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露相逢|情感觀點
在一間破舊的房子門口,坐著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從早坐到晚,一直盯著外面的馬路看看,似乎在期待著什麼。老人的身邊除了一條狗、一隻貓,什麼也沒有。等到飯點的時候,老人邁開顫顫巍巍的步伐,走到廚房,用骨瘦如柴的雙手為自己做了一頓簡單的午餐。在這份午餐裡,素菜是主角,葷菜很少出現。寂寞、無依無靠、孤獨,這就是這位老人晚年的狀態,也是很多老人的真實寫照。
獨居養老,是現在很多老人的養老方式。在不少人看來,這種方式對老人來說很不錯。老人一個人住,可以不用變成免費保姆,不用照顧孫子輩,也可以避免跟兒子和兒媳婦發生矛盾。
可是,對老人來說,獨居養老絕不是一個最佳選擇。
我曾詢問過三個老人對獨居養老的看法,得到了三個答案。
「我寧可帶孫子,也不接受獨居養老。萬一我在家裡出了意外,身邊沒有個人不就麻煩了?」
「獨居養老雖然很清淨,但是大部分人做不到,比如腿腳不便、很難自理的我。」
「要是兒女不孝,我就去住養老院。一個人居住,那寂寞的感覺會讓人度日如年。」
跟兒女同住,得到兒女的照顧,這是養兒防老思想觀念的最終目的。在很多人看來,如果老人無法跟兒女同住,就說明兒女不孝順,忘恩負義,不肯贍養父母。實際上,有的時候,老人之所以落得個晚景悽涼的下場,也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事情。
爺爺告訴我,有一個讓兒女心甘情願給父母養老的妙招,叫做以身作則。
「父母要是希望兒女給自己養老,首先要做到給自己的長輩養老。作為兒女,要孝順自己的父母,要尊重自己的父母,要讓父母的晚年得到保障。尊老,是一個家庭最良好的家風,是對子女孝道最好的教育方式。要是連你都不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子女長大以後可以用一句話拒絕給你養老,那就是我都是跟你學的。到時候,你如何跟自己的子女講道理?」
爺爺的這番話我十分贊同,在我的老家,就有這樣的例子。
今年78歲的王奶奶在兒子家住了十年,把孫子帶大後,王奶奶的兒子把她強行送回了老家,找了一處養老院安置。王奶奶又哭又鬧,指責兒子:「我幫你帶大孩子,你就這麼對我,居然不肯伺候我養老。」
王奶奶兒子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我這是跟你學的啊!三十多年前,我奶奶動了手術之後,你把她送進了養老院。當時,我又哭又鬧,要求你把奶奶留下來。你跟我說,住在養老院很舒服,奶奶是去享福了。既然如此,我也讓媽你去享福,給你找了處不錯的養老院養老。」
聽了兒子的話,王奶奶啞口無言,只能一個人住進了養老院。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學習父母的行為,是子女天生具有的意識。在一個家庭裡,父母不孝,子女往往也不孝;父母啃老,子女往往也啃老。因此,父母要想給子女灌輸孝順的思想觀念,首先要自己做得到。
「如果你把子女養成了廢物,就別指望他們給你養老。他們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怎麼可能養得活父母?」
溺愛子女,父母毀掉的將不止是自己的子女,還有自己的晚年生活。被父母溺愛長大的孩子很難在學業上取得成就,很難做出屬於自己的事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培養家庭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果父母回到家裡就玩手機,就容易對子女造成不好的影響,讓子女迷戀上手機。如果父母只看重成績不教導子女學習,不懂得激勵子女,就會讓子女慢慢失去對學習的信心。
以身作則,父母要讓孩子生活在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內,讓自己與孩子有共同的話題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孩子出生的時候是一張白紙,如何渲染關鍵就在於父母。以身作則,是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
END.
今日話題:你覺得該如何讓子女心甘情願給老人養老?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