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罵得越狠,就愛你越深

2020-08-10 國館

圖|yamamotominiko ©

家裡,父母罵孩子;網上,孩子罵父母。父母與孩子之間,是矛盾,也是愛。


中國式父母,大概是天底下最複雜的生物。


有人恨之入骨,認為他們給自己帶來的只有痛苦。


有人戀戀不捨,把他們當作永遠的避風港。


不過更多的,是愛恨交織。


教育方式粗暴,有時候恨不得讓他們持證上崗;獨斷專橫,對子女沒有一絲尊重。


這是中國式父母。


圖|yamamotominiko ©


你出了什麼事,他們都會無條件幫你兜著;凡事為你著想、以你為先,你開心他們就開心。


這也是中國式父母。


生活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父母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愛你或者不愛你。


如果愛你,卻傷害了你,那他們的愛一定用錯了方法。


我們不一定需要原諒,但如果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他們,或許會有不一樣的世界。


圖|yamamotominiko ©


01

O N E


怎樣才算得上是中國式父母?


很難一言以蔽之,但如果硬要說一個詞的話,我想是固執。


他們的思想是固執的,堅信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以至於希望你保持順從、聽聽話話。


他們的愛也是固執的,可以包容你做的任何事,但也會因為愛的盲目而做錯事。


固執地愛你,也固執地傷害你,這便是中國式父母。


圖|yamamotominiko ©


後來我知道,這跟時代有關係。


現在我們說的中國式父母,很多是60後和70後。


他們生長在一個信息匱乏的時代。


他們往往視自己在電視上看到的、鄰居和朋友說的話為真相,以自己親身的經歷為真理。


這也造就了他們的固執。


像我爸媽,從我大四那一年開始,每次聊電話、回家,總能聽見同樣的一段話:


我媽說,「你什麼時候去考個教師資格證,回家這邊當老師多好啊,你看xx家的女兒,現在教書都不知道多舒服」。


我爸呢,「當老師又有雙休,一年還有寒暑假,工資又高,笨的人才不去呢。不然去考個公務員也好啊......」


每次到這種時候,我就得找各種理由推搪,但他們就是可以做到不厭其煩地嘮叨。


圖|yamamotominiko ©


說實話,教師和公務員當然不算差。


但重點在於,他們根本不尊重我——他們不理解我在做什麼,就已經把我做的事情,認定為「不好」。


這種不尊重,會讓我覺得,我好像只是一件任人擺布的物品。


直到有一次,我在旁人口中聽到了父母的故事:初中畢業,出去打了幾年工,沒賺到什麼錢就回來了;後來便隨大流,走街串巷賣著各式小物品......


他們活在一個變革的時代,一個充滿機遇卻又不穩定的時代。


飽經風霜之後,他們沒有成功,所以得出的結論是——穩定壓倒一切。


所以才會認為,只有像公務員和教師這種鐵飯碗才是好的職業。


他們不是時代的弄潮兒,而是海水;而我呢,年少氣盛,還做著後浪的美夢。



這便是無法逾越的代溝啊。


有個知乎網友形容得十分貼切:


我們與父母,如同二維與三維的生物,註定無法交流。


所以啊,不必強求說服,理解萬歲。


02

T W O


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在不同的時代,中國式父母一直存在,只是代溝不一樣而已。


清末民初的時候,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


此時的新青年,與父母之間最大的矛盾,便是「婚姻」。


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中,子女的婚姻均由父母決定,這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民國初年,婚姻自由、戀愛自由的觀念已在傳播,青年們更是將其視為一場家庭革命。


圖|coji_n ©


著名畫家徐悲鴻,在向蔣梅笙學習畫畫時,與他的二女兒蔣碧微墮入了愛河。


沒想到,蔣家早已為蔣碧薇訂下了一紙「門當戶對」的婚約。


當時的徐悲鴻,卻只是一名窮苦學生,蔣梅笙也堅決不願讓二人成婚。


三番四次的鬥爭之下,兩人選擇了離家出走,私奔到了法國。


蔣梅笙呢,一氣之下,竟就在家中大擺靈堂,揚言蔣碧薇急病身亡。


這在今天來看,恐怕有些難以想像,在當時卻是主流。


1920~1924年上海《民國日報》上,就刊登了54則關於逃婚女子的報導,有19例甚至還被父母送官查辦。


圖|lil_garden_of_flowerdesign ©


所以吧,無論任何地方任何時代,都不存在完美的父母。


中國式父母,總是對自己期望太低,對兒女期望太高。


我們呢,也總是會對父母期望太高,對自己期望太低。


與其想著,為什麼我會這麼不幸,碰上這樣的父母?


不如想想,如何讓衝突對我們的傷害,降到最低。


要知道,你的孤獨不是唯一,你的痛苦也不是唯一,世上無數為人兒女者與你同在。


圖|coji_n ©


03

T H R E E


今年已經是2020年,不少80後、90後也為人父母了。


曾經,他們在中國式父母的教育下長大,今天,他們也可能成為新一代的中國式父母。


因為,原生家庭影響的,是你的一生。


像張愛玲,父母4歲離婚,母親遠走英國,父親對她十分冷漠,甚至經常動手打她。


有一次,因為未經父親同意跑去歐洲見了母親,張愛玲被毒打,還被軟禁了半年。


她後來回憶,「月光底下,在這片我出生的房子裡,陌生感、孤獨感、恐懼感一齊向我襲來。」


那段時間,她一直想著母親,但卻沒有人能來救她。


在這種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張愛玲,沉默、孤獨,沒有安全感。


這讓她寫出了那些唯美而悲傷的文字,也讓她愛上了「渣男」胡蘭成。


她一生都沒有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圖|billydeee ©


另外,這種影響,也是無聲無息、潛移默化的。


就像《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明明最討厭自己母親的暴躁脾氣、尖酸刻薄。


可當她對著父親發火時的模樣,又像極了她的母親。


事實上,她小時候所看到的聽到的,一切經歷過的,都刻在了她的骨子裡。


不過,這未必是一件壞事。


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可以是好的。


父母之間的相互尊重,可以教會孩子尊重自己的伴侶;愛讀書的父母,孩子也更容易愛上閱讀。


我們該保持自省,好的影響,便傳承下去;不好的影響,便想辦法摒棄。



要知道,你的父母怎麼樣,你就怎麼樣;但你怎麼樣,你的兒女便怎麼樣。


正如德國作家阿德勒說的那樣: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一切,取決於你。


04

F O U R


回到現實,我想起了自己。


因為代溝的存在,溝通的困難,我長時間選擇了逃避。


平時不聊天、電話打得少,過節常常以各種理由不回家,朋友圈屏蔽......


我與父母,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


直到前段時間,家裡兩老都病了。


我爸是糖尿病,好不容易才哄他去檢查、拿藥,現在得天天自己往身上扎針。


煙戒了,飯也戒了(這對無飯不歡的廣東人來說簡直是折磨)。


現在跟我聊天,結束的時候總會開始說以前從來不會說的話,「早點休息不要熬夜啦,身體最重要啊」。


這種話,他以前從來不會跟我說。


圖|coji_n ©


我媽則腰椎出了問題,做了個微創手術。


手術進行的那天,我哭了一場。


手術進行其實還算順利,不過手術結束之後,或許因為麻醉藥的緣故,我媽的意識開始有點混亂。


她在床上一直掙扎著要起來,大喊大叫,一直不停地說著模糊不清的話。


我的人生,內心從來沒有像這一刻這麼忐忑。


所幸,後來一切平安。


我慢慢才意識到,像他們這個年紀,死神已經越來越近了。


而我呢,常年離家,一年見爸媽的次數,屈指可數。


等到我有能力有更多時間陪他們的時候,或許已經太晚了。


圖|soomin_jeon ©


說起來,我爸媽其實都不算足夠好的父母。


一個暴躁,一個固執,小時候我被打過被罵過被不信任過,到今天,他們也沒怎麼變。


唯一變的是,他們老了。


時光讓他們越來越虛弱,我們越來越強大。


此時,我想到的是放下。


今天的我們,就如同曾經在我們眼中不可抵抗的父母。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用來對待仇人,而非對待親人的。


我更害怕的就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母,帶我們走上人生這條路,我們,則是陪著父母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他們的路,開始並不好走。


只希望這最後一段,我們可以一同,好好走下去。


圖|soomin_jeon ©


參考資料:

《初妝·張愛玲》陶舒天

《民國時期婚姻自主權變遷》雷家瓊



/今日作者/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中國式父母是好是壞?
    我真的不由得感嘆中國式父母,一輩子操勞,只為了下一代過得更好,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有這樣一句話,很多人從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你的父母是工薪階層,那麼孩子只能通過長大後自己的努力來贏得一切,如果你沒這個本事,那對不起,你將一輩子生活在工薪階層,如果你的父母是做生意一族,那麼孩子的經濟水平也差不了,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
  •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悲哀:父母與子女一貫缺失的界限感
    有人說,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而我認為,父母子女一場,是一次相互信任、共同成長的旅程。百善孝為先,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中華上下五千年以來一直都是一個重親情和感情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嚴重缺乏界限感的社會。而且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在中國的家庭式教育中細枝末節地滲透著。而中國式父母又大多存在著近乎畸形的充滿控制欲的愛。
  • 中國式親子關係:我很愛你,但我不說
    中國的父母,向來是最無私的,也常常是最自私的。想要理解這句看似矛盾的話,可以從一道簡單的選擇題開始。問:無論你當下守在父母身邊,還是常年漂泊在外,父母和你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也體現出了中國式親子關係中的一種「通病」:示愛尷尬症。人們常說,中國人不善表達自己的情感,放在過去,這是一個準確無誤的觀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情感表達之含蓄,大概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存在,一直以來,我們講究「含而不露」、「潤物無聲」,忌諱「鋒芒畢露」、「盛氣凌人」。在過去,中國人如何表達「我愛你」呢?元稹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 中國式家庭教育 | 父母的溺愛只會給孩子帶來災難
    02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性格、成長甚至是未來。溺愛則是中國式家庭教育最常見的。父母輩大多數人曾經經歷過一段貧窮的時期,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後,就選擇把自己最好的東西都拿給孩子。中國的父母都特別偉大,他們可以對自己無比的摳門,卻可以對孩子有求必應,哪怕自己沒有那麼多錢。
  • 中國式父母的可悲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可是他卻覺得跟父母在一起住是負擔。一下走出去3800公裡。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疫情。 疫情更讓我看透了中國式父母的可悲!被疫情困住的幾個月裡,三個家庭擠在一個屋簷下。房子還算大,雙層四室兩衛兩廳。女兒一家,兒子一家,父母兩位老人,共八人。
  • 中國式父母的悲劇:女兒給父母養老,兒子繼承財產
    年輕的時候,父母都喜歡兒子,因為兒子是家庭血脈延續之人,年老的時候,父母都喜歡女兒,因為女兒懂得心疼自己,但是,心裡還是會心疼自己的兒子。總而言之,父母的心自始至終還是有偏向的,也就導致了中國式養老悲劇:女兒給父母養老,兒子繼承財產。
  • 中國式父母
    中國式的父母大多是不善於表達的。可能從來沒聽他們嘴裡說過「我愛你」,卻從小到大用行動偷偷愛了你一輩子。小時候,他們從不說愛你;卻悄悄把最好的都給了你。不論貧窮或富有,不論疾病或苦難,傾其所有來愛你,包括自己的生命。
  • 中國式父母到底圖什麼呢?
    卻唯獨忘了,其實每一個孤獨的中年人背後,可能站著一對比他們更孤獨的父母。當你接到通知來辦喪事,首先將床頭櫃的鑰匙帶在身上,再讓小根放水,拖拖幹地面上的浮灰,不能掃,然後再抹布擦乾桌椅板凳上的灰塵,開窗通風才不會染病,最後打開櫥櫃和抽屜,整理東西遺體速火化,一切從簡。」
  • 中國式虧欠
    他忽然轉念一想又說:沒有也好,像我這般年紀,刻骨銘心的記憶大事,興許就是關於生老病死了吧,父母生病,大姨去世........半生時間幾乎都耗在了車上,路上,從沒好好陪陪過孩子,父母。聽了司機大哥的話內心只覺無限唏噓。這種無奈我稱之為:虧欠,並且是:中國式的虧欠!
  • 中國式催婚,你怎麼看!
    不知道什麼時候,從曾經父母每天嘮叨不許早戀,遠離異性的年代,突然就穿越到了現在以逼婚為己任的新世紀,就連很多95後的父母也開始加入了催婚隊伍,在年輕人心中是無法理解的行為。可父母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是他們造就了時代,還是時代影響了一代人?『』中國式逼婚」,在百度百科中被定義為「父母用威脅和暴力手段強迫自己的兒女成婚」。
  • 中國式的情與愛:你可能結了一個假「婚」
    於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式的婚外情也和西方不同:西方社會婚外情一旦被發現,當事人通常會快速決定,要麼離婚和外遇在一起,要麼分手回歸家庭。但在中國,經常的發生是:不做決定,婚姻不解體,婚外情也持續,且在這樣的關係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 中國父母的十大謊言
    你聽過爸媽說過哪些難忘的謊言呢?今天物道君特意選了十個中國式父母常說的謊言分享給大家,希望以後大家都能聽出背後的意思。央視有個廣告《老爸的謊言》,裡面老爸講了幾句謊言,我印象深刻:「我和老朋友出去玩了,排練節目,挺忙的。
  • 一半以上國人與父母有心結 中國式家庭關係惹關注
    節目播出後,子女與父母有心結的這一話題受到關注。因為父母過度幹涉、或者關愛不夠、或者重男輕女等原因產生隔閡,是很多中國子女與父母關係中的常態,這樣的心結有的沒有外露,有的則導致雙方關係極度緊張,或是極度冷漠,這也成為一種中國式的母子、父子、母女、父女關係。
  • 中國式父母:「孩子別離婚,我是為你好」
    我一直很抗拒婚姻,可能是年齡還小,更大原因是我見證了父母婚姻的不幸。母親和我提起過一件事:她的同學一輩子也沒結婚,後來得了乳腺癌,切除一半乳房。女人還是得結婚,還是得生育呀,母親這樣說著。那晚一夜未眠,心想自己終將辜負母親的乳房,自責而愧疚。現在想想,母親你既然望我幸福,為何你首先想到的是我肢體的完整,而不擔憂我內心是否健全?
  • 五種扎心「中國式禮貌」,其實並不是真的禮貌,很多父母沒意識到
    「文/糯豆包媽媽,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很多方面都是存在的很多的禮節和規矩的,家長在教育自己家的子女的時候,都會灌輸很多的大道理,比如所謂的「中國式禮貌」。然而這些流於表面的規矩,只會讓孩子感受到心理壓力,但卻有一些父母不顧孩子的意願,在外人的稱讚聲中沾沾自喜。五種扎心的「中國式禮貌」,其實並不是真的禮貌,很多父母沒意識到一、強迫謙讓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孔融讓梨」的傳統,但是事實上這些所謂的禮貌,並不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 聚焦中國式相親:長不大的一代人 希望父母包辦一切
    《中國式相親》不同的地方在於,它賦予父母幹預子女選擇的權力,許多觀眾表示這樣的設置反映了中國當下的社會現實。  「父母在很多年輕人的婚姻中起到了決策作用,他們出現在節目中,明碼標價說出自己的要求,這些增加了這個節目的受歡迎程度,」相親網站百合網的首席婚戀專家周小鵬說。「觀眾喜歡看這個節目,因為這就是對現實的反映,中國年輕人的婚姻決定是很受父母影響的。」
  • 《中國式離婚》一個謎面N個謎底
    《中國式離婚》沒走這個老套路,宋建平教育投懷送抱的女青年:「記著,找個對你負責任的人。」於是,故事讓男中年們格外地理直氣壯。  瞧瞧,女中年可怕不,愣是把個好端端的家給毀了。有男人希望以此證明男中年出軌的天經地義。這讓人想起了一個類似的角色,《來來往往》中的段莉娜,那個更年期症狀更嚴重的中年婦女,迫使康偉業忍無可忍地發展了婚外戀。女作家對筆下的女中年,似乎都不客氣。
  • 中國式家庭--愛的越深,謊言越真
    只見他從包裡拿出一張銀行卡給我,說道,這是小寶的學費,密碼是你生日,明天公司很忙,你送一下小寶吧。好,我回答道。他蹲坐在地上吃了快餐,身邊放的是一輛摺疊自行車,看到客人出來了,立馬放下盒飯,起身:先生你好,我是代駕員小張,其實我早就知道他失業的事,但我一直沒開口,想著哪一天他會和我說一下,我們一起抗,而我最終也沒有說破今天的事情,因為我知道他是用全部的愛來捍衛作為一個丈夫和父親的尊嚴。
  • 中國式家庭的「三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多是這樣發生的
    三失家庭胡慎之老師說中國式家庭最大的特點就是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其中也暗示了中國式家庭的很多「暗傷」。為什麼現在的家庭問題越來越多,爭吵不停,絕大部分原因是中國式家庭的「三失」。媽媽因為婚姻的缺失,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習慣性地控制孩子生活中的每件事,孩子被媽媽所謂的愛控制,這樣的狀態下孩子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 「互相追趕」的中國式的親子關係:今天你對父母發飆了嗎
    父母是期待、鼓勵……和催促。哪怕像趕鴨子上架一樣。今年的一齣好戲,用懸疑,為中國家庭透了X光。就算你成人了,工作了。還是沒有追上父母啊。父母有自己的孩子,你有了嗎?父母有自己豐厚的人情網絡和體面風光,你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