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事,就是懂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懂他人。
哈佛大學持續整整76年的「格蘭特研究」,想要了解「什麼樣的人,更有可能擁有幸福人生」。主持這項研究32年的心理學家瓦利恩特說:「溫暖親密的關係,是美好生活最重要的開場。」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段美好的親密關係,但不知道為什麼,當我們越想維繫一段感情的時候,結果常常適得其反。
我們可以非常客氣地對待陌生人,即使跟他們有矛盾,也能表現出自己有涵養的一面。可是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仿佛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只會挑剔和批評的人。我們與對方越是親密,使用的言語就越刻薄。越是我們所愛之人,我們的表現越肆無忌憚。因為我們了解對方的軟肋是什麼,我們知道什麼話能給對方造成致命一擊。
可是我們明明是彼此相愛的人啊。
馬歇爾•盧森堡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博士。他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首次提出非暴力溝通這一概念。
馬歇爾發現,當人們產生衝突的時候,只要雙方相信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能夠得到尊重,他們的衝突就有可能化解。非暴力溝通能夠幫助我們與自己、與他人建立真誠的聯結,並通過善意的給予使每個人的需要都得到滿足。
非暴力溝通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簡單來說,當我們與對方發生矛盾,或是存在衝突的時候,我們先要明確自己和對方的需要。用語言表達需要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常常會把需要與欲望、請求或是渴望混淆起來。
假設我們想要和某人談談兩人感情中的壓力問題,卻得到對方「我不想談這些」的答覆。不要立刻指責或是批評對方,因為任何人聽到這種評價的時候,都會立即自衛、辯解。試著去體會隱藏在這句話背後的需要。或許是他最近有很大的壓力,不想在此刻與我們談論情感問題。也有可能他是想保護自己,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如果與我們溝通,他害怕會發生不好的結果。
努力去聽對方的需要,而不是他對我們的分析與評判。當彼此都能理解對方的需要後,進入到最後一步,用積極的行動語言表達我們的請求。清晰地向對方陳述,為了滿足需要,我們想要的回應是什麼。
學會使用肯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明確地告訴對方你想要他做什麼,而不是使用否定的表述,因為它不能讓對方知道你真正的需求。此外,儘量避免使用那些會模糊我們需要或是聽起來像是攻擊的語言。因此,不要說「我希望你不要天天加班」,而是說「我希望你每天都能聽我說說話」。
嘗試練習如何用不帶命令的口吻陳述我們的需要。這意味著,當你提出請求之後,不管對方如何回應——不管他們是答應還是拒絕——你都會給予同樣的尊重與理解。如果他們不答應,努力去理解他們拒絕背後的需要。
這或許並不簡單,但是要知道:
你對待伴侶的方式,事實上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克裡斯多福•孟《親密關係》
Lizzie,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留學紐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