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馨育兒
婆媳關係是一個理不清的事情,每個家庭發生著不同的故事。有的婆媳關係不和,婆婆沒帶過兒子,反而跟孫輩特別親;有的婆婆不太喜歡帶小孩,寧願給點錢,也不願再養孫子孫女。按學理說,生兒育女的夫妻,就是撫養小孩的主力。
但是,社會壓力比較大,如果留一人帶娃,另外一個出去工作,穩定還好,一個人掙夠三個人花。但若不穩定,家庭經濟基礎有破產危險。
過完春節,小雨要開學了,她的爸媽把奶奶從鄉下請了過來,負責接送孫女的生活起居,以及上下學接送,日子總是過得非常快,一晃幾個月過去了,小雨已經放暑假了。
奶奶已經半年沒回家了,惦記著老家的舊房子。早上找兒子媳婦商量:你們日子過得緊張,人家都生二胎了,你倆不敢生,不就是因為沒錢嗎?我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小雨跟著我回老家,你們倆安心工作,努力賺錢就行了。
家裡也有興趣班,一個月才一百多塊錢。你們想想,在城市裡小雨花得也多,你們還給我買這買那。如果去老家,一個月能給你們省七八千塊錢。如果暑假結束,你們放心的話,也可以讓小雨在老家上幼兒園,一年才一兩千塊錢。你倆想閨女了,隨時都可以回家看看,多好的事啊,我肯定比你們帶的好。
兒子媳婦聽到老人這麼說,有點愣住了,他們沒有跟老人商量過這事啊,怎麼突然冒出這麼一出。兒子告訴老媽:想要回家,你自己回去,帶上小雨我不同意。現在她正在受教育的時候,城市教育質量要比老家好多了。他在家待久了,會與外面的小孩格格不入,並且拉開很大差距。反正,我們倆都不同意。
奶奶無奈,雖然不捨得孫女,畢竟老頭子也需要照顧,只好一個人回老家了。
雖然育有子女的家庭日子過得並不輕鬆,但他們都希望子女能留在身邊,給他們更好的教育和陪伴。
留守兒童對父愛母愛的渴望,被一張照片詮釋得淋漓盡致。媽媽回家看望兒子,小男孩終於見到了媽媽,喜出望外,這種母愛的感覺很難得。他趕緊把自己的東西裝進塑膠袋,一袋裝著幾雙鞋子,另一袋裝著衣服。裝好後走出屋子時,媽媽已經走了。
小男孩嚎啕大哭的背後,是無數留守兒童的真實寫照。
有時候,賺錢和養娃之間,總會把後者放在首位,不希望子女成為留守兒童,甚至危害不淺,具體有哪些傷害呢?
留守兒童經歷了什麼?
1、缺乏陪伴
受限於現實問題,從500個家庭的抽樣調查中得出一個結論,有97.8的家庭的收入來源要靠打工養家餬口。他們的子女不得不成為留守兒童。
2、教育缺失
小孩多半是跟著老人一起生活,在看護方面自然不如父母精力旺盛。在教育和管教方面往往跟不上。由於疏於管教,易養成不良的習慣,如菸酒、網癮、打架、飲食等,有些惡習不會因時間而減淡,可能會花很長時間糾正,或伴隨一生。
3、性格問題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們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討好等性格問題突出。由於長期沒有跟父母共同生活,親情關係不牢固,以後父母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很多苦口婆心,他們根本聽不進去,還容易發生爭吵。
4、傷害問題
小孩跟著老人生活,大多數只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隔代教育在看管、教養方面存在欠缺。小孩容易受到傷害,特別是小女孩。
你應該不曾忘記那個五歲被鄰居帶走一夜性侵的案例,會給小孩帶來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素媛」案侵害者即將回歸社會,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讓人憂心重重。
關注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顯然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成年人的生活,向來都沒有輕鬆可言,他們左手裡是為生活賺錢,右手裡子女、老人的生計。魚和熊掌只能選其一,是一件頭疼的問題。陪伴子女,沒錢花;出去賺錢,陪不了父母孩子。
討論話題:你認為怎麼做?才能減少對留守兒童的傷害呢?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