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級9班侯怡旭
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8月16日上午水城國際居委會聯合社區青少年志願者們積極開展垃圾分類進社區宣傳活動,普及「垃圾分類,人人參與」的意識。而我則有幸參與其中。
待集合完畢,我們來到了小區內專門設置的「垃圾分類小屋」。整個屋子以綠色調為主,一打眼兒看見的不是垃圾,而是幾個不同樣式的桶與袋子。心裡正疑惑著,只見工作人員走來,微笑著向我們介紹他們的用途。原來,這一些都是盛放垃圾的器具,但垃圾有不同的分類,垃圾袋自然也要用不同材質的。比如,可回收物要裝進藍色的垃圾桶裡,而有毒垃圾則要裝進紅色的垃圾桶裡,以便區分。我們還了解到,垃圾分類是指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所以用不同的顏色將不同類型的垃圾分開,一是為了辨別其是否有害,二則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它們,變廢為寶。
待學完理論知識後,我們便摩拳擦掌準備開始進行實踐了。工作人員將早已準備好的代表各種廢棄物品的卡片分發給我們,要求我們進行垃圾分類。快輪到我了,我卻還攥著一張寫有「玻璃」的卡片搖擺不定,我在糾結,這究竟是可回收物還是不可回收物呢?終於,我顫顫巍巍地將卡片放到了可回收物的框中。聽到旁邊有人小聲說對,我提起的心便放下了一半。事後我又去詢問了工作人員,最終終於解決了這個困擾我的問題。
接下來便到了最後一個環節:推廣與應用。我們站在小區門口的路邊上,看到過往的行人便上前去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一開始還有些不好意思,但到了後來,看見路過的人們都十分熱情,便也全身心的投入進去,向行人們講述剛剛所學的知識。在這其中有一位叔叔聽了關於「垃圾分類人人參與」的垃圾分類知識後,連忙轉身就走。我們還有些納悶,直到看見他捏著一個菸頭急急忙忙地趕回來,還問著我們這應該算是那種垃圾,我們才相視一笑,對那位叔叔豎起了大拇指。
這一次的志願活動讓我了解了關於垃圾分類的知識,並且學會了實際運用。在今後的日子裡,我也會將這種理念傳播給身邊的每一個人,真正做到「垃圾分類,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