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女之間的「潛規則」:養老變成籌碼,父母活在我的規則裡

2020-11-03 識物集

孩子將來成家了,你要和兒子住在一起嗎?

我們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就是,兒子來養老。以前兒子娶媳婦成家了,父母是要會幫襯的,同樣也要和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但是,現在人們的觀念就變了,年輕人不願意和老人住在一起,有些老人開明,覺得可以接受,但是有些老人就很難改變這個想法。

國慶節的時候,表姐結婚了,我們一家都去參加了婚禮。表姐的丈夫家裡條件還可以,結婚的時候,婆婆就給買了一套房子,讓新婚的小兩口住。表姐和表姐夫倆人也是非常的開心,按照自己的喜歡的樣子給房子裝修,現在就剩下準備一些軟裝了,表姐開始挑選家具,但是,在這卻有些不愉快了。

原來,表姐的公公也在挑選自己喜歡的家具,表姐一聽,這是要住在一起,就開心不起來了,表示不想跟長輩住在一起。表姐的公公聽了以後,心裡也是十分的不舒服,說,誰家的兒子不照顧父母,不跟父母住在一起。

表姐也是十分的委屈,不過好在婆婆是個明事理的,表示不跟兒子兒媳住一起,還勸丈夫不要摻和孩子們的生活。經過表姐表姐夫跟公公婆婆的努力溝通,表姐兩口子終於如願以償地過上了幸福的二人世界。

其實,並不是只有我表姐不想和老人住在一起,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是不願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也不是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孝順了,只是覺得有一定的距離,不僅能減少矛盾,還能增加彼此的好感。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早已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傳統的捆綁模式,相對而言,現在的父母子女的關係更加的靈活一些,也有一些不擺在明面上的「潛規則」。

現代父母和子女「潛規則」:

1. 不住一起,有事來再來找我

年輕人和長輩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差異很大,住在一起難免會有一些矛盾和磕磕碰碰的,所以,都不想要住在一起。但是這不代表年輕人不孝順,如果父母有什麼麻煩,或者不舒服需要照顧,年輕人也願意照顧幫忙,但是,絕對不能長期住在一起。這是年輕人對自己自由空間的一個追求。

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對於老人和年輕人都是有好處,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而且,對於新婚的小兩口建立的一個小家也能更加幸福穩定,只不過,不喜歡的清淨的老人可能會有些孤獨。

2. 父母為孩子出力,孩子孝順長輩

孩子從小就習慣了父母的為自己的付出,而父母也習慣了為孩子付出,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幸福的家庭,父母總是願意付出自己的全部。而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對自己的生活家庭好,自己就願意對父母好,如果父母不能幫自己,那么子女難免會有怨言,對父母也不待見。

3. 你給我帶娃,我給你養老

現在的年輕人享受慣了,也更加的利己。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不對我好,我就不管你。有些年輕人,總是習慣性地去壓榨父母,要父母不僅付出金錢,更付出時間和體力,幫忙帶孩子。你若不幫我帶孩子,我就不給你養老,商品市場的等價交換在父母子女的親情中顯得格外扎心。這似乎成了現在老人養老的不成文規定,成了父母子女之間的「潛規則」。

父母對我們的愛護,從小到大從未改變,及時,你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眼中你也是自己的孩子。父母從未變過,可是我們怎麼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這是我們該反思的。

父母從不欠我們什麼,我們不能拿父母對我們的愛護和幫助當成給父母養老的交換條件,我們也許想要自己的空間,這可以理解,但是,也得懂得什麼才是孝順。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養老潛規則正在很多家庭上演:子女裝糊塗,父母看破不說破
    其實潛規則就是隱蔽的行為約束,就是看不見的、但是又廣泛認同的一種規則。其實「潛規則」是一個貶義詞,指的是不好的行為規則,其實對於老年人養老,也會遭遇「潛規則」,或許你很吃驚,可是事實就是如此。就在前段時間,我親身經歷了一件事情,讓我看清楚了子女養老中的「潛規則」。
  • 「養老潛規則」正在蔓延,子女不明說,父母遭罪卻還以為子女孝順
    我國素有"養兒防老"的說法,子女長大以後孝順自己的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近些年來,不少養老潛規則正在社會上蔓延,不少子女看似是在孝順父母,實則是在給年邁的父母增添負擔。今年65歲的李婆婆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 養老三大「潛規則」,你承認嗎?
    潛規則一:「平時我們別住一起,有事了再來互相麻煩」畢竟父母和成了家的子女相處,婆媳或者丈母娘和女婿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潛規則二:「你竭盡全力給我買房,我歡喜伴你人生下半場」如今父母竭盡全力給兒子付首付或者全款買房
  • 讓兒女心甘情願給父母養老的妙招:以身作則
    在這份午餐裡,素菜是主角,葷菜很少出現。寂寞、無依無靠、孤獨,這就是這位老人晚年的狀態,也是很多老人的真實寫照。獨居養老,是現在很多老人的養老方式。在不少人看來,這種方式對老人來說很不錯。老人一個人住,可以不用變成免費保姆,不用照顧孫子輩,也可以避免跟兒子和兒媳婦發生矛盾。
  • 多子女家庭養老難——難在父母的不公平!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年代,老人養老問題迫在眉睫。但現實生活中養老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多子女家庭,有的老人養老生活卻不盡人意,子女多,養育成本高,子女完全獨立後,父母幾乎花光了積蓄,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規劃養老生活,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反倒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比較好解決,要麼到子女身邊養老,要麼去養老院。為什麼會出現兩極分化的問題呢?
  • 60後的晚年困境:給年過80的父母養老,自己的子女不出養老錢
    60後是給父母養老的最後一代人,也是被子女「拋棄」養老的第一代人給父母養老一直是年輕父母心中的痛,中國大多數家庭,子女都無法給父母獨立養老,子女成年後,最害怕父母生病。某乎上有人提問:月入4000的你,為父母存了多少養老錢?
  • 父母與子女之間,終究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我們且不論老太孤注一擲,不留後路,僅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而言,養兒真的是用來防老的嗎? 門店那些苦活累活,在這之前,媽是從來不讓我幹家務的。但現在不同了,沒有傘的孩子才需要拼命奔跑啊,我有選擇嗎?爸的心已經走了。 求生大約是人的本能吧?在痛苦的煎熬中實習,二本A的本科生每天切水果,賣水果,做著與自己的專業毫無關係的工作,每天站著工作,累到不想說一句話。我需要一個精神寄託支撐著我走下去。
  • 父母退休金的60%,給父母養老有錯嗎?
    其實這個話題我本來不想說。最近我看到有很多這個話題的評論,那麼不得不勾起我對這個話題的探討。其實父母退休金的60%,給父母養老很明顯是不行的。因為父母本身享有他退休金完全的支配權和所有權,也就是說父母退休金100%都應該給父母養老,為什麼只給60%呢?這很顯然是作為子女的問題。
  • 父母90歲仍健在,子女們卻變成了「白眼狼」
    父母活得久,對子女來說是一種拖累嗎?但凡子女對父母有一點感恩和愛,相信都不會說父母是拖累。的確,父母年紀大了,活動不便,甚至可能還不會自理,但是,這不是跟孩子小時候差不多嗎?父母當初也沒有嫌棄孩子是拖油瓶,更沒有將孩子丟棄不管吶!既然如此,父母老了,不正是子女應該回報的時候嗎?
  • 當帶孫子成了換取養老的籌碼,親情就變了味
    當帶孫子成了換取養老的籌碼,親情還是原來的味道嗎?下面聽聽網友們的看法。子女給父母養老是法律規定的義務,但是這個義務僅限於自己的子女,不包括兒媳婦。自己年輕力壯的時候,幫著看一下孫子,實際上是幫自己的兒子兒媳。不幫,誰也不能拿你怎麼樣。老了動不了了,只能指望自己生養的子女,跟兒媳無關,不要指責兒媳,兒媳也有父母,人家也要對自己的父母盡孝。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
  • 「婚姻就是照妖鏡,也是顯規則與潛規則的遊戲?」
    什麼是顯規則?什麼又是潛規則呢?顯規則是物質的,肉眼可見的,比如:身高、體重、顏值、上進心、社會地位,工資報酬,文化程度,工作收入,家庭環境。潛規則是精神世界末日,比如:氣質、溫柔、才藝、懂得關心人,理解人,尊敬人,有潛力,幫助人的藝術,能夠建立起雙方的親密關係,相處非常舒服,一句話:要求別人是金光閃閃的,自己先成為金光閃光的人。
  • 子女給父母養老有什麼顧慮?3個中年人告訴你
    ,他們給予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當然給他們養老也是每個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隨著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社會價值逐漸下降,他們就會變得愈發沒有安全感,對自己今後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迷茫,甚至開始擔心,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了子女的負擔。其實作為子女的我們從來都沒把父母當做是負擔,但對於給父母養老確實是有所顧慮的。這種顧慮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農村父母養老,兒女輪流伺候,看似子女孝順,老人的話卻戳心
    農村父母養老,兒女輪流伺候,看似子女孝順, 老人的話卻戳心以前7080年代拼搏的農民工,現在人生已經走向了夕陽同時90後已經慢慢生長了起來,在人生大事忙完之後,當年的年輕人也已經五六十歲了,應該是為自己養老做打算的時候了,但是發現上有八九十歲的老父老母,下面有所有瑣碎的子女的事情還要更加操心
  • 當父母離開後,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很淡,都有哪些原因?
    但父母養老的問題卻變得輕鬆許多,孩子們多了就可以分擔兄弟姐妹之間的壓力當父母離開人世之後,子女從此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虎子是家裡面最小的孩子,自己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小時候自己基本上是被哥哥姐姐帶大的,而父母需要常年在外面工作,所以根本就沒有時間照顧孩子。
  • 「貧民窟裡的貴公子」,真能幫父母養老嗎?
    我們用父母的身份和子女的身份來區分一下,現在可以探討另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人這麼愛生孩子?他們要的是重男輕女,但更是「多子女」,人丁興旺。;而當代社會裡,女性也能進城打工了,她們更能吃苦耐勞,甚至賺的比兄弟們還多,而且她們更孝順,更聽話,更好剝削,錢都願意交給父母、交給兄弟。
  • 一種新型養老來了,父母有人陪,子女不麻煩,你能接受嗎?
    有那麼一天,我們終將老去,那時,我們的養老會由誰來買單?是選擇居家養老,在年老病倒後,忍受著家人厭煩和抱怨?還是選擇妥協,在養老院的一間單人房裡,期盼著子女的看望,孤獨中養老?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這兩個選擇,或許怎麼選都是輸,養老生活都算不上體面。
  • 從小被嫌棄的子女,會不會記恨父母,不給他們養老?
    二伯兩口子生了兩男4女,除了三堂姐,其他子女都是相貌平平,很是一般。這個三姐容貌長得非常秀麗可人,皮膚白嫩,一點也不像是農村人家裡的孩子。誰看誰說是個美人坯子,沒有不喜歡的。二伯夫妻更是把這個孩子當成了寶貝,從小到大,好吃的好喝的都讓三女兒先挑,挑剩下的才輪到其他孩子享用。
  • 父母的養老
    父母的養老文/鄭憲那天,母親說:「我們去養老醫院。」有沒有聽錯?母親堅信,養老醫院必有負責任的醫生和專業看護,更有利於他們米壽之後的「安身立命」。更重要的是,母親說:「我們的幸福,絕不能再建立於後輩艱辛的勞累之上。」父母親相濡以沫,情感深厚。父親初聽去養老醫院,有點被驚到,心惴惴地,但之後對母親說:「你去,我去。」
  • 「我不要你們養老」,老人拒絕幫子女帶娃獲網友支持:為自己而活
    我之前聽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父母倆辛辛苦苦供女兒讀書,女兒也用優異的成績回報他們,後來女兒到國外留學後,告訴父母自己將在國外與男友結婚,和男友共同度過餘生。
  • 窮人活在雞湯裡,富人活在真相裡
    窮人和富人的最大區別之一:窮人容易被洗腦,被引導,被左右,活在雞湯裡,富人能看透真相,看透利益各方,活在現實中。第二套規則是藏在心裡,是利益得失;是潛在水下的,人人是只做不說,只用於實際行動,屬於陰。潛規則不只是娛樂圈的事,各行各業都存在有顯規則和潛規則,這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