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有感受呢?
因為我們有需要和期待,對他人的言行有自己的看法,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如果我們表達感受時,只說相關的事情,他人的行為或者指責他人,那麼我們就忽視了感受和自己的的關係,是推卸責任,是批評抱怨別人,甚至是為了利用別人的內疚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你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太讓我傷心了。」
「你遲到了,我很生氣,你太不重視我了。」
可以改成:「我感到...,因為我...」
「看到你的成績比上次低了20分,我有些失望和擔心,因為我想知道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
「你比約定的時間遲到了10分鐘,我很生氣,因為我看重尊重和信任。」
我們可以有期待,需要和看法,但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對因此產生的感受負責,並以負責的方式表達出來。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第一種攻擊自己,自責;
第二種攻擊別人,責怪別人;
第三種關注自己(即感受,需求分別是什麼),這樣從事件中抽離出來覺察自己,可以舒緩情緒。當關注自己的時候,之後要不要表達自己呢?這要看情況,自己的情緒是否更強烈;自己的意願是什麼,再決定是否表達。
第四種關注別人(即TA的感受,需求分別是什麼),這要求更高,也更難做到,因為只有我們能夠有效覺察且能跨越自己情緒,才能去關注別人,或者說我們想要聯結的意願更強的時候才能做到。
無論是責怪自己還是責怪別人都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只能是暫時的迎合,或者是對抗和反擊,使得情況更糟。
以前,我總是自責和抱怨別人。現在經常反思關注自己,有時也能關注到孩子的需求。即使當時發了脾氣,說了不該說的話,之後都會想:我的想法是什麼?一開始心裡全是吐槽和不滿的豺狗語言,等說完豺狗語言後會自問:我需要什麼?有時候有時候我需要休息,有時候我需要尊重,有時候需要被傾聽,有時候需要肯定,有時候需要輕鬆娛樂。 需要是有助於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而不是具體的行為;具有普遍性,每個人都有相似的需要。
可能我們常常會想:為什麼要我改變,為什麼不是TA先改變。先做出改變的人往往更有勇氣,也會更早受益。越是痛苦就越是改變的契機。有時候,我們不是每次都能做得很好,成長和改變是迂迴前進的。在自己身體或者情緒狀態不佳的時候,勇氣和力量已經在身體的內耗中消耗殆盡了。要看到持久的改變還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需求,才能在心態平和的狀態有更多的勇氣和力量去關注和傾聽別人。
看到書中媽媽小時候的故事我覺得很悲傷,或多或少,我們都曾經忽視過自己。有時候,想做而沒做的事情也會變成念念不忘的念想,也會成為一種需要期待被滿足。看重自己的需要,表達自己的需要,別人才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自己也才可能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從需求的角度,了解自己,向內向深處看自己,對自己負責,聯結自己和他人。
個人成長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處在這個階段的人,也許是曾經被指責的太多而內疚,也許是害怕得不到愛,主動背負了他人的責任,就會覺得沉重,想要遠離,害怕親近他人。
女兒曾經說過,看到我生氣就覺得是自己不好。我回想起自己曾經也覺得媽媽生氣了就是自己不好。幾年前,我媽住院我陪床,每天打點滴從早上持續到中午。有天我媽要加快輸液速度,我不讓,她生氣了罵我。以前我挨罵會頂嘴,那天我就靜靜坐著,聽著。剛開始,我很生氣,但壓制著頂嘴的衝動。靜靜地聽了一會,我開始很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敢說話不敢動,只能靜靜坐著。忽然間覺察到我害怕我媽不愛我了,那一瞬間眼淚要出來,我低下頭,特別難過,特別的悲傷。後來,我猜想我媽肚子餓了,因為輸液完我才能出去買飯,她就著急撥快速度,而我擔心輸液太快對她心臟不好。如果我能想到她這麼做肯定有她的需求,然後猜一猜問問她,為什麼要調快輸液速度,著急快點輸液早點吃飯是嗎?或者我媽可以直接告訴我她的需求是想早點吃飯,肚子餓了。只要知道了她的需求,我們就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準備點她愛吃的零食,或者請別人幫忙盯著,我先去買飯。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處在這個階段,我們不想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也不想再犧牲自己迎合別人,所以遇到他人痛苦時我們就無動於衷或者態度生硬。
今年過年疫情在老家待了2個多月,我媽身體不好,還非要自己去買很多她覺得我想吃的東西,很沉,自己拎回家,還要自己做飯,不讓我做飯。我會直接拒絕她,然後她生氣我都堅持自己的做法。當時我一定是面目可憎的。更好的方式是,我問問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她的想法是什麼,揣測一下她的需要,然後找個更好的方式滿足需要,而不是她雖然很辛苦地付出但沒能滿足需求,所以生氣,失望。我也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比如我給家人做飯也能滿足我的價值感,看到媽媽這麼做讓我有壓力,也會內疚。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為可貴,如果別人感到不安,我們可以認真地傾聽,但無須責備自己。
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我們對自己的感受,需求負責,同時也不承擔別人的責任,我們與他人相互依存,樂於幫助別人僅僅是處於愛,而不是恐懼和內疚。我們既真誠表達自己,我們也關心他人。不斷學習和實踐,不斷覺察和反思,才能進入第三階段。想要讓女兒感受足夠的愛,是我持續學習成長和改變的動力。
誠實使我們能夠認識和超越自己的局限性。
學習寫下讀書筆記,並分享就是對自己的誠實。誠實地記錄,而不是讓飄過的思緒和思考來去無蹤。書寫記錄,就是反思和覺察感受和狀態,記錄所思所想,也是對過去的接納,允許已經發生的,接納當時的狀態,承認做到的和沒能做到的,不自責不批判,也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我想對自己的誠實大抵如此吧。如果能再加上對身體的誠實的感知就更好了。
----------------------------------------------
我是史芸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分享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相關的知識。
家庭教育包含對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也包含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