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大概講述的是一女孩在街頭痛哭,她已經外出6年時間,在外打工很少哭,一直都是女漢子得形象,而這次傷害她的不是別人,而是她的親生父母,看到後有很深的感觸。
據了解是該女孩在外打工6年,辛辛苦苦掙了近20萬血汗錢,因為她知道家裡不容易,於是把掙的錢無一例外地都寄回了家裡,然而她的母親在最近告訴她,錢已經全部給弟弟買了房子。
其實看到這裡,應該很多人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看到女孩痛哭原本是一件讓人非常同情的事,但是看了看評論底下,竟然全是在斥責女孩的不是,這讓人匪夷所思。
「女孩沒結婚,掙的錢當然要全部寄回給父母」,「父母養了十幾年,把工資交給父母沒什麼問題,女孩太矯情了」……等等一系列評論。
關於這件事,原本的關注焦點應該是「父母應不應該把女兒攢的錢全部給兒子買房」,但是大部分網友們卻把焦點放在了「未婚嫁女兒掙的錢是否該給父母」。
女孩既然決定把錢往回家裡寄,當然是不怕父母花的,但是這全部給了弟弟買房,性質完全就變了;女孩的這一聲痛哭,可能就把積攢在內心的怨恨和委屈全部發洩出來了吧。
當然這件事也側面反映出社會的現狀,而且在很多電視劇裡,都可以看到隱形的「重男輕女」,就拿前段時間比較火的電視劇《安家》就可以發現,主人公房似錦是不被母親看好的一個孩子。
但是她很出色,長大後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出色的能力站到了一個較高的位置,但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她的母親亦是如此,變著花樣找她要錢,房似錦都滿足了母親的要求。
可她的母親就像個無底洞,背後還有個弟弟,根本填不滿,為了給弟弟買房,母親甚至還到女兒上班的公司脅迫她,要求她拿出一百萬。
還義正言辭地說道:「我生了她,養了她,她就應該孝順我,她掙的每分錢,都不是她的!」
還有同樣「弟弟控」的母親,在電視劇《都挺好》體現得淋漓盡致;明明可以考上清華北大,卻被母親要求讀公費師範,原因是可以不花錢,攢錢給兒子留學。
甚至還把女兒住的房子賣了,可能現實當中不會做得這麼決絕,但是這些都是澀費的縮影。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換句話說,這是社會「陋習」,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相信一定會從社會中「剔除」,如果我們真的被父母這樣對待,不妨試試像蘇明玉學習,即使面對至親之人也要有所保留距離感,對於與家人關係相處,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