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我們缺乏的不是快樂,而是獲取快樂的能力

2020-08-20 墨書國學

王陽明:我們缺乏的不是快樂,而是獲取快樂的能力。

作者|墨書

今天我們聊一下所有人都感興趣的話題:快樂。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喜歡「快樂」的狀態,有的人喜歡權利,有人喜歡金錢,有人喜歡沒色,有人喜歡朋友,有人喜歡旅行,但是他們所有的追求,包括生活本身的目的都是為了一個狀態,就是快樂。

即便是那些喜歡金錢的人,他們也是想通過金錢給自己帶來快樂,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會更更加活躍,表現會更加出色,身體會更加健康等等。

總之,快樂是一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狀態。

但是在這個世俗之間,大多數人都喪失了「獲取快樂」的能力。

還記得孔子評價顏回的那一句話嗎?

孔子讚嘆自己的學生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就是說:「顏回真的是賢德呀,吃一小碗飯,喝一小瓢水,住在破巷子裡面,沒有人能忍受這種悲催的生活,顏回卻能自得其樂,且始終不改。」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特別不解,心裏面不免嘀咕起來:這日子過個什麼勁啊,要什麼沒什麼,連飯都吃不上,還有什麼好開心的,這種精神又有什麼可提倡的呢?

其實這就是我們「喪失」快樂能力的根源,世人過度擴大了物質對於人生的影響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心靈快樂的基礎,沒有物質談不上快樂,這是一個事實,但正是因為很多人對於這一事實的誤解,而過度擴大了物質的重要性,在追逐物質的路上一去不復返,而忽略了自己靈魂的補給。

古希臘的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一種快樂本身是壞的,但是有些可以產生快樂的事物,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惱。」

比如很多人在生活中過度追求的物質,當我們一味追求物質的時候,必然會付出更多的代價。


  • 因為我們為了工作產生了負面的情緒,其實早已經大於我們所追求快樂的本身,原因有兩點:

01:追求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大於了快樂的基數

在工作中會遇到和同事之間的糾纏,需要面臨工作業績的壓力,對於開公司當老闆的人來說,他們更需要承擔市場壓力,甚至需要承擔著向銀行貸款的壓力等等,這一些壓力的本身,已經大於了他所獲得的物質給他帶來快樂的基數。

02:物質對於人生的影響存在著「邊際效用遞減」

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就是:當消費者購買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後面新增的單位物品的消費獲得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少。

比如說你特別渴,給你一杯水,你喝著就會感覺特別舒服,給你第二杯水,喝著也同樣舒服,但是第三杯第四杯的時候,感覺就沒有第一杯那麼舒服了,甚至到第十杯第二十杯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一種痛苦。

就是這樣的感覺,當我們過度擴大了物質對於快樂的作用時,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之上還繼續追求著物質,那麼物質給自己帶來的感覺便不再是幸福,而是痛苦。

而且在追逐物質的過程中本身又存在著痛苦,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在生活中有一些人看似擁有了更多的物質但是這並不幸福的例子。

有一天,陸澄就問王陽明:「聖賢的快樂和我們平時的七情之樂相同嗎,如果相同,那麼平常人一旦滿足了欲望就能快樂,為什麼還做聖賢呢?如果另有真正的快樂,那麼當聖賢遇到喜怒哀樂的恐懼的事情,他的快樂還在嗎?」

王陽明這個時候就說:

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聖賢之樂就是恢復心靈本來的快樂,這種快樂雖然與平常人的快樂不同,但是並不在平常人的快樂之外。儘管聖賢別有真正的快樂,但這種快樂也是常人本來就有的,常人不知道自己有反而招來了許多憂愁苦惱,把快樂迷失了。聖人雖然置身於憂愁苦惱迷失之中,在真正的快樂從未曾離開過他。

陸澄提出的問題概括起來有兩點,一:聖賢的快樂和我們理解的物質的快樂有什麼不同?二:真正的快樂該如何獲取?

一:聖賢的快樂和我們理解的物質的快樂有什麼不同?

就如我們剛才所說,物質的快樂是物質滿足感官的那一刻所帶來的體驗,而聖賢的快樂則是拋開對於物質的追求,是內心簡單的滿足得到的愉悅感受。

那麼王陽明的回答,意思就是說:聖賢的快樂就是心靈最簡單的那種快樂,和物質沒有太大關係,但是也不在物質的快樂之外,所以說這種快樂和平常人的物慾快樂並是不同的。

我們說的再通俗一點,就是快樂本身是相同的,但是世俗的物慾快樂是通過外在的物質給自己帶來的一種愉悅體驗,而聖人的快樂,是沒有通過物質,便能自給自足的一種心理感受。

就好像孔子的徒弟顏回的狀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兩者是一樣的,他沒有外在物質的給予,但是依然感覺到悠閒自在,這個就是聖人的快樂。

二:真正的快樂該如何獲取?

這個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重點,有的人即便知道「聖賢之樂」是一種簡單純粹的狀態,不是依靠物質給予的愉悅,但是仍然做不到獲得真正的快樂,其實問題的根本是因為我們丟失了獲取快樂的能力。

因為我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關注內心的快樂,只在乎自己物質給予自己帶來的體驗,太相信「物質」了。

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十億富豪和全球首富,也是人類近代史上的首富,資產約合4000億美元以上,他的名字叫洛克菲勒,這樣一個超級牛人從來沒有講奢華的生活方式,而且致力於慈善和醫療科學等研究事業。

他給兒子的一封信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就像我們身體上有食慾一樣,我們也有精神上的食慾,但許多人常以沒有時間為藉口。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精神饑渴的人隨處可見,那些生活的沮喪,消極,失敗,憂鬱中的人,他們都迫切需要精神的滋養和靈感的召喚,但他們幾乎全都排斥再充實他們的心靈,任由心靈黯淡無光。

在信中的這句話中,就藏著獲取快樂能力的答案。

我們總是太在乎自己身體上的欲望,而忽略了靈魂上的需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總在追求物質,因為物質滿足的是身體,滿足的是感官的需求,但是我們忽略了自己的內心靈魂。當我們的內心即便處在失敗、沮喪、消極的狀態之中,也從來沒有想過去尋求更好的方式來填補自己心靈的空虛,甚至還在一味的追逐物質對於人生產生的影響,還誤以為這一切是因為物質的匱乏,物質的不足夠等等。

對於我們來說,感官需求的物質和靈魂需求的養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當你學會把自己對於物質的渴求,抽取一部分精力和放在靈魂的素養上面,就會獲得更多的快樂。

  • 在最後我們也需要糾正一點,我們所說的獲得快樂的能力,絕對不是完全拋開對物質的享受,兩者其實可以同時存在,只是要把兩者平衡。

當你能夠把一部分重點放在照顧自己內心時候,也可以擁有對於物質的追求,只是不要過度,讓兩者達到平衡就好,因為「聖賢的快樂」和「物質的快樂」不是對立的關係。

-end-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之四:讓自己快樂,讓他人舒服
    最後碰到一個自己喜歡對方也喜歡自己的人卻沒錢結婚,還是不快樂。容易結了婚又要開始賺錢養家總有無窮無盡的不快樂。難道我們這輩子就活在不快樂中嗎?王陽明說:「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致良知。王明陽說過,我們的良知,可以比喻成一個個黃金。快樂的人,他心中的黃金純度高,質量大。不快樂的人,其實他的黃金純度沒變,只是質量不足。
  • 尋找快樂,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人生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欲望、名利,而是來自一個人的智慧和境界
    決定情緒的不是事情,而是個人對事情的認知。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必須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以下五種人生智慧,幫你拯救所有不開心。他們不會一蹶不振,而是在失敗中尋找進階之道,在失敗中不斷完善自己。中國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經一事,長一能。」本事是練出來的,只有在事上磨鍊,一個人才能有所成就。王陽明在江西講學,有個地方官經常去聽他講課。有一天他找到王陽明說:「您講得太好了,可是我公務繁忙,無法經常來聽您講課。」
  • 王陽明:男人如何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記住24個字
    王陽明一生成就斐然,不僅做到了文人的最高志願「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還和孔子並稱為「聖人」,而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王陽明第一次、第二次參加科舉都沒有通過會試,第三次他才考過。王陽明認為人在低谷時,能力不是唯一,只有做到這24字才能走出低谷成就大器。
  • 王陽明:一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智慧不夠!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不快樂的工作
    那些沒辦法通過工作帶來快樂的人,他們的人生是悲催的。因為他們每天都要面對工作這個「牢籠」,通過在「牢籠」付出,換取購買快樂的金錢。我這裡不是說金錢不重要,我是說,有一部分人直接就把工作變成快樂的事,工作本身對於他們就是一種享受——這不是一個傳說,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從積極心理學家米哈裡的調查中已經得到驗證。
  • 快樂是什麼?
    生活需要快樂。  快樂是前進的動力,理想的信念,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一個人只有在對理想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中,才容易感受快樂,才容易尋找到快樂。  人生的路,從來不是一馬平川的。  一個人始終在路上,無論成功與否,本身都不重要,都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沒有成績,而是無所事事,沒有追求。
  • 如果你也不懂如何在平靜的生活中獲取快樂.
    我記得高中畢業的時候,我收到的寄語大部分都是關於要快樂,過生日的時候要快樂,節日的時候也要快樂,畢業也要快樂,我們生活裡萬眾不變的永遠都是快樂。可是我們如何在普通生活中獲取到快樂,這很難說。我知道一場氣氛燥熱的livehouse可以讓我快樂,和朋友約好一起去一家想去很久的店也可以讓我快樂,可拋去生活中這些特性項目帶給我們的快樂。
  • 快樂的能力其實需要從小培養
    奶奶在妹妹出生的前一年死了,由於常年缺少維修老房子也沒辦法住了,我和叔叔搬到了大姑家住,九十年代已經流行出去打工了,哪怕就是去大城市撿垃圾也比在農村掙錢多,大姑一家都去上海打工了,(爸媽也在上海)於是我和叔叔搬進了大姑家,不久媽媽就回來了生下了二妹,一年多後又生了三妹,我們家經濟可以說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有了兩個妹妹我自然玩耍的時間越來越少,慢慢的,忙碌的生活成為了常態,而我的笑容也越來越少,我的不快樂越來越多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時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頂點。王陽明那神奇莫測的智慧,來源於他的心學思想和躬行踐履的功夫。這24個字便是王陽明提到的12種2字「心學」。
  •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本性的回歸
    王陽明: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本性的回歸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說法:「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有「兩個半」,王陽明是其中一個,另一個是諸葛亮,還有半個完人是曾國藩。王陽明在日本、新加坡、韓國被視為聖人,尤其是日本人把王的「心學」視為經世治國之學。其智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和感悟。
  • 讓自己快樂,最簡單的方式,不是逃避,而是……
    現實生活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想擁有一個快樂而又簡單的生活,每天的一日三餐,上班、下班,這樣有規律的生活也會被很多人認為是簡單的生活。可是生活中有太多的意外,有些時候,這些意外也都是你無法預測到的,也因此,我們常說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也正是因為這些酸甜苦辣,讓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從來都缺少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生活也總是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快樂是種能力
    所以還是要讓自己快樂,可能大部分人都聽不懂,就是你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這樣你才能維持住你喜歡的狀態,不管是單身、戀愛、順境、逆境,都能遊刃有餘的利用還這種能力。不然即使在婚姻中你也不會快樂,這段關係又能維持多久。
  •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因為缺乏這種能力
    缺乏元認知能力。02 什麼是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是人最高級別的認知,它能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通俗一點說,就是我們所說的反思能力。別小看了這種能力。通過元認知,我們能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進而意識到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進一步糾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終做出更好的選擇。
  • 王陽明:決定命運的從來不是金錢和人脈,而是這3點!
    其實在思考之餘,只要我們細心觀察歷史上或者周圍成功的人,他們大多都有3個優點,而這就是他們的制勝點。在王陽明看來,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從來就不是金錢人脈,而是這3個制勝點。當時的明朝,正是理學逐漸失去魅力的時候,只有順著這個勢,王陽明才能掀起新一輪的思想風暴。「勢」在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也都有所體現,它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所以,必要的時候,就需要做到借勢而行,在條件足夠的時候,還要有為成大事創造時勢的魄力。如此,才算得上不負平生。
  • 快樂不是我們的人生目標
    隨著對基因學的深入研究,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在其《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更是指出,我們人類只不過是基因的載體,它們用一些稍縱即逝的快樂作為誘餌,讓我們忠實地臣服與它們,為它們自私的目的服務。他在書中寫到:「它們存在於你和我的軀體內,它們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而保存它們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這些複製基因源遠流長。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
    如果一個人快樂,那麼他的身體會分泌一種荷爾蒙,並迅速改善他的狀態;另一方面,如果這個人感到悲傷和沮喪,那麼他的狀態將會越來越糟。 王陽明認為幸福不是天賦,而是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實踐獲得。王陽明憑藉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愉快的心情,使他得以在這片毒土上生存。他還修身養性,在美德和事業上有所進步,最終在隆昌實現了啟蒙,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學。
  • 王陽明:真正改變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
    那些優秀的人並不是毅力多強,天資多高,只是他們在幼年時期,就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王陽明說:「變化氣質,難在克服習氣。」王陽明說:「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
  • 王陽明:做人,讓自己開心;做事,讓別人放心
    做一個有幸福感的人,有兩大要點:首先,我們要讓自己感到快樂忙於計較和攀比,就算是富可敵國也不會快樂,而身為一個平凡人,我們不求精彩,只求自在。對此,王陽明提醒我們:「「我只有一個普通的家庭,沒什麼大出息的普通兒女,和一個普通的愛人,別人卻能錦衣玉食,我有什麼好快樂呢?」
  • 王陽明:做人讓自己開心,做事讓別人放心
    如今,我們的生活日漸富足,追求的重心也從物質問題轉移到了幸福感上。做一個有幸福感的人,有兩大要點:首先,我們要讓自己感到快樂。其次,要讓別人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放心。忙於計較和攀比,就算是富可敵國也不會快樂,而身為一個平凡人,我們不求精彩,只求自在。在朝來夕去的人海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易之處。能保持一個好的心態,不被外在的煩惱困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此,王陽明提醒我們:「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