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治療」減輕內心壓力的良策——追求內在的美麗和心靈的健康

2021-01-10 整理自己的心情

#內心醫治#

我們內心壓力減負和心靈健康,是可以通過我們內心裏面的自我調節和身體外面的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影響來逐步實現的。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的是有關內在美麗和虛假偽裝的問題。

⒈追求內在的美麗

因環境的不同、經歷的不同以及學識上的差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想。

因環境的不同、經歷的不同以及學識上的差異,每個人對待別人的態度也各不相同。

他們有的以惡待人,有的以善待人,不同的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為。

①學會接納,學會認同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的不信任、詭詐、嫉妒、陷害……

每個人都想在別人的身上找到平衡,每個人都想在別人身上得到安慰。

於是,每個人都碰的頭破血流。

事情發生的原因也很簡單,大家都想「得」,沒有人去想「舍」的問題。

大家要明白,「舍」與「得」是相互存在的!

有人「舍」,才會有人「得」;沒有人「舍」,自然就不會有人「得」。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最好是能夠學會接納別人和認同別人,因為生活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接納的過程。

②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在人際交往中,有的人待人苛刻,有的人待人寬容,有的人隨遇而安,有的人放縱自己。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桿秤,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行事準則和評判依據。

對於生活充滿理想色彩的人,通常都會待人苛刻和嚴厲。這類人很難得到別人的真正認同,因為他們過於理想化,他們的嚴厲和苛刻會促使別人不敢親近他,只會遠遠地觀望。

在人際溝通方面,最好的方法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能夠使我們很快得到別人的接納和認同。

寬以待人,能夠使我們不斷拉進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③保持清潔無偽的良心

在心態上,願意追求內在的美麗和心靈健康的人,最好是逐漸放棄自己外表的偽裝和面具,展現出自己的真實。

我們的虛假偽裝和我們的面具,所能夠帶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心中認為的好處和我們內心裏面壓力的不斷增長。

內心詭詐的人,心存嫉妒的人,內心貪婪的人,他們的心中同樣如此。

唯有那內心清潔,毫無惡念的人,才會得享內心裏面的寧靜。

因此,那些打算追求內在美麗和心靈健康的人,最好是逐漸放棄自己心中的惡念和私慾,追求聖潔與清心。

⒉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

①追求內在美麗的人,在選擇上需要學會認同別人和接納別人。

②追求內在美麗的人,在行為人上需要學會嚴以律己和寬以待人。

③追求內在美麗的人,在心態上需要不斷保持自己的內心清潔。

⒊今日聖經

彼得前書3章10/11節告訴我們:

美好的生命來自於我們個人的經營和管理,放任自己的私慾和順從自己的私慾都是在敗壞自己的生命。

真正愛惜自己生命的人,他們會禁止自己的舌頭講邪惡之言和詭詐的話語,他們會選擇行善遠惡,一心追求聖潔與和睦。

⒋相關主題

「自我治療」有信心的人,行事光明,不會故意虧負別人

「自我治療」信心在心態上的表現

「自我治療」成功勒住自己舌頭的人,是在救自己脫離紛爭的漩渦

「內心醫治」信心因行為得以完全

有信心的人,在患難之中會忍耐暫時的痛苦,會積極樂觀的面對患難

相關焦點

  • 眼睛外在的美麗與內在的健康
    人人都有一雙眼睛,人人都想擁有外形漂亮,內在健康的雙眼。眼睛是人體重要的面部器官,明亮,炯炯有神的雙睛,能提升整個人的精神氣質,它是通往心靈的窗。眼睛的外形,有大有小,眼皮有單有雙,雙眼皮大眼睛的代表人物演員趙薇,單眼皮小眼睛的代表人物是相聲演員馬季及演員梁天,他們先天的眼睛外形條件,不但給他們的表演賦予了靈氣。而且是他們表演加分的籌碼。
  • 「美しい」和「綺麗」到底怎麼誇女朋友漂亮?
    しい」和「綺麗」就是其中一組,那麼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2、「美しい」帶一定的主觀認識,對於評價一個事物,有人會認為漂亮,也有人不認為漂亮,所以也有可能這個事物並不漂亮。3、形容物體的美麗,一般用來形容花、聲音、心靈。例如:美しい桜。(美麗的櫻花。)美しい音。(悅耳的聲音)美しい心。(善良的內心。)
  • 「說話」其實很紓壓
    「說話」其實很紓壓 不需學習,無須耗大量時間、能迅速上手的紓壓技能,就是「說話」。把心裡的話講出來,就有意想不到的療愈效果! # 跟「自我」對話瑞士心理學家Jean Piaget,自言自語是人類打從幼兒時期的天性。接觸到灼熱的茶壺時,蹣跚學步的孩子通常會大聲喊「燙燙!」然後跑走。
  • 「邊緣化社會」的危險
    然而,對於邊緣人格而言,這種追尋不單是一種渴望,更是一種填滿害怕、孤單的自然反應,令他們永遠不滿足的,是從內在湧出來的恐懼與害怕。也因為內心黑暗面的壓力,讓他們很難有彈性、覺察及反思,只剩下負向的自卑感與不停追尋的行為。對邊緣人格來說,他們腦中的思考角度,就像是一群不停追尋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哲學家。空虛與對價值、意義的無止境渴求,也許才是他們真正的疾病。
  • 別再糾結「選愛情」還是「選麵包」,有件事情更重要
    「麵包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然而世間卻有沈重的警醒之言,一巴掌打向陶醉愛情中的人…未經生活洗鍊,或初嘗愛情滋味的人,往往相信「麵包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然而世間卻有沈重的警醒之言,一巴掌打向陶醉愛情中的人——沒有麵包,愛情終久會消失。
  • 專家曝4內心不健康關鍵
    圖、文:/黎佳燊醫學審稿:賴建翰在面臨尷尬或處於壓力局面時,有的人為緩和現場氛圍,會把自己當作嘲笑的對象,有時甚至是本人也不會意識到,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自我貶低」(Self deprecation)。我們都知道玩笑要有限度,但若是開自己的玩笑呢?
  • 你有自我否定的「心魔」嗎?
    今天的主題是關於追求完美和自我否定的心魔。 關於追求完美,我們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在我的門診個案中,很多都是比較會追求完美的人。尤其是焦慮症、恐慌症的患者,他們的問題的本質都是追求完美。 我們捫心自問:「人要不要追求完美,要不要追求進步?」其實,所有人都有一種要進步、要追求完美的動力。
  • 有一個愛賭博的老公,我學會的一件事「婚內女人要獨立」
    剛開始,老公嘗試戒賭,譬如「可以看賽事,但不要下注」這件事;我則是為了愛情需要犧牲某種自我,叫做「監督他不再碰賭」。一年、兩年還可以忍受,但長達七年都得壓抑自己喜好,還會被老公叫做「不健康的放棄自我」。重新開始後,老公會找餐廳,請婆婆照顧兒子,兩人去餐館約會小酌。有時候我們會盛裝打扮,只是為了去看電影;或者,就是窩在一起看片,藉由厲害的編劇與導演,激發相愛的心情。
  • 那些不怕「犯錯」的人,內心都是怎樣的?
    武志紅老師說:「心靈成長的本質,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實。」深以為然,在電影《黑天鵝》中的妮娜,就是個執著於「完美」,但心靈空間是「黑匣子」的典型代表。在跳舞上,她追求極致,是無暇的白天鵝。但老師卻認為她的舞姿缺乏生命力,說她「從來沒有放開過自己」。
  • 先找到快樂,再追求成功
    壓力激素和焦慮感,實際上並不是「反面角色」,它們是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的,因為適當的壓力激素有助於提高專注力和行動效率,會讓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當下要解決的問題上。」,並因此產生負面情緒和迴避行為,自我評價就更低了。
  • 在座右銘裡的「胸懷」,「雅量」和「信仰」!
    李開復在他的書中,談到他的座右銘:「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便兩者的不同。」這句話是我修改 Serenity Pray,原文不是用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而是用寧靜和信仰接受。
  • 在「被催婚」和「尋找愛情」之間左右為難的 90 後
    「那誰的兒子上個月已經結婚,誰的女兒嫁去了北京,那誰都抱上孫子了……」父母的社交圈子並不大,在同齡人的「攀比」之下,他們對子女的婚姻大事多多少少都分外掛記。這種社交壓力,對 90 後來說,就像既不看權遊也不看復聯 4 的你面對其他人的感覺:
  • 吾日三省吾身,要「省」什麼?
    《論語》中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省吾身」就是一種對己心的觀望,一種不再自欺的誠實。內省不需要被時間強制地進行,一個人的內省是無時無刻的。內省也不應隨時代的變遷失去其最終要義,反而是現代的我們需要不斷地思索內心最初的需求。
  • 「美麗心靈」把心儀的女神約到之後,怎麼用英語說「我去接你」呢?
    pick sb. up開車去接某人eg./ 暮光之城 /謝謝!往期精彩「五十度飛」「我勸你不要對我老公又拋媚眼又動手動腳的!」「怦然心動」熊孩子麻煩都關家裡好嗎?!「關家裡」的英語如何說呢?「我不是藥神」電影你看了,但英文譯名你看懂了嗎?「愛情與靈藥」「陳獨秀都沒你秀」用英語怎麼說?「鐵達尼號」如何用英語表達「你說了算」?
  • 強迫症的自我治療方法[十條強有力的正見啟蒙]
    答: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個人的心靈「臣服」某個方法之後,應該要努力的將指導者所傳授的「心法」落實在生活中,去驗證【法門】的可貴。而不是「諦聽」了某個心法之後,什麼也不做,或者松鬆散散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做表面功夫,整日就奢望能飛天入地,得盡一切的好處。  「法」永遠在那裡,它不會去修人的,是人自己要努力的去修心,才會感受到其中的好處。
  • 傅盛的自我翻譯:一個網際網路「躍遷者」
    而在這個成功的「躍遷者」身上,最令人著迷和爭議的也正在於:相比那些常用來和他相提並論的同時代網際網路企業家,他從沒被少年天才式的光環眷顧過;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他的故事永遠發生在充滿負累和不公的真實世界;而最終,他仍然相信正確的方法論和不能鬆懈的自我改造一定能帶領自己走向成功。
  • 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美好的心靈-稻盛和夫人生及成功哲學2
    追求美好的心靈是大家在生活富足之餘,或者是在努力奮鬥時,給自己的一個理想及夢想,期望自己在未來可以獲得心靈的滿足。然而,這終究是太久遠的未來了,似乎摸不著邊,如何去實踐呢?牠的叫聲就是:「得過且過」。人的價值由你的心靈決定宋·蘇軾《送張琥》:「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 覺醒旅程1_找回「真實自我」
    擇天老師陪你「找回自己」,讓你可以發揮自己100%的力量(內外合一),完成你要達成的每個階段目標,邁向更美好的人生。邁向成功的路途上,為什麼要「找回自己」?《老子》說:「知人者智」,《尚書》說:「知人則哲」、西方哲學家迪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探尋真實自我」這個主題在哲學領域和心理學領域,都是亙古不變追求的真理,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將「成功學」與「找到自我」連結在一起,研究你的原生性格、家庭背景、生長環境及人脈關係,對於你的成功路徑,是否有正向或負面的影響。
  • 成熟內在的心靈大師
    內在的心靈大師每個人都有,他會自然指引我們,只是大部分人,從頭腦層面去學習去了。引起本能的反抗,越掙扎越痛苦,越迷茫我們所要做的事情,無非是讓大家知道如何讓內在的心靈大師工作起來。就那麼簡單。要啟發內在的心靈大師 去化解問題。達成內外的通透和諧如何做呢?
  • 「菩提心境」你吃的每一次苦,都是真的財富
    我們對物質的追求與重視,也是基於我們從小被灌輸了物質的重要性。  媒體上的明星和名人,看起來風光,多彩多姿,又酷,讓我們也想把這樣的影像,貼附到自己身上。  出名的運動家或球星、才華洋溢的發明家、百萬富翁或能呼風喚雨的社會領袖,都有類似的吸引作用,讓我們不斷地往某一種社會角色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