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退休的阿姨來單位辦事,幾年沒見面,我們聊了一會,談起自己這幾年的生活,阿姨說雖然很充實,但過得有點憋屈:
退休後一點沒閒著,先是幫兒子帶孫子,好不容易將孫子帶到上了幼兒園,兒媳婦又生了二胎。自己馬不停蹄繼續帶孫女,有時看到同齡的老太太在廣場上悠閒自在地跳廣場舞,而自己天天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心理就有些不平衡。
而且,自己的退休金基本都花在家裡的日常開銷中,沒攢下多少錢,偶爾想起來心裡確實有點不舒服。但真要向兒子提出來「不帶孫子了」,卻又說不出口,畢竟兒子兒媳婦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幫忙說不過去。
現在就期盼著孫女快點上幼兒園,然後放手讓小兩口自己帶孩子,自己能夠和老伴去跳個廣場舞,攢下點退休金趁著胳膊腿還好使的時候出去旅個遊。
阿姨說,她的心態其實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老人的心理。
1、我們也想要豐富多彩的生活。
以前的農村,老一輩只要有了孫輩,多數不再下地幹活,在家裡給兒子帶孫子,讓兒子兒媳這些壯勞力下地幹活,養活一家人。我認為這實際上是大家庭分工協作的結一種模式,也成為中國家庭的一種傳統。
現在,年輕的父母要上班賺錢,年幼的孩子還是需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帶。與以前不同的是,現在的祖輩基本都有退休金,不但自己不需要年輕人養活,還要貼補他們。
老人們年輕時經濟條件不好,收入多數只是滿足溫飽、養大孩子而已。現在物質條件好了,精神需求也提高了,自己手裡也有餘錢,老人們也想享受好一點的生活,將生活過得豐富多彩。尤其是看到其他不帶孩子的老人們能夠悠閒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心裡便會生出不平衡:我自己明明有錢,卻為什麼要像個保姆一樣整天伺候他們呢?
2、出力不討好讓我們心寒。
有的老人帶孩子,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是自己出,水費、電費、物業費,兒子兒媳都不管。這些都還好,關鍵是有的兒媳婦處處嫌老人帶得不好:追著孩子餵飯不給孩子養成好習慣,不及時更換紙尿褲讓孩子淹了屁股,給孩子買垃圾食品吃,不專心看孩子將孩子磕到了……
婆婆聽了兒媳婦明裡暗裡的指責,心裡非常不舒服,但為這點事吵架又不值當,時間長了心裡難免會憋屈,認為自己出力不討好。
3、其實都是幫兒媳婦在幹活。
因為帶孩子、做家務的活多數家庭是女人在做,婆婆做了感覺就是替了兒媳婦,如果只照顧兒子和孫子,可能就不會覺得委屈。
鄰居一位阿姨曾向我吐槽過她的媳婦:到家就刷手機,不喜歡做飯,也不喜歡打掃衛生,家裡的活多數都是自己在做。
我跟她的兒媳婦是同事,人品有所了解,是個愛學習、要求上進的人,估計在家學習、加班會影響做家務。我心裡覺得她跟婆婆住在一起不積極做家務確實做得不妥,但另一方面也覺得婆婆應該支持兒媳婦努力追求上進。如果換做是阿姨的女兒這樣做,估計這位阿姨就不會有這麼多牢騷了。心理不平衡的多數都是婆婆,姥姥幫女兒看孩子一般不會這樣。
有的公婆特別好,出錢出力還不多管閒事,遇到這樣的婆婆兒媳婦應該知道感恩,好好報答她們。
有的公婆還年輕、身體也好,卻找各種理由逃避帶孩子,這樣的公婆也不是沒有。
老人們辛苦了一輩子,養大了孩子,確實也該享福了。不看孫子是本分,幫帶孫子是情分。到底應不應該幫孩子帶孫子?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家的現實情況,應該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具體問題具體看待。
我覺得最好的家庭模式是:兒子能夠掙足夠的錢,兒媳婦在家做全職太太,再請個保姆幫忙。老人們只管自己享福,有時間去探望一下孫子,聯絡一下感情就好。
其次是夫妻倆都去工作,讓父母照看孩子,再僱個保姆來幫忙。這樣老人既不會很累,還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也能夠有時間安排自己的娛樂時間。
但是,大多數家庭都是工薪族,收入有限,兒媳婦不能做全職媽媽,也僱不起保姆,只能讓老人來幫忙帶孩子。而且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很大,不管是購房還是孩子的教育都需要龐大的支出,生個二胎花費更高,不得不適當「啃老」。
1、既不要一點不管,也不要大包大攬。
自己的孩子雖然結了婚有了獨立的家庭,但總體上還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應該互幫互助。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最初幾年是最需要人的時候:孩子年幼需要人照顧,剛參加工作收入低,資歷低不敢隨便請假,老人們在能力尚可的情況下,應該伸出援手來幫助。
美國「硬核母親」梅耶.馬斯克,一個非常獨立堅毅的女性,72歲還在做模特、寫書,她也要時不時地幫助兒子和女兒們帶孫子。何況非常重視家庭紐帶的中國人呢。
老人幫忙就是幫忙,不要大包大攬。孩子大了,父母也應該與他們保持一定的界限,能幫忙的地方就幫忙,不能幫的地方要說開,不能老是懷著委屈卻不說出口,孩子們也沒看出來,造成矛盾越積越多。
當然,老人幫忙帶孫子,孩子們一定要知道感恩,要知道體恤父母的付出,給父母應有的關懷,而不應該認為是理所當然。
關於孩子們家庭的事情,決定權還是要交給孩子們。尤其是教育孫子的問題上,應該由孩子們負責,自己做好輔助就可以。
2、保持良好的溝通。
老人如果就是不想帶孩子或者確實力不從心,可以跟孩子們溝通,能否只出錢?在你們調節不開時間的時候短期看護?
我一個親戚就是這樣,兩個兒子她都沒有幫忙帶孫子。她提前跟兒媳婦商量,她不帶孩子,但可以給兒媳婦支付保姆費。兒媳婦正好請來自己的母親帶孩子:婆婆支付費用,只在親家有事時幫忙帶兩天。這樣外婆盡心,兒媳婦開心,婆婆省心,一直相處融洽。
也有的家庭是奶奶和姥姥一家一個月,輪流上陣,不偏不倚。這樣大家都不累,還可以有整塊的時間安排出去遊玩。
不管採取哪種模式,前提是全家人一定提前溝通好。
3、調整好心態。
帶孫子雖然辛苦,但也有很多歡樂。孩子一天天地長大,越來越懂事可愛,有時候給人帶來的幸福感比去遊山玩水更多。
老人們在孩子們困難的時候提供幫助,孩子們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孫子們也會親近爺爺奶奶。一家人,只有注重感情,才會和諧興旺。
對於老人帶孩子,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