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娶媳婦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送彩禮,不過以前的彩禮是男方給女方家長的,之後女方家長同樣會給男方等價的「回禮」,到了結婚時,女方家裡還會給女兒帶去高於彩禮數倍的「嫁妝」,然而如今早已沒有了回禮,就連「嫁妝」一般都不會高於彩禮。
相信很多人都見過農村人結婚,女方來的時候,除了被子,衣服等一些嫁妝之外,還會帶著一個紅色的鏡框,裡面寫著「陪嫁多少萬」的字樣,其實這筆錢男方僅能看到鏡框裡的數字,根本看不到錢,而且男方看到鏡框後還要回禮,假如牌匾上寫著「陪嫁10萬」,那麼男方結婚當天就要給女方一萬,有些地方會更高,一般是陪嫁的百分之十。
而牌匾上寫的這個數字,就是女方家裡人用彩禮給女兒的陪嫁,但是這個數字絕不會高於彩禮。而且這筆錢一般都是女方家長把錢存起來,或者以女兒的名義存起來的,一般是不會把錢帶到男方家的。其實這種還算好的,畢竟還有陪嫁,等到小兩口有急用的時候,這筆錢還是可以拿出來的。
但是有些女方家長還會扣下彩禮,要麼沒有陪嫁要麼陪嫁很少,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家裡還有弟弟的,這些扣下的彩禮就是想給兒子娶媳婦用,因此在農村還有這樣一句俗語叫:「不娶有弟妻,不嫁有兄夫」,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
不娶有弟妻
如今有一個很流行的詞語叫做「扶弟魔」,意思就是嫁出的女兒對弟弟不計成本地奉獻,幾乎相等於弟弟的第二個媽。早些年的農村,如果家裡有一兒一女,如果兒子娶不下媳婦,是不允許女兒出嫁的。有時候還會以女兒的婚姻來給弟弟換媳婦,大概意思就是「我姐姐嫁給你,你妹妹就得嫁給我」。一些年長的老人對此事肯定有印象。
雖然現在這種交換的方式已經沒有了,不過用女兒的彩禮給兒子娶媳婦的事情,在農村可是屢見不鮮。有些女方家甚至會在彩禮上漫天要價,然後給很少的嫁妝,剩下的錢就給兒子買房子結婚。因此才有了「不娶有弟妻」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也過於片面了。
不嫁有兄夫
其實這個還是比較好理解的,如果一個農村家庭有兩個或者多個男孩,在現在的情況下,能娶上媳婦是非常不容易的,更別說在城裡買房了。於是在一些農村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那就是家裡只有一座五間的房子,兩個男孩結婚的話,一人佔有兩間半。這樣的話,兩個家庭生活在一起,難免會發生摩擦。
一般在農村,孩子多了家裡經濟狀況就不會太好,如果家裡好不容易在城裡買了一個房子,那肯定是會給老大結婚用,到了老二結婚的時候,家裡人根本負擔不起了,因此女方在擇偶的時候,也會考慮到這些,所以才有了「不嫁有兄夫」的說法。
其實不管是那種情況,都是沒錢鬧的,女方家長扣下彩禮給兒子娶媳婦,是因為沒錢不得不出此下策,如果有錢的話,誰又願意讓自己的女兒受委屈呢?而「不嫁有兄夫」也同樣是因為沒錢,因此「彩禮高,娶媳婦難」才是這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