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為什麼很多事情,你看別人做就發了大財,你去做卻賠得掉底,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有一個在上市公司工作的中層管理人員,突然離職。
同事們很困惑地問他:為什麼在事業的上升期選擇離職?
他的回答非常簡單,因為他看到只有小學學歷的表姐,在農村老家拍視頻、做直播、居然比他掙得都多。
他認為憑他的能力、經驗、社會閱歷,絕對比小學文化的表姐要掙的多。
可最終的結果就是離職半年,不僅沒有掙到錢、連1000粉絲都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
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短視頻確實非常火,直播也非常掙錢,門檻也沒有那麼高,拿起手機就能拍。
好像所有人都能從這裡掙到錢。
可是直到最後才明白,
短視頻和我們最開始拿起手機那一刻,想像的根本不一樣。
如果不結合自身的真實情況去考慮,只能淪為別人的錢包。
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指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之後的信息,所產生的結果;
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比如:
二戰時期,美國的飛機被擊落的頻率非常高,沃德教授經過大量調研以後發現:
倖存下來的飛機,機翼被擊中的頻率是最高的。
因此,沃德教授建議:「加強飛機機尾的保護」。
飛行員感覺非常疑惑,為什麼機翼被擊中的頻率最高,反而加強機尾的保護呢?
沃德教授,給出了2個依據:
第一,飛機的機翼即使被擊中,還能安全返回,說明機翼的安全性能達標。
第二,飛機機尾看似很少被擊中,實際上是一種假象,因為被擊中機尾的飛機直接墜毀了。
如果繼續加強機翼的安全性,只會使更多的飛機墜亡。
這個案例說明了,當取得信息的渠道僅僅來源於倖存者,那和實際情況是完全不符的。
就好比我們只看到了靠短視頻掙錢的人,就認為短視頻能掙錢一樣,這樣是不對的?
倖存者偏差的邏輯謬誤,時時刻刻都存在於我們身邊,
包括讀書無用論、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這都是倖存者偏差的典型。
它會讓我們越來越遠離事情的本質,讓我們陷入的誤區越來越深。
很多社會學家甚至把倖存者偏差當做「窮人思維」。
如果不能及時清醒,只會讓自己越來越迷茫,越來越貧窮。
因為一旦陷入「倖存者偏差」的人,都會認為自己的判斷是絕對正確的。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身邊有多少這樣的人!
其實倖存者偏差的本質,就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實不能夠客觀地認識,
再加上盲目的從眾,從而產生了與事情本質不符合的偏差行為。
要想儘可能的避免倖存者偏差,對我們來說最容易做到的就是,避免盲目從眾。
在很多事情上,避免盲目從眾本身就是在幫助我們規避錯誤。
除此以外,我們還要學會逆向思考。
在做事或者抉擇的時候,不要問自己會不會成為那個倖存者?
要問自己那些不幸的人都經歷了什麼,我該如何去規避。
而不是,就單純的認定,別人能做成,我也能做成,要全面實際地分析自身情況,和外界環境。
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對事情的錯誤判斷,都是來源於自身認知能力太低。
平時我們要多注意學習提升,開闊自己的視野,擴大自己的認知範圍。
儘可能的保證,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儘量全面地了解相關的信息,從正面、反面等多個角度去思考事情的發展。
這樣就有可能避免倖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