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則消息,一男子在跟妻子離婚途中,因為兩個人又發生了爭吵,結果他衝動之下把妻子抱起來扔到了橋下。妻子因此受傷被送進了醫院,幸好沒有生命危險。可這件事,卻引發了我對夫妻吵架的諸多思考。
夫妻吵架,是生活中很常見很普通的一件事,甚至是幾乎沒有從來不吵架的夫妻。我們的很多婚戀專家也一再強調,吵架沒關係,但是一定要做到就事論事,不要升華主題,更不要人身攻擊,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吵架對感情帶來的傷害。
可事實卻是,夫妻吵架,很多人都做不到「就事論事」。這又是為什麼呢?
夫妻為什麼會吵架?不外乎是因為有了意見上的分歧、行為上的不認同或者觀念上的衝突。
那麼你吵架的初衷是什麼?當然是尋求對方的認可,或者雙方達成一致。
可是一旦發生了爭吵,往往大部分人都會忘了這一點,只是單純地為了吵而吵。於是,就會借題發揮,哪些話解氣就說哪些,全然不管說出來是否合適。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全職媽媽正在忙著做晚飯,丈夫坐在沙發上玩手機,三歲的孩子想要喝水,妻子就叫丈夫幫忙倒水。丈夫的遊戲正打到一半停不下來,說讓孩子等一會兒,孩子哭了。
於是妻子邊倒水邊罵丈夫,說你就是個甩手掌柜,我正忙著,讓你幫孩子倒點水都不行,我還能指望你做點兒什麼,你心裡根本就沒這個家。丈夫也生氣了,說你又不上班,就是帶孩子做家務,你還吩咐我做,你有什麼用?
這樣以來,妻子給丈夫貼了一個「甩手掌柜」的標籤,丈夫給妻子貼了一個「沒用」的標籤。兩個人就都上升為人身攻擊了,只會越吵越氣,至於原本要解決的問題,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可實際上,其實妻子就是希望丈夫對孩子多一些關心,在她忙碌的時候能夠適當幫她一點兒,而不是他寧願玩遊戲都不肯照顧一下孩子。但是他們這樣的爭吵,不但解決不了這個訴求,反而會讓彼此都很受傷。
昨天我在跟朋友討論關於夫妻吵架的一些狀況時,談到了「就事論事」。朋友說:「你說的簡單,要是遇上那種不肯講道理的愛人,你想就事論事,他卻胡攪蠻纏,你還能做到如此淡定和理智嗎?你肯定比他還火大。」
我當然知道不講道理、胡攪蠻纏是一件讓人非常痛苦的事,但不正是因為知道這樣做會很讓人痛苦,所以你自己更應該避免這麼做嗎?
可是很多人卻覺得,對方讓我不痛快,我就要讓他更不痛快。他不講道理,我就要比他更不講道理。這樣才能解氣。
這樣你確實是解氣了,可是結果就是你們的內心都受傷了,感情越來越千瘡百孔。
我們的古人早就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勸誡,夫妻之間,如果能夠變換彼此的立場,多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也多從自己的感受來照顧到對方的感受,那麼大部分吵架,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至少,也不會讓你們上升到彼此人身攻擊的程度。
對方好的方面,你可以去借鑑,努力做到比他更好,但對方不好的方面,那些讓你感覺不舒服的方面,你就不要想著做到讓他更加不舒服了,而是要努力避免。
所以,如果對方在跟你吵架時做不到「就事論事」,你就不應該想著既然他都做不到,那我為什麼要做呢?而是想著他這樣的做法不可取,你就該努力去避免。
客觀上來講,吵架是一種情緒的流露。任何人都會有情緒,情緒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之分。當你因為一件事特別生氣,想要跟對方辯個明白的時候,這就是產生了一種負面情緒。
對待情緒,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認為忍著就能過去了,而是需要發洩出來。我們大部分人吵架時會上升到人身攻擊、會波及對方的家人、會翻舊帳等等,都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太強烈,以此來進行發洩。
但這種發洩是一種不合理的發洩,它很容易造成傷害。甚至於一些男人會出現動手打妻子等的暴力行為,鑄成大錯。
事實上我們很少有人能夠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需要為情緒找到合理的發洩途徑。
比如夫妻發生了爭吵,你感覺自己非常氣憤,就是想要通過傷害對方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憤懣時,你可以先去捶捶沙發、摔摔枕頭等,讓自己的情緒通過這種不會造成傷害的方式先釋放出來一部分。當然對於女人來說,有時候大哭一場也是一種不錯的發洩方式。
當你的情緒釋放到一定程度,能夠讓你有了一定的清醒和理智時,你的大腦就有了思考的能力,你也就能提醒自己去就事論事,針對引起爭吵的這件事本身去解決問題了。
任何問題的解決,往往都得先找到原因,才能找對方法。
對於夫妻吵架,很多人非常苦惱的一件事就是:「我知道應該就事論事,但是我做不到。」那麼,如今,針對上面的幾種狀況,你就可以去對症下藥了。
相信只要有心,再輔以正確的方法,你一定能做到就事論事,不因為吵架而傷了夫妻感情。
作者簡介:孤獨的幸福樹,一個喜歡讀書和寫字的女子,希望我的文字能夠伴你溫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