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上線以來,每周都積極地追更著30位姐姐的成團之路,驚豔和驚喜之餘,卻總能在熱搜上看到姐姐們的負面消息,而每條負面消息的底下,都充斥著網友們的爭吵言論。
他罵她,他護她,他駁他,她懟她,喋喋不休的爭吵,最終以當事人的道歉或怒懟為落點,開始新一輪的爭吵,直至被其他消息的熱度所覆蓋。
曾經在知乎上看過這樣的提問:「為什麼這屆網友這麼嚴格?」、「為什麼這屆網友的攻擊性這麼強?」
如今的網絡世界,落實著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氛圍卻越發充斥著火藥味,所到之處,皆有滿地雞毛,狼狽不堪。
我們是遊走於網絡世界的網友,每日每時每刻,接收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訊息,有正面的、負面的、有趣的,而與此同時,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在向網絡世界輸出自己的訊息。網友與網絡之間,是雙向流通的。
《烏合之眾》講道:「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劉芸,先是被網友嚴厲指責,在節目中抱團排擠其他姐姐,後捲入於正和黃璐的事件,娛樂圈的八卦新聞從來就沒消停過,而我們作為網友,我們所能看到的事實,真的就是事情本來的真相嗎?
我們看過很多綜藝娛樂節目,黃曉明的「油膩霸道」的總裁形象,以及現在「超強求生欲」的暖男形象,我們其實都能夠清楚地知道,綜藝節目本身是以劇本為前提進行著的,有劇本自然就會有劇情走向和人物設定。
就算是標榜為真人秀的綜藝節目,都有著某種程度的劇本,這是不可或缺的前期製作部分,沒有投資者會選擇一部完全沒有劇本的節目。
甚至通過後期的剪輯效果,也是可以製造各種矛盾、衝突和熱點的,這是我們作為網友,需要時刻保持的理性思維。
哪怕我們無法考究消息的真實性,我們也要保留著對每個消息的懷疑態度,首先問問自己,這件事情有沒有人為編造的可能性,有沒有值得深究的疑點呢?
我們通過網絡接收著五彩斑斕的信息,同時我們也抒發著情感、表達著情緒,我們輸出喜怒哀愁的情緒,最終都成為網絡世界的成分。
我們會被姐姐們成團的決心和努力所打動,發現原來人生的可能性還有很多很多,年齡不應該成為人生的限制,我們會備受鼓舞,從而對生活產生信心。
我們也會被寧靜姐姐說的,「我覺得我長大了」、「我怎麼還不哭」這樣可愛的話逗笑,會覺得張雨綺姐姐場下「鸚鵡般」的應援動作很沙雕、很搞笑,杜華女士的個人點評不夠客觀,聽著很來氣。
這些喜怒哀愁的情緒,都是無可厚非的。那麼如何抒發和表達我們的情緒,才能讓網絡世界沒有那麼重的火藥味呢?
馬歇爾 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圍繞4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給我們提供了溫柔表達情緒的可能性。事實上,很多評論區的爭論,都來源於某句不恰當的表達,諸如「有病吧」「神經病」等脫離事件上升到人身攻擊等言論。
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同時要避開絕對化的評論。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曾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們來簡單區分觀察和評論,「張東升是個壞人」「張東升謀殺了自己的嶽父嶽母,後來還謀殺了想跟他離婚的妻子」,前者是評論,後者是觀察。
「朱朝陽的父母不負責任」「朱朝陽從小父母離異,父親重組家庭之後,很少與他往來,而母親因工作原因也很少跟他交流,只關注他的成績,以至於朱朝陽跟嚴良普普密切交往都不知情」,前者是評論,後者是觀察。
顯而易見的是,當我們進行絕對化評論的時候,傾向於直接的批評或稱讚,容易傳達主觀而非客觀的看法。
表達內心的感受,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的真實情感,也更容易達到溝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區分感受和想法。
「我覺得朱朝陽很可怕」,這是感受還是想法?這是想法,那麼如何表達感受呢?「朱朝陽細思極恐的行為,讓我感到害怕」,「寧靜用寧夏表白姐姐們,我深受感動和溫暖」。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它能展示我們的內心需要和期待。
需要通常緊緊跟隨著我們的感受,即表達我們的需要和希望。這是我們常常忽略的表達方式,不願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因而常常引得別人的誤會,很多爭論都因互相不理解而產生。
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羅志祥的行為,讓我失望至極,因為我希望公眾人物能夠傳達正面的能量」。
在表達完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非暴力溝通提倡我們提出自己明確的請求,而不是讓別人去猜測你想要的回應。
我們要區分請求和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如果加以批評和指責,那便是命令,通過利用對方的內疚心理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我今天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有點沮喪,我希望你能留下來陪陪我」,這是請求還是命令?
我們需要通過後續來定義,「我今天也有點累,你能不能找其他人陪你」,「你肯定是不愛我了」,這便是命令。提出請求需要我們接受結果的是或否,無論對方的回應如何,我們都不作道德綁架。
這便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當然這並非是固定公式,也並非改變別人的工具,但卻是能讓我們表達變得溫柔的手段,它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緩解內心的矛盾。
當我們看到一則令人憤怒的消息時,首先我們需要保持理性,判斷消息的真實性,其次在我們表達憤怒的情緒之前,我們使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分析造成憤怒的實質原因和內心期待,以此來降低自己的語言攻擊力,成為一名可愛溫柔的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