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沉默的人

2020-08-27 漢語言文學中文系


文 / 蘇童

許多年以前在一個朋友間的聚會上,我聽見一個女孩這樣評價我的一個寡言少語的朋友:「他懂得沉默。」女孩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睛裡熠熠生輝,你可以從那種眼神中輕易地發現她對沉默的欣賞和褒獎。對一個青年男子來說,那是一種多強烈的暗示,男人總是格外重視來自異性的種種暗示,並以此來鑑別自己的行為。

我亦如此。我一直自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從那次聚會開始,我似乎不再為自己的性格自卑,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自由地順從了自己的意願,能不說話則不說話,能少說話則少說話。

在沉默中,我一次次地觀察別人,發現了許多饒舌的人、詞不達意的人、熱情過度的人,發現了許多語言泛濫、熱衷於舌頭運動的人。這些發現使我慶幸,我慶幸自己是個沉默的人。我情願不說話,也絕不亂說話;情願少說話,也不願說錯話。

言多必失,這是中國的古訓,也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童年經歷。許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小學生時,看見老師在操場上狠狠地踩一隻皮球。因為心疼那隻皮球,我像老婦人一樣大叫起來:「你神經病啊,好好的皮球,為什麼要把它踩癟?」

那個老師勃然大怒,一把抓住我的手往辦公室裡領,邊走邊說:「反了你了,敢罵老師是神經病!」我在辦公室被罰站的時候後悔不迭,但後悔已經沒用了。我並不認為老師是個神經病,但是那三個字已經像水一樣潑出去了,已經無法收回。我只能暗暗發誓,以後就是有人把世界上所有的皮球踩癟,我也不去管他了。

在許多場合,我像葛朗臺清點匣子裡的金幣一樣清點嘴裡的語言,讓很多人領教了沉默的厲害。事實上,很少有人把沉默視為魅力,更多的人面對沉默的人所感覺到的是無禮或無聊。有時一個沉默的人去訪問另一個性喜沉默的朋友,那場面會像一部20世紀30年代的默片電影。等到對方告辭,兩個人的臉上不約而同地掠過一種解脫的表情,一個下午或者晚上雙方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但是時間和生活會改變一個人,這些年來我不由自主地體驗著自身的變化。這種變化也許始於家庭生活,也許始於幾個「多嘴多舌」的朋友的影響,反正我現在開始大量地說話了。

大量說話起初是出於需要:妻子需要與我討論家事、國事和其他有用無用的許多事;女兒需要我給她講許多胡編濫造的神話故事,需要我給她解釋街上廣告和店牌的含義;幾個談鋒銳利的朋友說話時也需要我的配合。我總不能無動於衷,只是在一邊張著嘴嘿嘿地傻笑,總得發表一點自己的見解。

漸漸地,需要變成了習慣,不管是與誰交談,我總會爭取比對方多說一些話。奇怪的是,我在不停地說話中竟然獲得了某種快樂,這快樂在從前是與我無緣的。這快樂的感覺有點朦朧,有點像擰開水龍頭後水流噴湧而出的快樂,也有點像鐵樹開花的快樂。

學會說話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學會生活。我記得幾年前一位遠方的客人來訪,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與他交談。客人臨別時對我說:「你很健談。」我先是驚訝,然後便感到一種喜悅。這種喜悅酷似一隻雛鳥剛剛學會飛翔。是的,是鳥就必須飛翔,是一個健康的人就必須說話,這就是生活。

生活當然不僅是說話,生活也包括沉默,有時我會懷著悵然之情回顧我沉默的少年和青年時代,思考許多人之所以沉默的原因。我想,有些人沉默是因為不想說話,有些人沉默是因為不善說話,有些人沉默是因為不懂得說話。沉默的人以沉默對待生活,但沉默是一把鎖,總會有一把鑰匙來打開這把鎖,這也是生活。

相關焦點

  • 蘇童:沉默的人以沉默對待生活
    在沉默中我一次次地觀察別人,發現了許多饒舌的人,詞不達意的人,熱情過度的人,發現了許多語言泛濫熱衷於舌頭運動的人。這些發現使我慶幸,我慶幸自己是個沉默的人,我情願不說話,絕不亂說話,情願少說話,也不願說錯話。
  • 蘇童:生活也包括沉默
    >文 / 蘇童在沉默中我一次次地觀察別人,發現了許多饒舌的人,詞不達意的人,熱情過度的人,發現了許多語言泛濫熱衷於舌頭運動的人。這些發現使我慶幸,我慶幸自己是個沉默的人,我情願不說話,絕不亂說話,情願少說話,也不願說錯話。言多必失,這是中國的古訓,也是我童年經歷留下的一個深刻的印象。
  • 蘇童:我從來不敢誇耀童年的幸福
    文 / 蘇童在醫院陪伴妻子時,我經常接受一種殘酷的拷問,你是人還是畜生?我當然要做人,也許我的懶惰和自私的習性從此有所改變了。1989年國慶節前夕,我母親被檢查出患了癌症。母親辛勞了一輩子,拖著病體又帶了四個孫子、孫女、外孫女,她一輩子的生活目標就是為兒女排憂解難。當知道了癌癥結果時,我們一家人都陷入了絕望的境地。我自欺欺人地期望於現代醫療技術,但心裡已經有一塊可怕的陰影揮之不去。
  • 那些突然沉默的人
    望著街頭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突然想起自己好久都沒有認認真真,痛痛快快地跟三兩個朋友一起談天說地了,這些年身邊變沉默的人越來越多了……一我想起前些天看到的一條微信朋友圈。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發了一個朋友圈,上面是兩張結婚證。文案很簡單,就9個字:我也是有家庭的人了。說實話我很驚訝,她什麼時候談的戀愛我們都不知道,如果不是這條朋友圈我甚至都忘記了她在我的好友列表裡。
  • 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沉默?
    當然,基本上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依然沉默的走自己要走的路。因為我明白,沉默是最好的應對方法,沉默是在慢慢的瓦解彼此的不愉悅。我們都想改變對方,但這是徒勞的。因為彼此都是固執的人,都是在遵循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應對這個世界。
  • 低頭沉默的人,都是聰明人
    作者:壹號情感原創作品,抄襲必究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低頭沉默的人嗎?或許你的腦海中會一直浮現那些歇斯底裡咆哮的人,他們不喜歡低頭沉默,反而常常與人產生爭辯,可是辯來辯去,即便贏得了一時的勝利,又有什麼意義呢?曾經看到過一句話:當你學會了低頭沉默,不再與人爭辯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早已經變得越來越豁達,也越來越強大。
  • 與人交往,要學會沉默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需要注意許多細節,因為有時候可能你的稍微不注意,就會與人產生矛盾,這樣對你的人際關係是非常不利的。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能太過張揚,有時候保持沉默才是最寶貴的。一個懂得及時保持沉默的人往往會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更多的尊重。
  • "人越沉默,越明事理":總是沉默的人,有三個地方超於常人
    大文學家魯迅先生曾說:&34;一個總是沉默的人,不一定像看上去那麼簡單乏味,而會有三個地方超乎常人,越是沉默的人,便越是明事理。而一個沉默的人,則深諳這個道理,他們會省去浪費在言語上的時間,選擇去觀察和了解事物,因此,沉默的人也有著超於常人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對遇到的問題和即將去做的事情,都會掌握其本質。
  • 人到中年,沉默是金
    當然,人到中年,正是人生的關鍵時刻,懂得這三種沉默,就說明你活明白了。1、不被人理解的沉默人到中年以後,做事不在為別人而做,恰恰是在為自己而做,因為每個人都很忙,沒有時間去關注你,每個人都在關注自己如何破局。尤其是現在這個階段,經濟一片漆黑,每個人都想去突破自己,維持住穩定的工作,保持住現在的經濟狀態。
  • 人,為什麼要學會沉默?
    人,為什麼要學會沉默?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回答,是這麼說的:『在弱者面前沉默,是善良;在強者面前沉默,是尊重;在陌生的領域沉默,是敬畏;在熟悉的領域沉默,是謙虛。」確實,適時地選擇沉默,是一種難得的修為,也是一種難得的智慧,因為話,誰都會說,但適時的沉默,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大文豪蘇軾的一首詩中寫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也同樣如此,自己看不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遇到問題只會指責他人。若是自己用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再多的是非也不會將你壓垮。
  • 與人相處時,聰明的人,多數懂得「沉默」
    在這個社會中你會看到有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而有的人卻只會讓人避而遠之,這其中必然有他的道理,因為聰明的人在社交時一般都是「沉默的」。與人相處時,聰明的人,多數懂得「沉默」不要去小看那些在聚會中交流中不輕易說話的人,他一開口就是你達不到的高度,因此想要成為那樣的人,就要學會適時保持沉默,這樣你才會對別人對局勢有一個完整的看法。
  • 真正厲害的人,向來都是「沉默」的
    而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向來都是「沉默」的。語言猶如無形的力量,有時候能給人帶來溫暖,有時候卻能讓自己萬劫不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溝通,語言起到的作用更是事半功倍。俗話說,「一句話能成事,一句話也能壞事」,然而當我們無法確定即將脫口而出的話,於自己而言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的時候,這時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保持沉默。
  • 越善良的人,越懂得沉默
    不公平的事,看不慣的人,吃虧了,上當了,不想去爭辯,因為爭辯毫無意義,在失望中慢慢地學會了沉默。正如朱自清說:「 沉默是一種處事哲學,用的好時,又是一種藝術」。01越善良的人,越懂得沉默《孟子.公孫丑上》說:「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善良是一個人的底色,是一個人的標誌。
  • 「狠人」思維:沉默,有時是最好的說服
    對於失去理智的人,最好的回答就是沉默,因為回答他的每一個詞都會反過來落在你的頭上,針尖對麥芒,你來我往,只會是火上澆油,使得場面失控。在特定的環境下,沉默常常比說理更有說服力。我們說服人,最頭痛的是對方對你視而不見,什麼也不說。反過來,如果勸說者什麼也不說,不置可否,對方的意見就找不到市場,對他無疑是一種令其找不到對手的打擊。
  • 活得越好的人,往往越沉默
    因為每個人已經被生活折磨的焦頭爛額,實在是沒有力氣去到處和人談天說地。畢竟生活中,我們總要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如果總是和朋友家人說,只會讓他們擔心。說出來更是讓他們感到煩惱,所以,我們學會了沉默,暗自悲喜。
  • 李宗盛歌詞裡讀懂——沉默的人有點傻
    》中唱到:「這世界是如此喧譁,讓沉默的人顯得有點傻。這些人是不能小看的啊,如果你給他一把吉他」。歌詞唱出了沉默人的心聲,詮釋了沉默的力量。沉默的人大多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與其滔滔不絕、侃侃而談卻詞不達意 ,不如三言兩語,沉默無言。沉默是處世哲學,為人處世,開口之前,定要先學閉口。
  • ♬ 命運好幽默,讓愛的人都沉默
    「小時候,不開心了會嚎啕大哭,因為哭聲會換來很多人的關注,願望也隨即實現,長大以後,卻只能把眼淚藏在心裡,對每個人笑靨如花,因為哭只會讓自己更加脆弱。」 這句話其實看過,原先就挺有感觸。只是當我看過、寫過太多有感觸的句子後,能記在心上的並不多。 包括這句,我也同樣記不起。
  • 人過四十,學會「沉默」
    老話說「三歲學說話,一生學閉嘴」就是如此,沉默的人往往活得更加輕鬆,也更容易被別人喜歡,而那些口無遮攔經常說閒言碎語的人,勢必被招人厭惡,落得個孤單境地。《增廣賢文》中有過這樣一句話: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 真正善良的人,大多是沉默的
    真正善良的人,大多是沉默的。善良是自己的選擇,不被別人的言語左右,不被社會的歪風邪氣傳染,也不需要大張旗鼓地炫耀自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1.善良是最好的修養。電影《無問西東》裡有這樣一句臺詞:「這個時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 懂得沉默的人,往往不動聲色(深度好文)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說的是高手一般不輕易顯擺,懂得韜光養晦。是啊,鋒芒畢露未必是好事,謹言慎行才是最好的活法。很喜歡的一段話:你的臉上雲淡風輕,誰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緊。你走路帶著風,誰也不知道你膝蓋上仍有曾摔傷的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