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六

2020-11-14 心理諮詢師史芸芸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請求。


請求是具體的,可操作的,是正面的表達,即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而不是我們希望他們不要做什麼。


我們的潛意識只能接受正面信息,我們說:「不要做什麼」的時候,潛意識記住的是「不」字後面的做什麼,結果適得其反。我們說:「不要做什麼」,對於「要做什麼」有太多的選擇,對方只會困惑而沒有方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更不可能給出我們想要的回應。少說「不要...」,多說「要...」就是正面表達。


我們用抽象語言說明請求,聽的人對抽象用語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即使給出回應也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比如:公平對待,幫助,自由,關心。可能你想要的自由是:無論你做什麼,他都能點頭稱是。但對方理解你要的自由是:不要去打擾你。可能你想要的關心是:我心情低落的時候,你要問我,聽我說話。但對方覺得關心是:你心情不好,我要給你建議和解決辦法。


為什麼我們習慣使用抽象語言呢?


從嬰兒期開始,我們先學會的是具體的事物和行為描述,先有了具象思維,後來發展的抽象思維。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會說出簡單的,具體的請求,比如我想吃這個,我想玩那個。成人後,我們習慣使用抽象語言,一個原因是,不了解自己,隱藏自己的真實動機。例子中的父親,他希望孩子有責任感,其實是為了讓孩子聽話使自己有權威感。如果不經過一層一層剝洋蔥式地詢問,把他的請求用具體的行為表達出來,這個父親也沒法深入了解自己的真實動機。另一個原因是,雙方地位有區別。處在高位的我們不願提及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公司經理希望能聽員工說實話來了解情況,他說:「我希望你們和我在一起時,不要有什麼壓力,什麼話都能說。」這樣的請求是抽象的,暗含了經理的權威性。換成:「你們是否可以告訴我,我怎麼樣做,你們和我談話時才能放得開。」經理放低姿態,提出可他以做的,具體的請求,把自己和員工放在平等的位置。提出具體的,可操作的請求是沒有高低和上下區分的平等對話。


為什麼生活中我們很少正面表達自己想要什麼?


一方面,我們社會文化不鼓勵表達個人的需要,教導我們以大局為重,以集體利益為重。一方面,我們也不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也就不能提出具體的,可操作的請求。如果我們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別人就更難回應了。需要回到之前的步驟,先去探索感受和需要,越是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越能清晰地表達出具體的、可操作的請求。


無論是感受,還是需求,請求,所有的步驟都是在幫助我們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剛開始,我每次說話都試著說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需求,或者是自己負責任的評價。然後覺察到,除非刻意提醒自己,否則我說話可能是為了發洩情緒,圖個嘴巴痛快;也可能是評價。即使我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請求,也從來沒有正面地說出來過。改變總是緩慢的,需要常學,常思,常練。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表達完整,說出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呢?


有時候,我們不用說請求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有時候,我們說出感受和需求後就誤認為別人了解我們想要什麼;有時候,我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沒有提及感受和需要,別人會誤解;有時候,我們說話時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論我們說什麼,都期待有回應。如果不能完整地、明確地說出感受,需要和請求,儘管我們說了,但又設置了障礙,得不到我們想要的回應。


「我渴了」——我希望喝水。

「我很生氣,家裡太亂,衣服亂扔在沙發上。」——我希望他把髒衣服放進洗衣籃裡。

「怎麼還不起床?」——我希望他現在起床,聽起來像是指責,改為:「我擔心不能按時出門,現在起床可以嗎?」

「我就沒見過開得這麼慢的車」——可能我擔心會遲到,需要他的理解。他可能會告訴我車開得慢的原因。


我們期待的回應,有時是希望他人能傾聽,表示理解;有時是希望他人能如實反饋,我們想要了解他的真實想法;有時是希望他人能採取某種行動。對自己認識越深刻,表達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稱心的回應。


如果他人沒能表達完整的感受,需要,和請求,我們怎麼做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詢問對方,確認他的感受和需要是不是和自己猜測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可以請他繼續說明;如果一致,就繼續詢問對方,他希望做什麼,並進一步確認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是什麼,直到雙方達成一致。


每次孩子說話有情緒時,據我的觀察和溝通確認,都是需要被傾聽,被接納,我會先聽她說,再問她希望怎麼做。我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會一直問自己需要什麼,有時覺察到我需要尊重,但尊重比較抽象,再繼續問,其實我需要被傾聽,聽我說出全部的想法,這樣會讓我覺得被理解了,我的願望是聽我說,然後一起商量需要做的事情。


有時我做不到去詢問對方,可能是因為我開始關注自己了。當我聽到對方說的話,感受到了對方的情緒,我也有了不好的感受,同時有了很多想法,然後慢慢地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想法上,開始關注自己了。也有可能是我不想或者沒有能量去關注對方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原本是自戀的,習慣關注自己,同時也會自我保護。我不想關注對方的感受時,我允許自己在心裡吐槽,等自己平靜後再去關注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如果是我沒有能量的話,我也允許當下只關注自己,先去滿足自己的需要,積攢能量。


我們不僅要提出請求,還需要請求反饋


我們說話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回事,所以提出請求之後,我們需要得到對方的反饋,確保對方已經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請求反饋不是讓對方表態,也不是回答說:「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而是需要對方充分表達出他對我們說話的理解,如果有誤解或者不準確的地方,我們可以及時澄清,補充或者修正。


如果對方給出反饋和我們的請求不一致時,我們要如何回應呢?


1)感謝對方願意反饋,因為有人不願意反饋,嫌囉嗦。

2)承擔自己沒說清楚的責任,不要說別人的不是,也不要直接否定對方的表達。

3)再重述請求,內容更加具體,以便對方明白。


「謝謝你給我反饋。是我說得不夠清楚,我的意思是...」


如果遇到不願意反饋的情況,可以先解釋反饋的目的,再請對方反饋;如果對方依然牴觸反饋,就需要我們傾聽對方感受和需要,表達尊重和理解,然後再說出我們自己的需要和請求。


對方給出反饋後,我們還要了解對方的反應


「聽我說這些,你的心情怎麼樣?」「為什麼呢?」——詢問對方的感受,及感受的原因。

「你覺得我的建議可行嗎?如果不可行的話,你覺得是哪些因素妨礙它呢?」——詢問想法,圍繞自己的請求,具體到是哪方面的內容,才能獲得我們需要的回應。

「我的建議你同意嗎?」——詢問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在表達自己的時候,一個完整非暴力溝通流程是:先說出自己的觀察,感受,需要,再提出具體的,可操作的請求;然後請對方反饋:我的意思清楚嗎,你能說一遍我請你做的事情嗎;最後詢問對方對請求的反應,也就是他聽完之後的感受和想法是什麼,以及是否接受我的請求。


在開始練習時,對我來說有難度的是了解對方的想法,我常問:你有什麼想法或者看法,你是怎麼想...等等。這樣詢問範圍太大,太擴散,對方很難針對性回答,我也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應。我記得以前和別人說話聊天,有時我會失望,因為最終談話的走向和我說話時期待的走向不一致。現在想來,是我表達請求的時候不夠清晰和具體,導致別人的理解和自己的期待不一樣,就變了方向。我想根源在於那時候的我並不了解自己的感受,也從來沒想過深層的需求是什麼,說的都是抽象語言或者是泛指。


每一次的反思覺察都是實踐的動力。


----------------------------------------------

我是史芸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分享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相關的知識。

家庭教育包含對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也包含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三
    如果在評價之前先描述一下特定時間和情境內的觀察結果,並且使用清晰的量詞來取代模糊地描述,再加上自己作為評價的主語,表明我對評價負有責任,這樣,我們會更加謹言慎行,而且可以讓被評價人(尤其是孩子)少一些被標籤化的感受,這就是用非暴力溝通地方式表達自己。
  •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然後,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溝通誠實地表達自己,前三個要素就會得到體現。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五
    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從需求的角度,了解自己,向內向深處看自己,對自己負責,聯結自己和他人。個人成長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學習寫下讀書筆記,並分享就是對自己的誠實。誠實地記錄,而不是讓飄過的思緒和思考來去無蹤。書寫記錄,就是反思和覺察感受和狀態,記錄所思所想,也是對過去的接納,允許已經發生的,接納當時的狀態,承認做到的和沒能做到的,不自責不批判,也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我想對自己的誠實大抵如此吧。如果能再加上對身體的誠實的感知就更好了。
  • 《非暴力溝通》閱讀筆記
    【打卡素材】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標題】非暴力溝通的本質【字數】1521【正文】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人們常說: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必須不擇手段。這個觀點,作者將用文字來否認並推翻。
  • 非暴力溝通——非常難得的好書
    非暴力溝通,我是在讀書會上聽過,後來覺得非常重要,又買了一本紙質書,認真讀了也做了筆記,今天學習手繪的精簡圖,又再次勾起了回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和其他人打交道,就會涉及到溝通,而暴力不僅僅是行為,表達溝通不恰當,語言是足以傷人於無形,學了非暴力溝通,現在我會特別注意:在討論問題時,會很注意傾聽,會觀察她的行為,引導表達她的感受,提醒自己,切記下定義+評論,陳述事實很重要,有時候溝通之所以引發大矛盾,就是加入了太多主觀猜想和自以為正確的判斷,而當溝通只是表達事實時,我們大都是認可並且能接受的,比如:有人說你經常遲到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二
    非暴力溝通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是面對更真實的自己,去做,帶著恐懼和傷去做,做到帶來力量和正反饋可以療愈那些傷和恐懼。打破,放下,表達更真實的自己,也能重新認識別人。比較,很常見,學習成績排名,身體的各個指標,年收入的變化......。有群體就會有標準,有標準就會有比較。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七
    請求是可以協商的,平等的溝通,提醒我們尊重對方,尊重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是允許對方說「不」和真實表達。命令是試圖說服或者強迫對方。 聽到命令的人在權衡順從與反抗的代價之後,再決定是否完成它,而不是自願地想做,沒有持久動力。或者他也會帶著某個目的完成它。或早或晚,他也學會了命令和強迫他人。
  • 羞愧、內疚、自責,都是不愛自己的可悲表達《非暴力溝通》9
    音頻,是我自己錄的本章全部文字文字,是我看完打出來的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 非暴力溝通,溝通的高級魅力
    >曾讀過馬歇爾·盧森堡2009年1月出版的《非暴力溝通書裡指出了我們經常會犯的溝通中的問題,同時告訴我們什麼是有效的溝通方式,有效的溝通能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下什麼是非暴力溝通,我們應該如何規避溝通常見的問題並產生有效的溝通呢?
  • 人際溝通:《非暴力溝通》踐行讀書會
    推薦理由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歡迎加入《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讀書小組,在這裡,我們展開生命經驗的分享與對話,學習實踐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世界和諧的先行者
    近期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聯想到隔壁小夫妻倆離婚的癥結所在,恍然明白了溝通的重要性。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橋梁,有了良好的溝通,世界才會和諧美好。讓我們一走進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品讀這部經典,學會與他人溝通,與自己和解。 01 是什麼讓我們體會不到心中的愛?
  • 讀《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一些溝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們也能使人樂於互助。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
  • 怎麼用非暴力溝通「好好說話」?
    相信你在學習非暴力溝通的過程中,一定遇到過以下這些疑惑——我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可為什麼還是沒辦法和對方順利溝通?非暴力溝通裡的句式根本就不是正常人會說的話,越聽對方越生氣,我該怎麼辦?)》這三本書的編輯,我接觸非暴力溝通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
  • 讀書分享 精華解讀《非暴力溝通 第十三章 表達感激》
    其實恰巧是這些看起來很順理成章的日常行為,才容易造成溝通隔閡,一方面來源於表達者認為的「很合理」,另一方面又是接受者感受到的「彆扭」,由此引發不知不覺中的「誤會」。首先是讚揚,為什麼讚揚別人也會造成隔閡?因為動機問題,很多時候,我們的讚揚缺少對自己感受的表達,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一樣的位置。我們對於他人的讚揚,尤其當溝通雙發有職位差異時,這種讚揚更容易被當作某種操縱行為。
  • 《非暴力溝通》學會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幸福離我們越來越近
    《非暴力溝通》的序言中就為我們給出了答案:使用暴力的人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讓人們內心回歸平靜,讓內心的創傷痊癒,心中充滿愛意,愛自己也能愛他人呢?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馬歇爾 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為我們給出了答案。
  • 紫荊說第十二期||《非暴力溝通》學會好好說話
    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非暴力溝通」,其應用場景廣泛,可以用在親密關係、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療法及精神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和衝突等方面。善於溝通,會說話,如讓人沐浴春風,說難聽的話,就是在人心裡頭扎釘子。口能吐蒺藜,也能吐玫瑰。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裡指出:「非暴力」一詞,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 《非暴力溝通》丨捕捉溝通中的情感,尋求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溝通是我們每個人在社會和生活中都必須要經歷的事情,因為這個社會無論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或者處在什麼樣的家庭都是由不同的社會個人構成,那麼要相互理解對方亦或是合作共贏,那麼溝通就成為了解對方的最有效的辦法。但是在溝通過程中往往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人對於溝通的理解僅僅限於相互交流、對話。
  • 做點讀書筆記
    對我來說,讀書是必須做筆記的。不做點筆記的閱讀,似乎給我一種未讀的感覺。有句老話講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了讀書筆記,至少會加深你對這本書的印象,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寫讀書筆記,還能產生「溫故知新」的功效,不同的時期,對書本的理解不一樣,讀書筆記可以作為參考。
  • 暴力溝通影響了我的前半生,非暴力溝通改變我的後半生
    ,同一件事情,使用暴力溝通和非暴力溝通,結果有時候天壤之別。非暴力溝通主要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非暴力溝通存在很多誤區。觀察和評論。觀察強調不參雜個人情感描述事實,一旦加入個人喜好,就會失去原來的味道,觀察變成了評論。
  • 讀《非暴力溝通》——傾聽的力量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傾力所著。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讀了《非暴力溝通》後,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暴力」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