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老婆都是別人的好」,這裡面當然有很多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因素,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渡邊淳一在《男人這東西》這本書裡從「倖存者偏差」的角度解釋了這一現象。
原因之一是,我們看到的別人老婆有很多,但往往只記住那些漂亮賢惠/體貼顧家的少數人,而不自覺的忽略了大部分「普通人」;二是別人老婆的樣本信息的收集其實並不完整,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淡妝華服、溫柔可親的一面,而嘮叨抱怨的一面可能只是老公下班回家後才能看到。
「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指的是很多看似成立的因果關係其實是錯的,分析因果關係時一定要考慮篩選過程對結果的影響。
倖存者偏差最早來自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家亞伯拉罕·瓦爾德教授。二戰期間,美方轟炸機損失慘重。美國軍方做了一番調查後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於是主張應該加強機翼裝甲的防護。
而瓦爾德教授則給出了完全相反的建議。他認為:彈孔最少的機尾才最需要防禦。這是為什麼呢?可以想像,能夠安全返回,是因為中彈的部位都不致命,越是中彈多的部位反而越不重要,統計的樣本只涵蓋了平安返回的轟炸機。而機尾中彈最少,是因為一旦被擊中,飛機就再也飛不回來了。
最後軍方決定採用瓦爾德的建議,於是轟炸機的損失一下就降低了不少,也因此挽救了很多飛行員的生命。
看不見的彈痕卻最為致命!戰死或被俘的飛行員無法發表意見,因此彈痕數據的來源本身是不完整的,而經驗豐富的飛行員的意見也存在嚴重的偏誤,因為他們大多都是機翼中彈而機尾未中彈的倖存者。
在生活中,「倖存者偏差」的現象普遍存在。
媒體調查顯示「喝葡萄酒的人容易長壽」,是源於被調查的長壽人群中有很多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但實際上還有更多飲用葡萄酒但並不長壽的人已經去世了,媒體不可能再調查他們。
「把創業公司成功的原因總結並固定下來,這是最難的問題。」大部分人只指出了非常表面的特徵,比如「創始人很勤奮努力或是企業文化很友好」,而問題在於,90%的創業公司也是如此,但都失敗了。賈伯斯、扎克伯格、比爾蓋茨都在輟學創業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有多少人模仿賈伯斯失敗了呢?恐怕沒人知道,因為沒有誰會去撰寫關於他們自己和他們失敗的公司的故事。
在投資領域,我們也經常看到取得成功的投資者在媒體上談論其投資經驗和方法,但觀眾往往會忽略的一個事實是:採用同樣經驗和方法而投資失敗的人是沒有機會上電視的。成功的投資者容易誇大自己的能力,忽略運氣因素和弱化當時所承擔的風險。
由於不完全統計產生的錯誤結論,都是「倖存者偏差」的結果。我們的社會喜歡以結果來論英雄,這其實是極其錯誤的。造就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可以複製,但很多都是運氣,是不可複製的。
面對成功的投資經驗和故事,一定要去分析其背後的邏輯和本質是什麼。分析的出所以然的部分,我們充分學習,為我所用。對於分析不出所以然的部分,我們要大膽放棄,因為那很可能只是偶然。
當然,我們更要從失敗者那裡總結為什麼失敗,因為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個避免失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