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玉林路的街頭,點上一杯冰啤酒緩解一下工作的壓力。望著街頭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突然想起自己好久都沒有認認真真,痛痛快快地跟三兩個朋友一起談天說地了,這些年身邊變沉默的人越來越多了……
我想起前些天看到的一條微信朋友圈。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發了一個朋友圈,上面是兩張結婚證。文案很簡單,就9個字:我也是有家庭的人了。說實話我很驚訝,她什麼時候談的戀愛我們都不知道,如果不是這條朋友圈我甚至都忘記了她在我的好友列表裡。
我記得,她以前很活躍的,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分享出來。現在回想起來,自從那件事之後,她就沉默了。
2年前,我們都還是在校的學生,我跟她參加活動認識的,很投機,兩個人聊得很來。她跟我說過一件事:她的一個室友在背後戳她脊梁骨,甚至其他人都開始誤會她。我問她:「為什麼你室友這樣對你?」她說:「一起去兼職的時候就很過分了,處處都覺得是我的錯,四處針對我,她總是覺得我什麼的事情都做,卻總是能得到特殊照顧……」
那姑娘哭著跟我說了很多,到現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室友跟她說的一句話:「為什麼某某說我的時候,你都不來維護一下,你把我當朋友了嗎?」那個某某是老闆。
這一句話足以說明那姑娘沒做錯什麼,錯的是她室友可怕的嫉妒心。成年人的世界,當然要為自己工作上的失誤負責,不用負擔做錯的後果,只需要忍受批評已經是對一個人做錯最大最大的仁慈。
這樣一句本末倒置的話,背後戳脊梁骨,耍小聰明孤立其他人這樣一種行為,實在太幼稚。
可後來那姑娘說得對:「這個世界上這樣的人多了去了,不需要試圖去改變她什麼,認清一個人比起去改變一個人,前者更划得來。」
自那叫事情之後,她沉默了不少,朋友圈設置成了僅3天可見,不在頻繁地發圈。畢業時在見一面,面帶微笑,穩重又美好。我想也許她失去與室友之間那層並不牢靠的友誼,卻得到一顆更加平靜的內心。
突然想起一句話:年輕人說得最多的就是成長兩個字,可真正成長了之後,就不會把這兩個字掛在嘴邊。
因為
那些喜歡說「成長」的孩子往往想要成長,而真正成長了的人只能用沉默地方式來慶祝這場心酸的改變。
疫情期間,跟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長了很多很多。
本以為陪父母的這段時間應該是溫馨而美好的,沒想到真的像極了上大學那會兒放假回家的情景。
開始那些日子,爸爸媽媽對我百依百順,覺著我工作辛苦,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可以最後一個起床也可以最後一個睡覺,反正無論幹什麼頹廢的事情,他們都不會多說一句。
父母對孩子似乎都是這樣,看不到的時候糟心得很,牽掛得很,每天看到的時候,煩得不行。
後來的日子跟大家所經歷過的一樣,在被嫌棄的眼神中度過……
媽媽說:「整天披頭散髮不像個女生樣子!」爸爸說:「成天就知道刷抖音,看電視劇沒一點上進心。」
以及為什麼不做家務、為什麼不會做飯……為什麼不跟叔叔嬸嬸們發發微信,為什麼連衣服都洗不乾淨,還有為什麼還不打算計劃一下什麼時候結婚……
不同的是,以前爸爸媽媽總是會插手我的生活,我的學習,什麼都想替我安排好。而現在呢他們在這些方面上保持了沉默。生活永遠只是操心和提醒,不會在替我張羅;不用在考慮成績的年紀,工作上的事情成了煩惱的最大來源,但爸媽每次在我工作的時候保持沉默,我吐槽工作累時,他們不會插話,只是用擔憂的眼神默默地看著,然後把飯菜默默地做好,告訴我:「無論什麼事情,先吃完飯再說,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曾經我以為,我應該開心才對。父母的沉默,對於我來說是一種肯定,又或者說在他們眼裡我終於可以自己獨擋一面了。
不過跟一個年紀稍長的前輩聊起這些事,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幼稚。
前輩說:「哪有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長大了的,有些事情他們不說只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懂了,沒有什麼資格說。他們不是不想幫你張羅你的生活,只是你沒常在他們身邊,他們管不到而已。」
前輩還說:「我就希望我的孩子什麼事情都可以問問我的意見,哪怕他不會採用我的意見。」
我真的覺得說得挺對,又覺得很慚愧。
寫到最後:
沉默這個詞,是好還是壞,沒有一個評判標準。如果發現身邊有慢慢變沉默的人,不妨停下腳步,想一想為什麼他們為什麼會沉默,再來評判這樣的沉默是好還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