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暴力行為已經慢慢的遠離我們了,但是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種更加可怕的暴力——語言暴力,它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稍不注意,就會讓我們辛苦經營的世界分崩離析。
什麼樣的暴力屬於語言暴力呢?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認為,指責、嘲諷、說教、否定、不理會、隨意評價都是語言暴力的範疇。
因為小時候被欺負的經歷,盧森堡博士從小就開始思考怎樣避免暴力,採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和實踐,他最終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概念,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談話和聆聽,有助於雙方互相理解,相處和諧。
盧森堡博士通過整合,歸納出了一套解決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它的目的很簡單,只是希望我們能學會把愛融入生活中,哪怕身處逆境,也能保持心中的善良,樂於助人。
非暴力溝通的動機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善意,我們純粹只是想幫助別人,而不是因為恐懼、內疚、羞愧,更不是想得到回報的這種消極心理。
當我們在溝通時,對方也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善意,並給回報我們以相同的善意。
非暴力溝通主要包括4個要素:
1、觀察:客觀表達時間的真實性,不加入自己的評價。
舉個例子:老婆買了一個20000的包包。
如果丈夫說:你怎麼買了一個那麼貴的包?這就是一種評價,因為貴是虛詞,每個人對貴的理解不一樣。
如果丈夫說:你買了一個20000的包,這就是客觀描述事實。
語義學家溫德爾詹森曾說:
「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它只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淆,人們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深以為然,但凡妻子聽到你怎麼買了一個那麼貴的包,都會有強烈的逆反心理,我買20000的包貴,那你買50000的遊戲裝備就不貴了?
婚姻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這樣的評價而進入循環往復的爭吵當中?
2、感受:你對這件事情是什麼樣的感受,傷心也好,開心也好,你都要清楚的表達出來。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
「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言外之意就是成熟的人本身就已經具有較強的敏銳的感覺,能捕捉到雙方在溝通過程中情緒或心理產生的不同的感受間那細微的差別。
或許是由於詞彙匱乏,我們在表達感受時常常比較籠統模糊,甚至把想法誤當成了感受去表達。
我們常說「我覺得」, &34; 等等,其實這些都只是在表達我們的想法,而不是我們的感受,想要清楚地表達我們的感受,我們應該直接說:我很開心、我很憤怒、我很鬱悶……
3、需要:直抒胸臆的表達自己的需要。
在溝通的過程中,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反而傾向於找到對方的錯誤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但是批評往往會給人帶來申辯或反擊、這又進入雙方的爭吵當中。與其這樣,我們不妨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這樣對方反而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4、請求:向對方提出具體要求。
在請求的過程中,要儘量用具體的描述而非抽象的語言來提出請求。因為越具體越有可能得到滿足。但是我們需要注意,請求不等於命令。
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們明明想好好說話的,但是為什麼我們說出來的話就和刀子一樣,讓人難受呢?盧森堡博士把那些「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定義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造成「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原因一般有4種:
1、道德批判:評價、指責、歸類、比較、評論等
當別人的觀念和你的觀念不一致時,就認為別人是不正常的,這就是實實在在的道德評判。
注意:價值觀是一種通用價值評價標準,不針對任何人,道德評判是針對個人行為而產生的判斷。
舉個例子:
最近60歲的楊麗萍不生孩子,藍瑩盈的野心都遭遇了網暴。事實上這些都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吃網友的米,也沒有吃網友家的肉,沒有傷害到任何人,實在不應該用不同的標準評判其他人。
2、進行比較
這個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比較,比孩子,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最好的,比工資,別人家的老公掙得更多,比裝備,別人的包30000,我的才20000。
這樣比較會讓自己喪失幸福感,我們都要跟過去的自己比較,而不是跟別人比較。
畢竟越比越寂寞,這是一個不變的真理。
3、迴避責任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得不」和「都是你讓我……」成了一個網絡紅詞。
但是這些詞語背後的潛臺詞是:這個東西和我沒關係,都是你要求的,我只是執行而已,有問題不要找我。事實上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當我們說出了「不得不」這句話,我們也把自己的人生拱手讓給了別人。
我們在研究社會事件時,總是少不了研究他們的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真的有這麼大麼?在《人生七年》中, 我們看到了放牛娃考上了牛津,成為了美國的教授,在《風雨哈佛路中》我們感受到了女主通過努力從孤兒變成哈佛的高等生。
我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來路,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終點。
這條路長著呢,沒到最後,誰敢說這就是結局?
4、強人所難:用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某些行為值得獎勵,而某些行為需要接受懲罰。
因為長期受這樣思想的影響,在溝通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心理暗示,如果對方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對方就要接受懲罰。
舉個例子:
我們總說愛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寶寶,於是強行要求孩子必須分享。但是我們忽略了自私才是孩子的天性,小孩的世界很單純的。只是因為我們的不斷要求,他們才變成了我們想要的樣子。
這樣的溝通,除了會讓我們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也會造成孩子不可逆的傷害。因為在他還沒有分享意識的時候已經被閹割了他的欲望。
做一個好好說話的人真的好難,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難,我們就選擇放棄。
因為你選擇了放棄好好說話,也就是選擇放棄了你的人生。
畢竟沒有哪個人願意和那些刻薄冷漠的人做朋友。
這個世界那麼大,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口吐蓮花,那它才能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