通。
  • 讀《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一些溝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們也能使人樂於互助。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
  •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用愛與他人建立連接
    暴力,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在網絡上可以看到,暴力傷人事件頻發。無論是暴力傷醫還是家暴,都讓我們對施暴者恨得咬牙切齒。這些身體上的暴力,顯而易見。還有一種暴力,是語言的暴力。有時候我們情緒不佳或者衝動說出來的不經意的話,就成了暴力的語言。使用暴力語言的溝通,就是暴力溝通。暴力溝通的危害,常常是隱形的。
  •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
    要進行充分的溝通,有四個「非暴力溝通」要素值得留意。不如利用非暴力溝通要素,而換成這樣的講話方式,「你未經我同意查看我手機(事實陳述),我不太喜歡這樣的做法(表達感受),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彼此尊重隱私(信奉價值),以後能不能經過我的同意再看我手機(建議請求)?」。當然,四個要素只是溝通過程中的提醒,而不是僵化的公式。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怎麼用非暴力溝通「好好說話」?
    相信你在學習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一定遇到過以下這些疑惑——我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可為什麼還是沒辦法和對方順利溝通?非暴力溝通裡的句式根本就不是正常人會說的話,越聽對方越生氣,我該怎麼辦?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換句話說,非暴力溝通的使用,絕不是套用公式。關鍵目的在於為了和對方建立心與心的連接,其他的一切都是手段。
  • 《非暴力溝通》閱讀筆記
    【打卡素材】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標題】非暴力溝通的本質【字數】1521【正文】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人們常說: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必須不擇手段。這個觀點,作者將用文字來否認並推翻。
  • 《非暴力溝通》:學會好好說話,表達愛
    隨著時代的發展,暴力行為已經慢慢的遠離我們了,但是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種更加可怕的暴力——語言暴力,它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稍不注意,就會讓我們辛苦經營的世界分崩離析。 什麼樣的暴力屬於語言暴力呢?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認為,指責、嘲諷、說教、否定、不理會、隨意評價都是語言暴力的範疇。
  • 《非暴力溝通》;4要素,1招制勝,人際關係之錦囊妙計
    人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中說道;「也許我們不認為,也沒有意識到我們談話的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們的語言卻確實常常對自己和別人帶來痛苦。」但我們誰都不想在生活中遭受這樣的言語的攻擊,使用暴力溝通對他人造成傷害,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達到不受傷,也不傷害他人?
  •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學會運用非暴力溝通讓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
    很好地運用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還有夫妻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再比如老公對待工作非常敬業,為了讓家人生活的更好努力打拼,妻子也知道老公是個家庭責任感很強的一個人,但時間久了隨著老公的工作越來越忙,不是出差就是在外邊應酬,在家時間越來越來少,即便在家妻子看到也是疲憊的他,妻子心疼他,把家務活全包了下來,讓老公沒有後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與事業中去。但時間久了又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孤寂,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承擔著保姆角色希望老公能夠多些陪伴。
  • 非暴力溝通丨如何讓生活充滿愛
    作者Marshall開篇就給我們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這句話包含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我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邊的三隻」感受:「我不太高興」需要:「因為我看中整潔」請求:「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使用非暴力溝通,能夠專注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鼓勵我們去傾聽和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願望,而不是採用指責謾罵的方式來對他人進行批判,後者並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還會引起衝突。
  • 人際溝通:《非暴力溝通》踐行讀書會
    推薦理由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 非暴力溝通:掌握4個要素,成為一名溫柔又可愛的網友
    用非暴力溝通,降低語言的攻擊性馬歇爾 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圍繞4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給我們提供了溫柔表達情緒的可能性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它能展示我們的內心需要和期待。請求在表達完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非暴力溝通提倡我們提出自己明確的請求,而不是讓別人去猜測你想要的回應。
  • 豆瓣8.4,《非暴力溝通》:讓愛成為自己與對方之間的橋梁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能夠給出你相對科學的做法。接下來,我將分三個部分給你講解:1、非暴力溝通的本質與要素。2、學會傾聽別人,更要學會傾聽自己。3、"冷靜"地面對憤怒。在書中,作者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留意發生的事情——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不作任何評判;2、表達內心的感受,諸如害怕、不開心、委屈、氣憤等等;3、找到情緒的來源
  • 非暴力溝通是打開愛和理解的密碼,讓我們與身邊的人共同分享吧
    引言: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生活的平穩讓我們以為「暴力」離我們很遙遠,但若稍微留意下周圍的生活方式就會發現,暴力不僅僅是身體的傷害,一些言語上的指責、嘲諷、批評甚至是不回應等等,都對我們的精神和情感造成創傷,是另一種形式的「暴力」。《非暴力溝通》旨在讓我們發現生活中的各種暴力,學會識別、區分,不被其誤導,進而學會應對這些暴力的有效溝通方式。
  • 非暴力溝通:如何應對生活中的衝突?
    而如果我們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別人的事情留給別人操心,那也許我們就不會擔心別人的評價,那些來自人際關係的煩惱與羈絆,也許就不會那麼讓我們困擾。既然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是分清什麼是你的事,什麼是我的事。這是煩惱來源,那我們是不是要彼此遠離,老死不相往來呢?如果是這樣,那人會感覺越來越冷,會越來越孤獨。而課題分離倡導的,不是把人與人分開的孤立主義。
  • 今天聽了《非暴力溝通》分享給你
    《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也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聖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後自然的愛——即「非暴力」。重點就是:沒有評判地講出對方的感受,講出自己的需求,對方的需求。自己的感受,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要去尋找自己與對方的需求。
  • 《非暴力溝通》——世界和諧的先行者
    近期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聯想到隔壁小夫妻倆離婚的癥結所在,恍然明白了溝通的重要性。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橋梁,有了良好的溝通,世界才會和諧美好。讓我們一走進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品讀這部經典,學會與他人溝通,與自己和解。 01 是什麼讓我們體會不到心中的愛?
  • 暴力溝通影響了我的前半生,非暴力溝通改變我的後半生
    ,同一件事情,使用暴力溝通和非暴力溝通,結果有時候天壤之別。非暴力溝通主要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非暴力溝通存在很多誤區。觀察和評論。觀察強調不參雜個人情感描述事實,一旦加入個人喜好,就會失去原來的味道,觀察變成了評論。
  • 老公拒絕和我溝通,我要怎樣用非暴力溝通來溝通?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21天衣物整理訓練營裡的一課,因為學員們學習了效果非常好,所以在大家的要求下,單獨開了一個訓練營,想聽免費課的同學可以文底留言,非暴力。舉個例子吧:他比較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平時跟他聊天的話,他回應都非常簡單,一兩個回合就結束了,然後就是大家各做各的事;一段時間累積下來,我會有情緒,然後跟他表達。如果是很平和地表達,他基本上還是會跟平時一樣沒什麼具體的回應;但如果我情緒不好或者有冷戰的苗頭,他會嬉皮笑臉來哄我。我並不喜歡這樣,我只希望平時保持一個正常的溝通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