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今天迎來浪漫的七夕節,很多人又在開始犯愁到底該怎麼跟戀人一起過這個中國的情人節了。
送花?年年都在送,似乎已經缺少了些許新意。看電影?好像每周末都在約戀人去影院(當然了,今年去影院的機會少了很多)。送禮物?那到底是買包包還是買衣服?或者說是買巧克力?但好像巧克力是在2月14日那天送比較合適。雖然每年我們都在想盡辦法來過七夕這個傳統的浪漫節日,但好像每年很多戀人都會非常困惑。既要過得浪漫溫馨,又要過得難忘有意義。如果有可能的情況下,還要儘可能減少浪費。雖說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只要有一份真心就好了,但畢竟一年一度的傳統情人節,還是留下一些值得回憶的浪漫記憶更好些。而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跟愛人過一個浪漫又有意義的七夕節,恰巧你跟你的愛人又比較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那麼不妨試試看這3個傳統習俗,或許能讓你們過一個難忘的情人節。
習俗一:穿針乞巧
自漢朝開始,「穿針乞巧」就已經成為了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原本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晚上舉行,所以稱為「七夕」。而這個節日以「牛郎織女」的感人愛情傳說為載體,因而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同時也是愛情的節日。在這一天古人會以祈福、乞巧和愛情為主題,展開一系列拜祭活動,逐漸便形成為一種傳統習俗。就如同端午節我們要吃粽子紀念屈原一樣,只不過七夕因為「愛情」的色彩更被人記得,所以不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那麼被眾人皆知罷了。
在傳統習俗中,七夕當天的「穿針乞巧」屬於「鬥巧」中一系列「乞巧」形式中的一種。也就是女子們比賽穿針。她們在規定的時間裡結彩線,穿七孔針。
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在《西京雜記》中曾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這種習俗既能夠讓你和你的愛人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七夕節,又能夠了解學習和體會古人過七夕的方式,可謂是既浪漫又難忘。如果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網絡或者朋友圈子組織一場用傳統習俗過七夕的聚會。相信會比約朋友一起唱歌吃飯更有紀念意義。比如以情侶為小組來進行PK,「輸巧」的小組則給得巧的小組送禮物,這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社交。
習俗二:香橋會
「七夕香橋會」在江浙一帶比較盛行,每年七夕節當天人們都會前來參與這個活動。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到了晚上,人會通過祭祀雙星來祈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其實就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演化而來。如果你們剛好想要在七夕去旅遊一次,那麼倒是可以搜索下附近是否有類似的活動。
實際上這種「香橋會」的傳統習俗,本身就是一種祈福方式而已。
要是因為時間、地點、經濟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到現場親身體會「香橋會」的習俗,那麼也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來進行祈福。比如可以在晚上跟愛人一起放一隻孔明燈,在燈上寫下互相對愛情美好的祈願。而最好這隻孔明燈是你在七夕之前親手製作的,那麼將更有意義。從本質上來說,香橋會和放孔明燈意義都是一樣的。戀愛中的人們,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核心,你是否有心跟對方過一個有意義的七夕節才是重點。
習俗三:贈香囊
在古代,女子佩戴香囊荷包,則意為「有所歸屬」。所以贈香囊其實是一種對於表達愛慕之情非常有寓意的傳統習俗。香囊荷包在我們的概念中,既是一種定情之物的象徵,也是一種含蓄唯美表達自己愛戀之意的物品。無論是從紀念意義角度,還是從浪漫優美的角度,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在香囊裡如果再裝上戀人喜歡的香料或者乾花,不僅能夠討喜,也非常有意義。尤其是當你把親手製作的精美香囊送給愛人時,相信這份禮物不比名貴包包分量低。
要是你有心想要在七夕節當天跟你的愛人求婚,那麼也可以在香囊裡裝一枚求婚戒指。
試想一下,當你單膝下跪打開精緻的香囊,拿出求婚戒指時,那種既帶有濃濃的傳統氣息,又有求婚的驚喜,相信一定可以讓你的戀人終身難忘。要是對方答應了你的求婚,你們也可以在七夕節當天將兩人的一縷頭髮用紅繩綁起來然後裝進香囊裡。這就寓意著「結髮夫妻」,雖說這是在傳統婚禮上採用的形式,但既然求婚同意了,那麼通過這種傳統習俗的方式來表達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也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