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五

2020-10-27 心理諮詢師史芸芸


為什麼我們會有感受呢?

因為我們有需要和期待,對他人的言行有自己的看法,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如果我們表達感受時,只說相關的事情,他人的行為或者指責他人,那麼我們就忽視了感受和自己的的關係,是推卸責任,是批評抱怨別人,甚至是為了利用別人的內疚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你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太讓我傷心了。」

「你遲到了,我很生氣,你太不重視我了。」

可以改成:「我感到...,因為我...」

「看到你的成績比上次低了20分,我有些失望和擔心,因為我想知道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

「你比約定的時間遲到了10分鐘,我很生氣,因為我看重尊重和信任。」

我們可以有期待,需要和看法,但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對因此產生的感受負責,並以負責的方式表達出來。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第一種攻擊自己,自責;

第二種攻擊別人,責怪別人;

第三種關注自己(即感受,需求分別是什麼),這樣從事件中抽離出來覺察自己,可以舒緩情緒。當關注自己的時候,之後要不要表達自己呢?這要看情況,自己的情緒是否更強烈;自己的意願是什麼,再決定是否表達。

第四種關注別人(即TA的感受,需求分別是什麼),這要求更高,也更難做到,因為只有我們能夠有效覺察且能跨越自己情緒,才能去關注別人,或者說我們想要聯結的意願更強的時候才能做到。

無論是責怪自己還是責怪別人都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只能是暫時的迎合,或者是對抗和反擊,使得情況更糟。


以前,我總是自責和抱怨別人。現在經常反思關注自己,有時也能關注到孩子的需求。即使當時發了脾氣,說了不該說的話,之後都會想:我的想法是什麼?一開始心裡全是吐槽和不滿的豺狗語言,等說完豺狗語言後會自問:我需要什麼?有時候有時候我需要休息,有時候我需要尊重,有時候需要被傾聽,有時候需要肯定,有時候需要輕鬆娛樂。 需要是有助於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而不是具體的行為;具有普遍性,每個人都有相似的需要。


可能我們常常會想:為什麼要我改變,為什麼不是TA先改變。先做出改變的人往往更有勇氣,也會更早受益。越是痛苦就越是改變的契機。有時候,我們不是每次都能做得很好,成長和改變是迂迴前進的。在自己身體或者情緒狀態不佳的時候,勇氣和力量已經在身體的內耗中消耗殆盡了。要看到持久的改變還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需求,才能在心態平和的狀態有更多的勇氣和力量去關注和傾聽別人。


看到書中媽媽小時候的故事我覺得很悲傷,或多或少,我們都曾經忽視過自己。有時候,想做而沒做的事情也會變成念念不忘的念想,也會成為一種需要期待被滿足。看重自己的需要,表達自己的需要,別人才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自己也才可能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從需求的角度,了解自己,向內向深處看自己,對自己負責,聯結自己和他人。


個人成長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處在這個階段的人,也許是曾經被指責的太多而內疚,也許是害怕得不到愛,主動背負了他人的責任,就會覺得沉重,想要遠離,害怕親近他人。

女兒曾經說過,看到我生氣就覺得是自己不好。我回想起自己曾經也覺得媽媽生氣了就是自己不好。幾年前,我媽住院我陪床,每天打點滴從早上持續到中午。有天我媽要加快輸液速度,我不讓,她生氣了罵我。以前我挨罵會頂嘴,那天我就靜靜坐著,聽著。剛開始,我很生氣,但壓制著頂嘴的衝動。靜靜地聽了一會,我開始很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敢說話不敢動,只能靜靜坐著。忽然間覺察到我害怕我媽不愛我了,那一瞬間眼淚要出來,我低下頭,特別難過,特別的悲傷。後來,我猜想我媽肚子餓了,因為輸液完我才能出去買飯,她就著急撥快速度,而我擔心輸液太快對她心臟不好。如果我能想到她這麼做肯定有她的需求,然後猜一猜問問她,為什麼要調快輸液速度,著急快點輸液早點吃飯是嗎?或者我媽可以直接告訴我她的需求是想早點吃飯,肚子餓了。只要知道了她的需求,我們就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準備點她愛吃的零食,或者請別人幫忙盯著,我先去買飯。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處在這個階段,我們不想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也不想再犧牲自己迎合別人,所以遇到他人痛苦時我們就無動於衷或者態度生硬。

今年過年疫情在老家待了2個多月,我媽身體不好,還非要自己去買很多她覺得我想吃的東西,很沉,自己拎回家,還要自己做飯,不讓我做飯。我會直接拒絕她,然後她生氣我都堅持自己的做法。當時我一定是面目可憎的。更好的方式是,我問問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她的想法是什麼,揣測一下她的需要,然後找個更好的方式滿足需要,而不是她雖然很辛苦地付出但沒能滿足需求,所以生氣,失望。我也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比如我給家人做飯也能滿足我的價值感,看到媽媽這麼做讓我有壓力,也會內疚。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為可貴,如果別人感到不安,我們可以認真地傾聽,但無須責備自己。


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我們對自己的感受,需求負責,同時也不承擔別人的責任,我們與他人相互依存,樂於幫助別人僅僅是處於愛,而不是恐懼和內疚。我們既真誠表達自己,我們也關心他人。不斷學習和實踐,不斷覺察和反思,才能進入第三階段。想要讓女兒感受足夠的愛,是我持續學習成長和改變的動力。


誠實使我們能夠認識和超越自己的局限性。

學習寫下讀書筆記,並分享就是對自己的誠實。誠實地記錄,而不是讓飄過的思緒和思考來去無蹤。書寫記錄,就是反思和覺察感受和狀態,記錄所思所想,也是對過去的接納,允許已經發生的,接納當時的狀態,承認做到的和沒能做到的,不自責不批判,也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我想對自己的誠實大抵如此吧。如果能再加上對身體的誠實的感知就更好了。


----------------------------------------------

我是史芸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分享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相關的知識。

家庭教育包含對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也包含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三
    如果在評價之前先描述一下特定時間和情境內的觀察結果,並且使用清晰的量詞來取代模糊地描述,再加上自己作為評價的主語,表明我對評價負有責任,這樣,我們會更加謹言慎行,而且可以讓被評價人(尤其是孩子)少一些被標籤化的感受,這就是用非暴力溝通地方式表達自己。
  •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然後,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溝通誠實地表達自己,前三個要素就會得到體現。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 《非暴力溝通》閱讀筆記
    【打卡素材】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標題】非暴力溝通的本質【字數】1521【正文】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人們常說: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必須不擇手段。這個觀點,作者將用文字來否認並推翻。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六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請求。請求是具體的,可操作的,是正面的表達,即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而不是我們希望他們不要做什麼。我們的潛意識只能接受正面信息,我們說:「不要做什麼」的時候,潛意識記住的是「不」字後面的做什麼,結果適得其反。
  • 非暴力溝通——非常難得的好書
    非暴力溝通,我是在讀書會上聽過,後來覺得非常重要,又買了一本紙質書,認真讀了也做了筆記,今天學習手繪的精簡圖,又再次勾起了回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和其他人打交道,就會涉及到溝通,而暴力不僅僅是行為,表達溝通不恰當,語言是足以傷人於無形,學了非暴力溝通,現在我會特別注意:在討論問題時,會很注意傾聽,會觀察她的行為,引導表達她的感受,提醒自己,切記下定義+評論,陳述事實很重要,有時候溝通之所以引發大矛盾,就是加入了太多主觀猜想和自以為正確的判斷,而當溝通只是表達事實時,我們大都是認可並且能接受的,比如:有人說你經常遲到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二
    非暴力溝通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是面對更真實的自己,去做,帶著恐懼和傷去做,做到帶來力量和正反饋可以療愈那些傷和恐懼。打破,放下,表達更真實的自己,也能重新認識別人。比較,很常見,學習成績排名,身體的各個指標,年收入的變化......。有群體就會有標準,有標準就會有比較。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七
    請求是可以協商的,平等的溝通,提醒我們尊重對方,尊重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是允許對方說「不」和真實表達。命令是試圖說服或者強迫對方。 聽到命令的人在權衡順從與反抗的代價之後,再決定是否完成它,而不是自願地想做,沒有持久動力。或者他也會帶著某個目的完成它。或早或晚,他也學會了命令和強迫他人。
  • 羞愧、內疚、自責,都是不愛自己的可悲表達《非暴力溝通》9
    音頻,是我自己錄的本章全部文字文字,是我看完打出來的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 非暴力溝通,溝通的高級魅力
    >曾讀過馬歇爾·盧森堡2009年1月出版的《非暴力溝通書裡指出了我們經常會犯的溝通中的問題,同時告訴我們什麼是有效的溝通方式,有效的溝通能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下什麼是非暴力溝通,我們應該如何規避溝通常見的問題並產生有效的溝通呢?
  • 人際溝通:《非暴力溝通》踐行讀書會
    推薦理由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歡迎加入《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讀書小組,在這裡,我們展開生命經驗的分享與對話,學習實踐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世界和諧的先行者
    近期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聯想到隔壁小夫妻倆離婚的癥結所在,恍然明白了溝通的重要性。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橋梁,有了良好的溝通,世界才會和諧美好。讓我們一走進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品讀這部經典,學會與他人溝通,與自己和解。 01 是什麼讓我們體會不到心中的愛?
  • 讀《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一些溝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們也能使人樂於互助。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
  • 怎麼用非暴力溝通「好好說話」?
    相信你在學習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一定遇到過以下這些疑惑——我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可為什麼還是沒辦法和對方順利溝通?非暴力溝通裡的句式根本就不是正常人會說的話,越聽對方越生氣,我該怎麼辦?)》這三本書的編輯,我接觸非暴力溝通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
  • 讀書分享 精華解讀《非暴力溝通 第十三章 表達感激》
    其實恰巧是這些看起來很順理成章的日常行為,才容易造成溝通隔閡,一方面來源於表達者認為的「很合理」,另一方面又是接受者感受到的「彆扭」,由此引發不知不覺中的「誤會」。首先是讚揚,為什麼讚揚別人也會造成隔閡?因為動機問題,很多時候,我們的讚揚缺少對自己感受的表達,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一樣的位置。我們對於他人的讚揚,尤其當溝通雙發有職位差異時,這種讚揚更容易被當作某種操縱行為。
  • 《非暴力溝通》學會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幸福離我們越來越近
    《非暴力溝通》的序言中就為我們給出了答案:使用暴力的人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讓人們內心回歸平靜,讓內心的創傷痊癒,心中充滿愛意,愛自己也能愛他人呢?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馬歇爾 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為我們給出了答案。
  • 紫荊說第十二期||《非暴力溝通》學會好好說話
    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非暴力溝通」,其應用場景廣泛,可以用在親密關係、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療法及精神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和衝突等方面。善於溝通,會說話,如讓人沐浴春風,說難聽的話,就是在人心裡頭扎釘子。口能吐蒺藜,也能吐玫瑰。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裡指出:「非暴力」一詞,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 《非暴力溝通》丨捕捉溝通中的情感,尋求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溝通是我們每個人在社會和生活中都必須要經歷的事情,因為這個社會無論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或者處在什麼樣的家庭都是由不同的社會個人構成,那麼要相互理解對方亦或是合作共贏,那麼溝通就成為了解對方的最有效的辦法。但是在溝通過程中往往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人對於溝通的理解僅僅限於相互交流、對話。
  • 做點讀書筆記
    對我來說,讀書是必須做筆記的。不做點筆記的閱讀,似乎給我一種未讀的感覺。有句老話講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了讀書筆記,至少會加深你對這本書的印象,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寫讀書筆記,還能產生「溫故知新」的功效,不同的時期,對書本的理解不一樣,讀書筆記可以作為參考。
  • 暴力溝通影響了我的前半生,非暴力溝通改變我的後半生
    ,同一件事情,使用暴力溝通和非暴力溝通,結果有時候天壤之別。非暴力溝通主要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非暴力溝通存在很多誤區。觀察和評論。觀察強調不參雜個人情感描述事實,一旦加入個人喜好,就會失去原來的味道,觀察變成了評論。
  • 讀《非暴力溝通》——傾聽的力量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傾力所著。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讀了《非暴力溝通》後,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暴力」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